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護盤庫藏,國安勞動基金庫藏股金融風暴救市與長線價值16~25

國安勞動基金庫藏股16~25
Taiwan-Put:降息財政內需常伴,先用口水護(2020-3/19.~10/12)
+++++++++++++
2/18.2024年共187萬922人每月領取勞保老年年金,平均月領1萬9344元,年增520元;雖有8269人每月可領超過4萬元,但近54%、逾100萬人每月領不到2萬元,其中更有近18萬人,每月領不到1萬元。72萬8153人,每月可領2萬至3萬元;12萬9974人月領3萬至4萬元 2024年:平均請領年齡61.42歲,若看年齡區間,60至64歲請領人數104.7萬人最多,約占56%,其次為55至59歲的40.7萬餘人,約21.8%,二區間即高達77.8%。 投保年資,平均投保年資29.9年,最多數勞工的投保年資在30至34年,達50萬8705人;平均投保薪資3萬8022人,但投保薪資4萬元以上人數達106萬2610人為最大宗,佔總人數的56.8%。 2/14.勞保破產年限雖在政府大力撥補下,再度延後3年至2031年,但勞保「收不抵支」情形卻快速惡化。據勞保局最新公告,2024年勞保普通事故保險費收支逆差,已暴增至665億元,不但是第8年「收不抵支」,更較2023年大增219億元。據勞保局最新公告數據,統計至2024年底,勞工保險投保人數1048萬人,平均投保薪資3萬5180元,全年保費收入4881億元,但各項給付總計高達5546億元,當年度的支出金額較保費收入高出665億元,「收不抵支」金額再創新高。 25-2/5.勞動基金去年收益續創高,帳面大賺1.428兆元、收益率16.48%。面對台股遭AI與關稅戰雙重利空重擊,勞動基金昨已伺機進場,包含委外及自營部位,還有高達3500億元可動用資金,將視市場情勢擇機布局。勞動基金:至2024年12月底,整體基金運用規模達7.479兆元,全年評價後收益數為1.428兆元、收益率16.48%,受去年底全球市場下挫影響,單月收益僅100億元。新制勞退基金規模4.6582兆元、收益率16.16%,全年大賺6989.7億元,續創史新高,以1272萬戶有效帳戶估算,平均每位勞工分紅約5.5萬元,較2023年的3.76萬元,高出1.74萬元,收益表現仍為史新高。舊制勞退基金運用規模1.561兆元,收益率19.36%,全年帳面收益1704.8億元;勞保基金運用規模1.0919兆元,收益率18.13%,全年收益1629億元,均為歷來最佳。台股去年上漲28.47%勞動基金包含自營及委外部位,投資台股全年報酬率達40.06%。勞動基金去年收益破兆元,包含股、債、存款等國內投資部位約占42%,收益金額的占比高達47.7%;整體投資部位中,台股雖僅占20%,卻貢獻45%收益。
++++++++++
24-12/27.勞動基金運用局辦理新制勞工退休基金113年度國內投資(絕對報酬類型,年報酬率需達6.61%)委託經營業務450億,今日公告評選結果,共有安聯投信、貝萊德投信、施羅德投信、野村投信、摩根投信5家業者取得簽約資格。 11/2.勞動基金運用局昨公告今年前三季基金運用表現:整體勞動基金規模達約6.8兆元,帳面收益數為9182億元、收益率14.69%,單月帳面收益311.7億元;攸關勞工退休後分紅新制勞退基金,帳面收益也達6152億元,以1272萬戶有效帳戶估算,平均每位勞工分紅逾4.8萬元,雙創史新高;其中新制勞退基金今年前九月基金規模達4.44兆元,帳面收益6152億元、收益率14.45%;勞工每人帳面分紅約4.84萬元,較去年全年3.76萬餘元高出一萬餘元,續創史新高。 舊制勞退基金規模約1.41兆元,收益1524億元,收益率17.3%;外界擔憂破產疑慮勞保基金,至九月底基金水位約1.956兆元收益率16.1%,前九月帳面獲利1436.5億元。 8/1.勞動基金運用局1日公布至2024年6月底止最新統計,整體勞動基金規模達6兆7496億元,截至6月底,僅半年間就大賺7993.2億元、收益率13.03%,更值得關注的是,僅今年上半年的收益,就已超越去年全年收益7193億元。單月表現方面,6月份單月收益數達1919.4億元,根據勞動基金運用局歷史統計,此收益表現為史上單月第3大獲利。各基金表現方面,上半年報酬率多達雙位數。新制勞退基金規模4.37兆元,獲利5399億元、收益率12.96%;舊制勞退基金規模 1.52兆元,收益1300.7億元、收益率14.88%;勞保基金規模 1.95兆元、收益率 14.06%。受衛生福利部託管的國民年金規模6020億元,收益率13.93%;農民退休基金規模170億元、收益率16.22%。 8/1.6月AI供應鏈個股大漲,激勵勞動基金上半年大賺近8000億元,個股的持股比例也跟著股價大漲而「增胖」。以新制勞退基金為例,一向在前10大持股名列第1位的的台積電,投資占比從去年底的24.73%增至6月的29.07%;勞保基金的台積電持股,更從去年底的35.76%,大增至今年6月的42.11%,直接衝破4成。 上半年成長最多的個股為鴻海,是新制勞退中,持股比例「唯一翻倍」的前10大個股,不但排名從去年底的第5名大幅竄升至第2名,持股占比更由3.13%翻倍至6.27%; 7/10.勞動基金 2024年前5月帳面收益6073.8元、收益率9.99%,5月份因金融市場回穩上揚,單月帳面大賺1513.3億元。新制勞退基金規模4兆3265 億元,收益率 9.97%;舊制勞退基金規模1兆 480 億元,收益率 11.56%;勞保基金規模 9990 億元,收益率10.39%。國民年金保險基金規模5680 億元,收益率為 10.29%;受農業部委託管理的農民退休基金規模為 165 億元,收益率為 10.21%。 6/18.勞動部今日指出,2024年政府編列1200億元撥補勞工保險基金,加計疫後特別預算100億元,共計撥補1300億元。相關撥補款項已分次撥入,最後1筆700億元已於今年6月3日全數撥入,以今年4月基金餘額9810億元計算,勞保基金水位不但已破兆,更是勞保基金規模首度破兆元,水位創下歷史新高。 5/2.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新制勞退基金今年首季止規模4.18四兆元,帳面獲利33331億元、收益率8.2%,以有效帳戶1272萬戶估算,勞工每人帳面可分紅逾2.6萬元。因台股三月大漲,台股加權指數漲幅7%,今年累計漲13.18%,帶動勞動基金各項基金績效表現;其中「新制勞退基金」投資績效攸關全體參與新制勞退提繳勞工的退休後分紅,績效表現最受關注。舊制勞退基金收益率更高達10.11%、收益數847.3億元;勞工保險基金收益率8.95%、收益數731.4億元。整體勞動基金合計收益數4949.6億元、收益率8.3%。 4/14.勞保連7年收不抵支 撥補壓力漸大,去年逆差 創7年次高 根據勞工保險局統計,2023年勞保保費收入為4761億元,但當年給付卻高達5207億元,收支逆差446億元,不但是自2017年起第七年出現逆差,且逆差金額更是七年來次高,較2022年高出60億元;因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累計成長率達標,勞保年金給付也須跟著調漲,讓退休勞工的購買力不致下滑;但對於已連續七年「收不抵支」、呈現收支逆差的勞保基金,可說是雪上加霜,面對領多繳少的少子女化趨勢難逆,新政府面臨的撥補壓力將越來越大。政府因此自二○二○年開始撥補,包含公務預算以及預計分三年執行的疫後特別預算三百億元,累計勞保基金獲得政府撥補金額將達二六七○億元。政府今年的撥補進一步擴大,編列公務預算一二○○億元、特別預算一百億元, 先用口水護盤 4/19.台股崩盤國安基金要進場?陳建仁回應:台灣經濟基本面相當好,相信在政府跟民間一起努力下,台灣經濟會更加地蓬勃發展,當然政府也會來密切地注意有關於股市變動情形,如有必要,會採必要應變措施。 4/16.八大官股急撒142億元護盤,買超排行:第一台積,第四聯發科5.63 億元,第五,六:AI伺服器股廣達與緯創各買超約5億元;前十另買超5檔高股息ETF:第二復華台灣科技優息929買超7.1億元,第三群益台灣精選高息919買超5.68億元列,第七元大台灣價值高息940:4.49億元,第八元大高股息56分別買超,4.28億元,第十國泰永續高股息878:2.96億元;前十唯一債:第九群益ESG投等債937B買超3.19億元. 4/1.台股續創高,勞動基金運用局:勞動基金整體規模6.288兆元,今年至2月底評價後收益數2527.6億元,收益率4.28%%,2月單月收益數1763.8 億元 3/2.今年一月全球主要市場普走弱,勞動基金相對抗跌。勞動基金運用局: 至今年一月底勞動基金規模達6.1759兆元,整體帳面獲利763.8億元,收益率1.3%;其中勞退基金獲利654億元,收益率1.36%,表現均優於台股一月下跌0.23%。 24--2/1.勞動基金收益:新制勞退基金勞工更是開心,根據勞動基金運用局最新公告,2023年全年新制勞退基金大賺4786億元,以新制勞退有效帳戶1251萬戶計算,平均每戶帳面分紅逾3萬8000元,創歷年新高。勞動基金運用局:勞動基金績效表現,「新制勞退基金」,因其投資績效攸關參與新制勞退提繳勞工的退休後分紅,至2023年12月底止新制勞退基金規模為3兆9544億元,收益數為4785.6億元,收益率12.6%。
+++++++++++++++
23--12/1.至10月底:勞動基金:規模6.817兆元,收益數4238.8億元,收益率7.6%,10月單月收益-752.9億元;新制勞退基金:規模4.157 兆元,收益率7.47%;舊制勞退基金:規模1.11兆元,收益率8.44%;勞保基金:規模8369億元,收益率8.563;就保基金:規模1651億元 ,收益率3.31%;勞職保基金:規模364億元,收益率1.24%;積欠工資墊償基金:規模165 億元,收益率3.98%;受衛福部委託管理國保基金:規模4981 億元,收益率8.97%;受農業部委託管理農民退休基金:規模為130億元,收益率7.14%。 11/7.韓股從本月6日至明年6月底禁空,造成6日股票暴漲,KOSDAQ創業板指-科斯達克,一度啟動「sidecar」機制,暫停程序化買單交易5分鐘,今天7日大暴跌,觸發相同機制。 11/6.亚太股狂欢,禁空令韩综指涨4%,创业板KOSDAQ指涨近6%,日经225涨逾2% 11/5.南韓股市2024年6月底前禁止放空 11/6生效 10/11.國安基金今日召開委員會議通過最新財務報表,國安基金已出脫約6成持股,淨收益61.82億元,收益率19.63%;尚持有股票市值259.8億餘元,扣除持股成本230.09億餘元,未實現資本利得29.7億餘元,合計已實現及未實現獲利91.52億元。 (國安基金自去年7月13日起執行安定市場任務,並於今年4月13日起停止執行安定市場任務,護盤275天為史上最長,總投入金額545億元為歷次第3高) 10/31.整治裸卖空!韩国将全面调查海外投行股票卖空交易:从11月开始,韩国金融监管局将成立特别调查组,调查2021年5月来所有卖空交易。分析认为,此举表明韩国监管机构试图采用更强硬的做法根除非法裸卖空行为。韩国监管机构将全面调查全球投行的股票卖空交易。 10/4.國安基金10/11召開例會 退場進度受矚目 10/2.勞動基金至8月底:規模達6兆60億元,帳面收益5773.6億元,收益率10.44%,較7月底收益小虧480.6億元。資產配置:目前股票40% 、債券47%、另類資產13%分散佈局;投資地點方面,國內44%、國外56%,約是46比分散布局。此外,每個細項又有不同策略,以債券為例,國內外都有部分比例採取「絕對報酬」策略,希望在市場震盪時縮小跌幅,回升時又可長時穩健回升… 9/12.勞動基金再徵6代操 720億資金伺機進場 9/2.新制勞退基金規模達3兆8579億元、收益率11.24%,今年以來收益4136億元,較6月的3067億元,1個月大增1069億元,今年來新高,更是歷年來7月獲利的新高紀錄。舊制勞退基金規模為1兆55億元、收益率 13.12%,收益金額1124.5億元;勞保基金規模為8783億元,收益率 12.61%,今年來獲利953.7億元 9/2.整體勞動基金前七月賺6254億元,創歷年來同期新高。劉麗茹指出,去年全球市場股債齊跌,台股就跌22%,但今年前七月台股漲幅達21%,也就是今年前七個月補回去年全年跌幅,勞動基金在台股配置比重僅20%,受惠今年股債齊揚,前七月勞動基金整體收益率高達11.4% 9/1.中國地產市場的恆大、碧桂園及中植企業集團(中植系)續爆雷,勞動基金5兆9547億元的,難以避免踩雷。勞動基金運用局副局長劉麗茹今日揭露,勞動基金在恆大、中植系的地產曝險,金額約1千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億元,但並沒有碧桂園相關曝險,且均為委外代操的被動投資。 8/行政院決定明年加碼撥補勞保基金1200億元,但據110年度的勞保精算報告,至111年底勞保基金未提存負債高達11.57兆元,更驚人是,目前勞保基金池8631億元,但上半年僅退休勞工,就領走2293億元,還不包括其他生育、傷病、死亡等給付項目。 勞保局統計,僅就「老年給付」,今年上半年領取的勞保年金的人數達166萬人,每月給付金額達314億元,在所有的退休勞工中,高達92%選擇領取年金;另有8%選擇領取1次金,上半年逾5萬人領取1次金,總金額達476億元 8/10.公務人員退撫基金財務狀況,今年度截至6月底止,運用收益數為673.63億元,期間收益率為9.21%。 8/10.AI題材推升大型科技股,激勵股市走揚,銓敘部今天公布,今年截至6月底,公保準備金運用累計收益為468.82億元,收益率達13.03%,為國內各政府基金排名第1名。 8/10.公務人員退撫基金財務狀況,今年度6月底止,運用收益數673.6億元,期間收益率9.21%。 8/1.勞動基金至6月底規模5.86兆元,評價後收益數為4709.8億元、收益率8.6%,6月單月收益數1780.8億元;新制勞退基金規模3.788兆元、收益率8.4%;舊制勞退基金規模9988億元,收益率10%;勞保基金規模8631億元,收益率10%;就保基金規模1621 億元,收益率1.33%;勞職保基金規模365億元,收益率0.71%;積欠工資墊償基金規模165億元,收益率4.44%。 受衛福部委託管理的國民年金保險基金規模5023億元,收益率9.5%;受農委會委託管理農民退休基金規模110億元,收益率7.7%。 8/1.AI股發威 廣達衝上新制勞退基金第4大持股(2個月股價翻倍,與去年底相較,目前股價漲幅近3倍,讓廣達一口氣衝上新制勞退基金上半年前10大持股第4大、占新制勞退全部股票投資比3.08%,硬是把去年底排名第10統一擠出榜外)。至2023年6月30日、新制勞工退休基金前10大持股:第1台積電,持股比維28.3%;第2及第3大為台達電、鴻海占全部股票投資比4.08%與3.95%。原去年底排名第4中華電信,今年上半年落至第5名、持股比2.68%,取而代之是近期發威廣達,持股比3.08%。其後為:聯發科持股2.33%,及富邦金、國泰金、兆豐金、中信金等4檔金控股,其中富邦金及國泰金的持股在2%以上,兆豐金及中信金約1%至2%… 7/13.國安基金第2季例會今天舉行並公布最新財報,首度揭露4月中旬終止護盤後獲利情形,財報內容:上半年淨收益為新台幣46.2億元、收益率約21.55%,尚持有股票市值399.55億元,扣除持股成本330.67億元,未實現資本利得68.87億元。 7/3.勞動基金前5月帳面大賺近3000億元(5月單月獲利續成長達285億元,至5月底,整體勞動基金規模達5.77兆億元,勞動基金帳面收益2929億元收益率5.36%。新制勞退基金規模3.727兆元、收益率5.11%,今年來累積獲利1860.7億元;舊制勞退基金規模9896億元,收益率6.43%獲利551.6億元。勞保基金規模8437億元收益率6.6%,收益數為495億元。就業保基金、勞職保基金的收益率均未達1%;積欠工資墊償基金收益率3.83%。受託管理的國民年金保險基金收益率6.21%、農民退休基金收益率6.24%。 6/2勞動基金今年來收益續成長,至4月底整體: 勞動基金規模達5兆7438億元,整體評價投資收益達2643.9億元收益率4.86%,獲利月增453.7億元。5月估相當;新制勞退基金規模為3兆7017億元收益率4.69%,舊制勞退基金規模9898億元,收益率5.74%,勞保基金規模8411億元收益率5.83%。受衛福部委託管理規模達4705億元國保基金,收益率5.07%,整體勞動基金投資國內市場比重約46%、國外約54%。規模1596億元的就保基金,收益率 0.75%;勞職保基金規模356億元,收益率0.46%;規模160億元的積欠工資墊償基金,收益率2.39%;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管理之農民退休基金規模為101億元,收益率為 3.74%。 5/1.3月股市回升,勞動基金運用局:至3月底評價收益數:勞動基金2190億元收益率4.05%,單月收益數約1000億元;新制勞退基金收益數1387億元收益率3.84%,舊制勞退基金收益數426.9億元收益率 4.99%,合計新舊勞退基金收益數1814 億元,收益率4.06%;勞工保險金收益數365.8億元、收益率4.95%,就業保險基金收益數5.1億元、勞職保基金收益數1.2 億元、積欠工資墊償基金4.1億元。 基金規模:整體勞動基金至3月底止規模5.665兆元,新制勞退基金共3.65 兆元,舊制勞退基金9778億元,勞保基金規模為8281億元,就保基金1581 億元,勞職保基金351億元,積欠工資墊償基金160億元。 4/28.蔡英文:明年續撥千億挹注勞保基金 4/13.國安基金決議退場 護盤275 天史上最長,至3月底收盤價計,帳面未實現獲利79億餘元,加股利4億餘元,合計獲利83億餘元,投資報酬率逾15%(國安基金第1季並未加碼,自2022年7/13日進場來,總投入金額545億餘元,歷次第3高) 4/6.勞動基金投資收益:2月份月減317億元至5兆6254億元,至2月底評價後收益數1189.5億元收益2.21% ,3月獲利表現優於2月,預估至3月底累計收益將超過2千億元。目前勞動基金整體5兆6254億元中,有1兆1500億元投入台股市場,47%為自營部位、53%委外操作,其他則分散於海外市場。持續進行投資,多元布局於國內、外股票、債券及另類資產,以降低市場波動對基金收益的影響。近10年多平均報酬率:整體勞動基金為4.28%,國保基金為4.52%. 4/6.勞動基金今年1月帳面獲利達1507.2億元,但累計至2月底獲利縮小至1189.5億元,帳面回吐317.7億元;包含新、舊制在內的勞退基金,1月底獲利1252.5億元,至2月底獲利縮水至973.1億元,帳面收益減少279.4億元;勞動基金整體規模2023年2月底為5兆6254億元,受到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影響,2023年截至2月底的評價後收益數為1189.5億元,收益率 2.21% 2/23.台股禁空令等4大限制措施 明日起解除 2/1.勞動基金22年全年績效:整體規模達5.54兆元,虧3529億元,收益率-6.71%;分項:新制規模3.595兆元,虧2280億元收益率-6.67%;舊制規模9846億元,全年虧708.7億元收益率-8.3%;勞保基金規模7534億元,虧589億元,收益率-7.45%。 (2022:MSCI全球股指跌18.36%, MSCI新興市股指跌19.83%,台灣加權股價指數跌22.4%,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跌16.25%,美NASDAQ指數跌33.1%,費半導體指跌35.83%。 2/1.新制勞退基金前10大持股台積電比重降 中信金、統一入榜(勞動基金發布2022年全年投資績效,虧3529億元,收益率-6.71%;前10大持股統計,新制勞退基金無論是自營部位或是委外部位,去年底持股排名第1仍為台積電,但持股比由上半年29.51%略降至28.69%;其中自營部位的持股,由上半年的42.13%大降至年底的38.55%,委外部位也由21.19%略降至20.74%;依序鴻海4.3%、台達電4.01%、中華電信3.47%、富邦金3.29%、聯發科3.23%,國泰金3.06%、兆豐金1.81%、中信金1.66%及統一1.43%。上半年欣興電及台塑,被中信金及統一取代。 1/31.可成庫藏股:買回自家股票3.6萬張、佔已發行股份5.04%,買回區間價124.6元至262.5元;交易金額上限90億元,所需金額上限僅佔可成2022年第3季合併財報流動資產4.19%,預計2月1日至3月31日啟動機制,過去在2020年、2021年與2022年4度啟動庫藏股,執行率分別為35%、62%與65%, 1/10.國安基金護盤:去年:自7/13日進場護盤,至第3季底約投入112億元,受全球股市震盪拖累,帳面虧損約8.16億元,Q4斥資433億元,至去年底已投入545.08億元,帳上虧損近10億元… 23-1/規模5.54兆元勞動基金, 2022年一度大虧逾5千億元,11月全球金融市場止跌回穩,11月績效「報喜」,單月收益大回升1913億元;但累11月底,勞動基金累虧2382億元,收益率-4.5%;新制勞退基金3.57兆元,收益率-4.55%;舊制勞退基金9868億元,收益率-5.65%;勞保基金7808億元,收益率-5.05%;就保基金1552億元,收益率3.24%;勞職保基金341億元,收益率0.55%;
++++++++++++++++
22-12/15.台積電高管11月自集中市場買自家股票:魏哲家砸9000萬11月再買進200張台積電股票高管加碼,連10月自再買進200張自家公司股票,兩個月共買進400張台積電股票,持股增到6279張;其他台積電高管11月買進自家股票:歐亞業務暨研究發展/技術研究資深副總侯永清、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張曉強、研發副總經理吳顯揚、葉主輝、魯立忠與企業規劃組織副總經理李俊賢等) 12/1.今年來整體勞動基金10月收益回升829億元,至10月底,虧損4295億元、收益率-8.23%;整體勞動基金5兆6059億元,各類基金今年來虧損 :新制勞退基金3兆6384億元,虧損2759億元收益率-8.2%;舊制勞退基金1兆87億元虧損874.8億元收益率-10.24%;勞保基金7544億元,虧717億元,收益-9.05%;今年迄10月底各資產表現:MSCI全球股票指跌21.14%,MSCI新興市股跌28.77%、台股跌28.9%;而巴克萊全球綜債指跌20.44%、美納指跌29.8%,費半指數跌39.6%. 11/15.穩市 禁空令、國安基金暫不退場 11/15.巴菲特罕見重押買進逾41億美元台積電ADR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23514 11/11.勞動基金運用局新舊制勞退基金111年第一次國內委外代操700億元評選結果,10日揭曉提前公布,由安聯、施羅德、國泰、第一金、野村、華南永昌、匯豐等七家投信取得簽約資格。勞動基金運用局表示,目前仍有絕對報酬120億元、相對報酬100億元,合計共220億的委外代操資金未撥款,加計最新的700億元,合計共有920億元資金待發。市場預期,這近千億元委外代操資金,將成第四季入市重要活水。 台股未來可望有920億元資金活水入市。 22-11/4.台股「禁空令」何時退場?黃天牧:現在還不會考慮(14.台股上週漲幅7.53%居亞股第1 金管會:並非「曇花一現」) 11/7.外資今年來續賣超,至11/4.為止,累賣超1.36兆元;賣超新光金、台積電、聯電最兇悍,賣超張數均超過一百萬張以上,前十大外資賣超排行榜高達六檔是金控股。 11/7.今年來前50大市值公司 遠傳漲幅居冠(資金停車場股) 11/8.確診者申請勞保傷病給付爆量6倍 已賠出近32億元 11/3.台積盤中股價跌10.5元跌幅2.6%,市值再度滑落到10兆元大關之下至9.97兆元,半導體類股跌逾2%,大盤萬三再度失守 11/3.金管會︰穩市5措施 有效抑制作空 11/1.至今年9月底,勞動基金規模5兆5579億元,全球股及債市均大跌影響,收益率負9.87%,損益為負5124.6億元,超越2020年3月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時的虧損4712億元,創勞動基金運用局2014年成立來的最高虧損金額紀錄。 10/30.380檔個股跌破十年線 股王大立光跌最兇 10/26.全面禁空令?黃天牧:不是「若A則B」 須綜合判斷 10/25.中共二十大資金加速撤離中港,港股中概股重挫,台股匯也遭波及,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貶破32.3元收貶9.3分至32.319元,續寫近6年新低;台股受中港股大跌托累,再與美股反彈脫勾台,台積電股價再開低走低,380元開出最後收371元大跌16元跌幅逾4%,明平盤下不得融券放空,市值日縮4148億元失守10兆元大關到9.6兆元,台股收盤正式跌破32年前高點12682點、跌幅達1.48%,終場跌190.9點,收12666點。 10/21.櫃買指跌1.76%收161.6點 ,再跌破波段新低,創2020年11月初來新低;櫃買中心續推出4項強化宣導措施,包括持續鼓勵實施庫藏股、辦理上櫃公司業績發表會、舉辦投資講座,並呼籲投資人審慎操作,期以提振市場信心 10/21.金管會:即日起實施限空令 個股跌幅達3.5%隔日禁空(當日收盤價跌達3.5%以上,次一交易日不得以低於前一交易日收盤價融券及借券賣出,次一交易日收盤價跌仍達3.5%以上,則續進行價格限制措施;20.台積電逼近前低395元,台股萬三又失守) 10/17.提振市場信心 證交所鼓勵上市公司適時買回庫存股 10/18.台股失守萬三跌破前低,金管會將緊盯4指標:台股是否在短時間內跌幅劇烈、國際政經情勢變化、整戶擔保維持率、外資借券賣出占比等,綜合評估並適時應變。 10/13.台股升級版限空令第二天,台積跌破400,台股今斷頭齊出-2.1%跌270.5點收12810點,收跌破「萬三」,續創近2年來新低紀錄,跌幅居亞股之冠;今年至10/13止,台股跌29.68%,亞股中,表現僅略優越南跌29.85%,亞股其他表現依序為新跌2.7%、泰跌5.8%、日跌8.9% 、上海跌17.1%、深圳跌27.2%、韓跌27.4%、香港跌29.1%。 10/13.內資散戶大逃殺!上市櫃融資減78.2億(上市大減53.6億元 庫藏股 10/12.中菲行宣布買進庫藏股3000張 航運股第一家,預計買回股分總金額上限金額為31.7億元,預定買回期間為10月14日到12月13日. 10/12.台股加權指數終場狂瀉596點-4.4%收13106點,創史第7大跌點再創近23個月新低,「萬三」大關岌岌可危(台積電昨跳空暴跌8.3%,多檔矽智財相關股跌停,新台幣則以31.867元兌一美元作收,貶值1.99角、為近一個月最大貶幅) 10/12.台股暴跌596點、跌幅亞股最慘。金管會擴大兩大穩定股市措施(擴大限空令) 限縮借券賣出 調高融券保證金 包括再度調降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調高「融券保證金成數」,今起適用(金管會自今年十月一日起調降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由原不超過該種有價證券前卅個營業日之日平均成交數量30%調降為20%;10/12日起再由20%降至10%。另10/1日起上市及上櫃有價證券的最低「融券保證金成數」由90%調高到100%;10/12日起再調高至120%) (金管會在10月1日啟動第一波「限空令」,主要有兩大招,包括:「調降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及「調升有價證券最低融券保證金成數」;由於台股跌勢再度擴大,第二波「升級版限空令」在10月12日上路;回顧過去,每當台股下跌,除了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市場人士或散戶多想到金管會有「禁空令」可以用來打擊空方;不過,平平是「禁空令」,過去四次端出的背景及內容仍有不同。 第一次是1998年9月因應亞洲金融風暴,當時是平盤以下不得放空;第二次是金融海嘯,2008年9月先祭出150檔股票禁止平盤以下放空、10月擴大至全面禁止放空;第三次是2015年中國股災影響,實施平盤以下禁止放空;第四次是2020年3月,疫情導致股災,實施「有條件禁空令」,前一天跌幅3.5%禁放空。 10/11.投資人落跑!大戶數創9季新低 散戶比重創39個月新低(9月自然人成交值比55.96%,較8月59.76%續下滑,也創2019年6月來39個月新低;第3季季成交金額與人數:超過5億元以上大戶人數僅剩2091人,連5季減,並創2019年第2季來9季新低; 1~5億元中實戶人數,僅18384人,同樣創9季新低;1億元以下散戶,人數388.3萬人創7季來新低) 10/4.李長庚:長期成功投資都是「災難投資法」,如果是自由資金、長期為退休準備,台股跌破3年線、5年線「可以閉著眼睛買,不要那麼怕」。 10/4.救市無效?融券、借券賣出昨同步增加 10/3.外資今年砍殺台股規模1.25兆 10/3.撥700億元「護盤」?勞動基金運用局:該年度標案完成審查,撥款要2至3個月後才進場(勞動基金運用局9/29日公告,將進行總額700億元新舊制勞退基金年度委託標案,護盤?) 10/3.全球股債重挫拖累 今年前8月勞動基金虧損約3205億元(至8月底勞動基金整體規模5.4828兆元,其中新制勞退基金規模3兆5063億元,虧損2092億元,收益率-6.28%;舊制勞退基金規模9935億元,虧損634.7億元,收益率-7.44%;勞保基金規模7825億元,虧損515億元、收益率-6.49%;就保基金規模1516億元,收益率 2.59%;勞職保基金規模為335億元,收益率 0.29%) 10/1.中磊啟動庫藏股計畫,10/3起至12/2間,買回5000張,55.16~90元區間,占發行股數1.98%,當股價低於區間價格下限將續執行買回;以買回區間最高買回金額4.5億元,買回後將轉讓予員工。 9/30.歷來4次限空令成功率僅5成 干預造成恐慌 9/30.金管會限空令,:10月1日起調降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由原不超過該種有價證券前30個營業日平均成交數量30%調降為20%;其次,上市及上櫃有價證券的最低融券保證金成數由90%調整為100%。 9/29.台股3天融資大減118.5億元!大盤借券賣出逆勢暴增 9/28.楊金龍:有能力因應匯市波動 不會祭外匯管制措施 9/28.維持匯市秩序!楊金龍:上半年央行淨賣匯82.5億美元 9/28.台股重挫360點 阮清華:國安基金都在場內 9/29.台股今年成交量衰退近35%(2021年全年台股平均日成交值為3914.6億元,今年至9/26為2553.7億元;日均量:韓跌38.5%,恆生-25% ,上海-9.3%,深圳-7.3%,新-2.4% ,日本逆漲8.1%;今年至9月26日止漲跌幅:台股-24.4%,韓-25.4% 及深圳-26.2%;香港-23.7%,上海跌16.2%、日-8.2%。 9/27.台股摜破萬四、收13778點 創21個月新低(受美股破底與美元飆高衝擊,台股昨跌破國安基金7/12.宣布進場當天收盤價13950,"國安基金防線"失守) 9/24.外資續砍殺,台股昨加權指數重挫逾166點,摜破國安基金宣布進場防線14194點,收14118.38點;台股今年已跌22.5%,僅贏南韓跌23.1%,在亞股居倒數第二,外資史無前例,今年至今已大賣超台股達1.21兆元,過去六年累計賣超1.9倍; 9/5.國巨今再買回庫藏股1009張金額3.12億元,每股買回均價309.5元;本次庫藏股累買回8808張,總金額28.49億元,每股平均成本約323.47元,執行率達80%(9/3.國巨2日再買回庫藏股484張金額1.52億元,每股買回均價314.41元;累計此次庫藏股買回7799張、總金額25.37億元,每股均成本約325.27元,執行率70.9%) ***9/3.全球貨幣緊縮國安基金護盤策略修正(美國貨幣政策採價量同時調整、中國防疫清零政策及限電措施、以及烏俄戰爭對能源價格及歐洲的影響) 9/2.台股7月回穩勞動基金單月大賺1543億元(使得今年以來的虧損數,由6月底的4456億元,縮小為2912億元,收益率為-5.65%)。 8/29.勞保如何延長30年不破產(根據保險學者精算,若政府可每年撥補1千億元、維勞保基金投資報酬率3.5%,同時降低勞保年金給付至70%,可使勞保達30年不破產目標) 8/20.勞動基金炒股案重判/勞金局操盤手游迺文9年 寶佳執行長唐楚烈8年(復華投信投資長邱明強判四年、副總經理劉建賢、統一投信副總經理闕志昌、經理孫民承各判三年八月、經理郭士慶判三年四月;統一研究員俞建業、復華研究員陳周倫各判八月、十月;群益投信副總經理謝志英、共同基金經理人湯明真,無罪) 8/19.至今年6月底,退撫基金基金收益數-584億元,期間收益率-8.07%;公保準備金累計收益-485.69億元,收益率-14.03%,雙現赤字。 8/1.規模5.4兆元勞動基金至6月底投資收益大虧4455.9億元(5月底虧2231億元),至6月底未年化收益率 -8.69%,七月回升近三成(今年至6月底:MSCI:全球股指-20.2%,新興市股指-17.9%;與台灣股半導體科技為主指數高度關聯美納指-29.5%,費半指跌-35.2%,台加權指-18.6%;全球債券市因各國加快升息大跌,巴克萊全球綜債指-13.9%。 8/1.勞動基金大撿台積電6月底持股佔比近3成創新高 7/14.外界關注的金管會救市措施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528441 *****7/13.首度在萬點以上進場 國安基金今起8度護盤 7/12.國安基金一日轉彎 關鍵5大因素曝光(7/12.國安基金準備護盤,台指期瞬間飆漲超過280點重返萬四;7/11.資金移動並未失序 國安基金暫不進場) 7/12.歷史經驗:國安基金進場首日 上漲機率達86% 7/12.國安基金授權護盤金管會4原因暫未祭出救市措施 7/2.勞動基金 今年前5月虧2311億 7/2.強勢美元加大外資減碼力道,上半年賣超直逼兆元9400多億元,大盤亦累跌3300多點。 7/1.全球股債重挫拖累勞動基金虧損擴大 今年至5月底整體基金績效:帳面累虧2311億元、年化收益率-4.5%,5月份單月虧損327億元。 5/19.台股變空頭?財長:不能斷定、國安基金密切注意 口水護盤 4/27.台股跌不停 財長:國安基金必要時開臨時會議 *****4/15.金融風暴殷鑑 外資撤股市崩、房市毀
+++++++++++
21
多頭無需護盤
+++++++++++++++++++++
20-10/12.Taiwan-Put 國安基金退場 10/12.自.國安基金今決議結束長達207天護盤(僅入7.56億元,歷次投入金額最少,Q2,Q3未加碼) 9/24.自.台海緊張國安基金續護盤?財長:10/12例會決定 9/26.自.陸委會諮委:中共利用網紅 對我發動統戰滲透攻勢 9/24.自.中國發起「九二共識」宣傳攻勢 陸委會:不接受消滅主權政治框架 7/15.川普 Trump-Put,台灣也學Taiwan-Put,不拿掉護盤,就是Taiwan-Put(不管指數多高,跌了就會護盤),只是需待驗證,美國Trump:Put 是股市大跌時,馬上有貨幣與財經政策救市,央爸降息 QE大灑錢 ,財政大紓困大灑錢, 台灣呢?待考驗,降息還有空間,紓困大灑錢也還有空間? 所以,我說台灣學Trump-Put,但差很多,根本最大差別是:台灣不像川普要大選, 另外,共同要注意,所有Put 在股價越高後,越不值錢, 7/15.央.國安基金不退場,持續護盤至疫情結束 4/9.自.台股重返萬點國安基金退場?財長:疫情仍是關鍵 4/8.自.台股登萬點取消禁空令?顧立雄:要看這2項指標疫情與美股走勢 4/8.我倒是覺得,因隔離,太閒了去看股票資訊或甚開戶(ㄧ笑),真實情況,這是2009年來股市ㄧ直創新高,新人不願入股市,終於有ㄧ次最快速大跌幅,使他們把握機會開戶與研究入場,整體從央大投資信心指數創七年新低看,信心普遍還脆弱....唯是長線人的好指標, 4/8.自.全民搏股!看盤軟體用戶破200萬 三竹董座:嚇到我

+++++++++++++++++++
20--3/19.國安基金明起護盤無期限 3/19.自.央行下猛藥!降息1碼 重貼現率至1.125%終結連14凍,創史上新低,六千億中小企業六個月短期融通 3/19.自.救市新招:金管會宣布跌幅逾3.5%股票 禁平盤以下放空 3/19.自.雨天不收傘,顧立雄:企業貸款本金可展延到明年底止 3/19.自.台股9千點保衛戰! 金管會宣布「調降借券賣出量,融資追繳擔保品放寬,與呼籲自營商買等三大措施 3/19.自.國安基金6次護盤,2000年曾砸1200億救市 3/19.自.外資大逃殺、連10賣 今年累計賣超達4851億 3/12.自.因應股災來襲!金管會祭2大措施穩定台股 (鼓勵業績發表會及實施庫藏股) 3/13.自.台灣600億防疫 紓困 振興 預算三讀通過 3/12.自.楊金龍:金融風暴發生機率不高 是否降息優先考量金融穩定 3/11.自.央行預警通縮,暗示下修GDP: 疫情若未能在短期內降溫,對全球經濟負面外溢衝擊將遠大於SARS時期
+++++++++++++++++
16--10/13.畫重點:退場換現在8,531,目的為年底前美升息準備現金!!! 聯.史上最長護盤期結束 國安基金出清持股淨賺12億 去年8月全球股災,國安基金啟動史上最長護盤232天,從台指7,675,到退場8,531,持股全數出清,退場後股價續上漲過9千多點,期間共投入196億元買進29檔股票,出脫淨收益12億元,投資報酬率6.16%。國安基金表示賣股換現有更充裕子彈,因應未來可能需求,尤其年底前美國若升息,必再對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帶來重大變化。 投機潮廖化停車場股趕頂趕底股22
定時定額/春吶配息股存金融股達(21-當沖比:3月30+%,5月44%,7月46.4%,海運泡沫化)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詐騙公司治理內線DR馬英九地雷20-25

台股馬英九KY/DR地雷20-25
多頭頂呆綿羊多,獵羊豺狼虎豹更多,沖名單,34KY公司財報警報重點專區 ++++++++++++++++++++++
4/9.8日上櫃違約交割共計1773.2萬元、光通訊廠華星光(4979)違約交割就佔1679萬元,是上櫃今年第3例,也是連續第2天出現個股爆鉅額違約交割。此外,興櫃8日也違約交割共25萬元。 3/20.曾以筆名「月風」出版《學會K線賺3億》的股市炒手李杰,在臉書創立社團「富豪居」,吸引8萬多名粉絲追蹤,2016年3月起與范姓、方姓2名女友及其友人共13人利用臉書、LINE社群鼓吹粉絲買進、賣出時間,操縱5家上市上櫃公司股價,不到1年時間,不法所得達近7000萬元,經桃園地檢署偵辦起訴集團13人;桃園地院近日審結依高買低賣證券罪,判處李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10月、范姓、方姓2女友各處6年徒刑,其餘10共犯各處6年至2年3月不等徒刑。判決指出,現年39歲的李杰創立臉書社團「富豪居」後,與范姓及方姓女友,還有友人等共13人於2016年3月至隔年1月間,常聚會看盤、討論股票買賣,並鎖定5家股票上市上櫃公司,由李進一步在臉書社團或於LINE群組推薦股票,營造交易熱絡假像,集資買入股票、待股票炒高上漲再高價賣出。 3/17.曾任連一鮑魚老闆的摩坦利投資公司負責人鍾文智因炒作TDR(台灣存託憑證),被重判三十年五月徒刑定讞,卻在宣判後落跑。最高檢察署昨指出,三審期間,法院雖一度令鍾接受科技設備監控,但期滿時卻未延長,僅加重具保金,引發外界質疑是否有疏漏,將請台北地檢署儘速查明釐清,並將調查結果陳報予最高檢察署。 25-1/15.逆轉!群聯前董座潘健成涉財報不實 高院解任董事職務 1/11.電信詐騙如今已成國安危機,新北市警察局發起「展金行動」,鎖定全台最大詐團出金網絡,近日兵分多路逮捕56人,發現被害人超過7000名,遭騙金額則高達193億元,當中包括桃園市60歲林姓婦人先後匯出1.8億元,並查扣鉅額現金、黃金及毒品等物品,全案依法送辦,目前已有42人遭到羈押。 ++++++
24--12/25.少年股神翻車?零壹爆2830.5萬元鉅額違約交割 7/20.兆富財富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曾奎銘,涉嫌在台非法銷售澳豐金融集團等公司發行的債券及基金,並保證年度投資報酬率達八%至十五%,不法吸金逾一四八億元、八○四人受害,台北地檢署依違反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銀行法等罪,起訴曾男和公司主管、業務等一五二人。 其中兆富公司曾被查出在台銷售非法澳豐基金,一審台北地院判曾男二年三月徒刑、併科罰金五百萬元;其餘六名業務員分別被判刑四月至一年半不等、併科罰金五十萬元至三百萬元,全案上訴中。未料審理期間,曾男又重操舊業,再度被檢方查辦。 檢方起訴指出,曾男二○一○年五月成立兆富公司,在台銷售未經金管會核准澳豐旗下AA、CCIB 、CCCL、CCAM、IWML等公司發行的基金及債券,並保證年度投資報酬率達八%至十五%,商品沒有或極低損失風險,且多為到期返還本金並附加約定報酬,吸引被害人投資購買。 804人受害 故總統李登輝女兒也上當 檢方查出,曾男等人以此手法吸金逾一四八億元,被害人共計八○四人,其中包括已故總統李登輝女兒李安妮、我國駐WTO代表羅昌發也受害。昨依法將曾男等一五二人起訴,並聲請法院沒收查扣到的現金、不動產,共約十三億元。至於致富、太碁公司涉案部分,台北地檢署另案偵辦中。 1/25.檢調偵辦台新銀行遭外商誌富公司詐騙4.9億元案,查出在押誌富負責人王孟博涉嫌透過綽號「阿平」的越籍男子,向越南某農民銀行「買」最長效期180天「正版」信用狀,用來詐騙台新銀買斷信用狀,短短1年內,涉詐次數多達近百次,最後35次交易未獲越南開狀行撥款,王男犯行才曝光,全案擴大偵辦中。 1/5.全台前3大合法虛擬幣交易平台「ACE王牌交易所」創辦人潘奕彰,驚爆捲入詐騙疑雲!台北地檢署3日指揮新北市刑事警察大隊15路全台大搜索,查扣現金贓款1億1152萬餘元,以及市值1億800萬元的各類虛擬貨幣,拘提潘男等14人,4日晚間複訊後依涉犯詐欺、洗錢及銀行法等罪,將潘男等7人聲押禁見。本案另有黃男等3名共犯,各以3萬到20萬元不等金額交保,均限制出境及出海。 檢警調查,潘男等人涉嫌透過IG等網路社群平台,以傳銷話術誘使被害人投資MOCT(魔券幣)、NFTC、BNAT等虛擬貨幣,宣稱這些虛擬貨幣將在國內、外各知名交易所上市,吸引上百名受害人投資,等到被害人發現幣價直線跌落,無法流通變現時才知受騙,憤而向檢警報案。 9/15.涉龍邦2514 炒股等案,今年又吃下老字號食品廠泰山(1218)經營權的國寶集團總裁朱國榮恐已逃亡;朱國榮涉及2件炒股案,今年3月及4月,分別遭高院判刑8年及16年,被限制出境,2案都已上訴最高法院審理中。朱國榮現年70歲,若逃亡,已70歲的他,不僅將面臨通緝20年命運,高達5億的交保金亦將被沒收。 8/4.坑殺2萬股民 海撈40億 樂陞案 許金龍判賠54億 6/28.大同市場派台商鄭文逸被控夥同股市炒手鄒興華、金主林振興及鄭秘書張湘羚等人,與中國房地產商任國龍合謀,引中資炒作大同股票,不法獲利高達31億多元,但鄭等人否認不法,高等法院今維一審見解,依違反證交法仍判鄭文逸13年6月徒刑,犯罪所得12.57億多元應追徵、沒收。還可上訴。起訴指出,鄭文逸2016年認為大同擁有上千億元土地資產股價嚴重低估,應有利可圖,且大同董事會將於2017年5月11日改選,他有意介入大同經營權,並打算趁勢炒股獲利,因資金不足,找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上海龍峰企業集團負責人任國龍提供資金奧援。鄭文逸等人利用56個證券帳戶,以相對成交等方式,拉抬大同股價,使大同股價自2016年9月起每股5.48元攀升至同年12月底的9.54元,後鄭再聯繫任國龍以香港證券帳戶進場買進大同股票,拉抬第二波漲幅,至2017年2月10日,盤中每股一度高達20.65元。大同董事會改選前股票停止過戶日為2017年3月13日,鄭等人雖對外佯稱鄭將爭取經營權,卻趁機逢高賣出大同股票,不法獲利達31億多元 6/21.康友200億掏空案前董座黃文烈逃亡3年落網 今下午泰國押返台 6/20.澳豐基金吸金案 檢調第2波搜索、約談非法推售業務主管等10人 6/7.一紙公文害調查卡關7年?金管會駁釀imB風暴 6/1.澳豐金融倒閉案:被媒體稱為「國內史上最大規模受騙案」,高達1萬名以上投資人金額達千億元受害;對此,金管會表示,經查,金融三業並沒有踩雷投資澳豐基金,但仍有13家上市櫃公司投資。因該基金未經核准屬違法販賣,從2015年至2023年、也就是8年期間,金管會已7次移送法務部調查局。」證期局表示,按「投信投顧法」第16條規定,任何人非經金管會核准或向金管會申報生效後,不得在國內從事或代理募集、銷售、投資顧問境外基金;違反者,最高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13家上市櫃公司踩雷,最嚴重是台端, 投資多年的澳豐金融集團4檔基金因難以贖回,評估後認為應於去年度財報「其他利益及損失」項目全數提列損失,估計損失金額為16.82億元,損失超過資本額,導致全年每股淨損17.57元。 5/31.【千億金融詐騙案1】10上市櫃公司、李登輝家族都上船 全台1.3萬人慘了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amp/20230529fin009/ 6/1.連一鮑魚前老闆、摩坦利投資公司負責人鍾文智,被控炒作歐聖TDR等五檔TDR,套利4.7億餘元,台北地院依違反證交法等罪,判其18年徒刑;鍾上訴並否認犯罪,但高等法院昨認定TDR是證券交易法明定有價證券,鍾犯行明確,改判十七年六月,犯罪所得4.4億元應發還被害人或沒收,可上訴;同案被告,高院判前寶來證協理何國威四年、執行副總王永順八年六月且犯罪所得1758萬餘元應發還被害人或沒收;檢方控鍾文智等人涉嫌2010,2011年間,以相對成交高買低賣等手法操控價格,炒作歐聖TDR,獲利6269萬餘元,炒作揚子江TDR賺1.99億餘元;炒作超級、明輝、特藝三檔TDR,獲利9591萬餘元、67萬餘元及1.36億餘元。 5/30.限縮獨董權限 證交法修法三讀通過(獨立董事的設置原為改善公司治理,但近來光洋科、中福等案,都看到公司派、市場派獨董捲入經營權之爭的亂象,行政院4月通過金管會的「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第14條之5、第178條等有關獨董功能、權限的修正草案,並於今天三讀通過。三讀條文將原個別獨董能做的對董事提起訴訟、召集股東會,以及董事為自己與公司交易時之代表,攸關公司重要事項,修改為應透過審計委員會決議後才能進行,以避免獨董濫權,損及公司穩定經營。如果審計委員會有正當理由致無法召開,除了財務報告需要獨董同意意見,其餘可改由全體董事3分之2以上同意取代,讓公司業務順暢進行。 5/4.陳履安被騙站台幫吸金緩起訴,前海基會董事長焦仁和也被騙!吸金首腦高健智逃中國躲過追訴期,返台改名又靠這招吸金再騙7000萬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504/2492177.htm 5/4.台版柬埔寨案 北市警所長涉洩個資(涉洩密給詐團!北市寧夏所長葉育忻免職被收押、分局長記過2次) https://udn.com/news/story/7315/7140773 5/3.im.B借貸平台涉詐騙25億 金管會:違反銀行法最重罰5億 沒事沒事,綠營執政官僚跟不上時代出大事都不用負責,難怪廣大受害者都直接用選票來懲罰!!! 1)在台灣金管會偉大的監管下,讓台灣破世界記錄,產險業把一輩子賺的錢一次燒掉,…… 2)金融有關新業務,在台灣金管會漠視偉大不監管下,黑幫通緝犯主持的地下詐騙漂白金融炸開 5/3.名人盛竹如代言「不動產借貸媒合平台imB」,遭爆以「假債權、真吸金」方式,詐騙投資人高達25億元台幣,受害者數千人遍及全台各地;中信、國泰、玉山、永豐及新光5銀行有來往,金管會:不干我的事(imB負責人曾國緯是「四海幫通緝犯」 刑事局扣48個愛馬仕、香奈兒包 菸酒 藝術品) https://www.setn.com/m/News.aspx?NewsID=1289489 4/25.康友掏空案 勤業及2會計師一審判賠逾26億(投保中心控告康友-KY賠償53.40億元,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一審確定,創史上金額最大;被告康友-KY、黃文烈、衣學福、黃子晏、TEE TIONG HONG、章永鑫、蔡曉梅應連帶給付賠償金額,其中勤業眾信事務所及兩名會計師施景彬、江明南各應負擔25%比例責任,約26.7億元,若施景彬、江明南無法賠償,勤業眾信事務所則需有連帶賠償責任) 3/31.連接器廠台端3432 今天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資材部協理劉美惠指出,台端投資多年的4檔基金難以贖回,評估後認為應於去年度財務報表「其他利益及損失」項目全數提列損失,估計損失金額為16.82億元,相當於5478萬美元。台端此次投資澳豐金融集團(Ayers Alliance Financial Group)旗下系列基金踩雷,金額高達5478萬美元,佔2月自結報表合併總資產82%以上, 1/7.泰山經營權之爭延燒 公司派今告發龍邦疑涉內線、炒股 1/5.「中客一條龍」寶得利涉操縱股價套利數千萬 張雅琍等12人遭約談
-------
12/23.藏鏡人將現形 上市櫃持股申報門檻降至5% 12/21.政院明擬拍板證交法修法草案 股東持股5%須申報 9/20.【可成護盤爆內線3】真巧!神祕大戶在庫藏股共92億實施前上車,還跟老董同一券商(賣股時機超神準 可成老董家族靠一招套現百億)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919inv004/ 9/3.涉違反證交法 街口前董座胡亦嘉等6人起訴 9/3.長江玉幣遭拆穿!謊打造下個馬爾地夫,在台吸金3.8億、3百人受騙 9/1.涉背信削6千萬 街口董座胡亦嘉夫婦等6人起訴 8/22.柬埔寨詐騙與青年低薪仙履奇緣:西港慘況曾差一點就是台灣現況(2014年年輕人上街一起反服貿,阻止引進中資炒房讓年輕人更慘。對照現在柬埔寨,甚中國本土正在面臨房地產泡沫大崩盤,還好當時阻止了服貿協議) 8/11.防掏空落跑 KY子公司設中國 在台募資須存台資銀行 8/10.台北地檢署指揮刑事局國際科近2個月來偵破多起詐騙出國案。目前台飛往柬埔寨班機已由每週3班增到8班,等於每週數百人飛柬,每月平均約1,000人,但回國不到100人,警方聯絡這些人親屬後發現,九成與國內家屬失聯,刑事局國際刑警科找到曾前往柬國台人,發現幾沒人拿到當初約定薪資報酬,其中三成女子被性侵 7/20.【林百里妻遭詐騙2】貼心「5陪」藏陷阱 她一招絕殺讓何莎卸心防
3/14.空殼公司變生技股王!康友詐201億手法曝,董座,立委父,主力,會計師29人,全起訴(利用在台上市包裝成高科技生技股,向銀行詐貸供每年發放高額股利給投資者,再透過股市炒手哄抬股價,以「印股票、換鈔票」方式詐得201億元,勤業眾信會計師事物所查核不實) ------ 21--12/18.鉅.又有KY股變壁紙 英瑞-KY確定明年1/27下市 12/9.史上最大詐貸案 潤寅楊文虎、王音之詐470億判25年、27年定讞 (潤寅集團以紡織貿易起家,從事化纖原料,橡膠,輪胎原料進口,自2008年起,集團以現金,水果禮盒,收買多家上市公司和廠商幹部製作假合約,發票,交易紀錄等不實申貸文件,向12家銀行辦理融資,共被詐貸約471億萬餘元;楊文虎夫婦於2019年6月出問題陸續跳票,確定倒閉後,緊急潛逃出境,出逃美國,但被美方逮捕,2020年初夫婦倆先後被遣返回台 11/16.康控Ky前三季虧2個股本 尚有34家KY公司財報拉警報 12/1.勾結中企掏空逾42億 華美電子董座判刑8年(華美董事長楊名衡、英格爾董事長兼華美總經理張志榮等三人被訴)所指定收貨公司負責人,都為其在台人頭,且相關交易收貨單也只是利用彩色列印充數備查,疑似透過海外假交易虛列營收,鉅額應收帳款美化財報超過數百億元 9/24.違法推薦「 飆股」猖獗 2個多月暴增107件 9/24.千金股矽力、譜瑞 列財務重點專區(譜瑞董監持股大減23% 矽力本益比60倍以上且股價淨值比6倍以上 ) 9/24.外資在光磊玩甚麼把戲 9/23.天逸財金科技涉違法吸金逾10億 檢調10路搜索約談7人 9/12.至7月底止 國內投信基金投資恆大金額有12.6億元 9/10.當沖10檔"當沖比超6成"防疫,宅經濟昨列當沖警示股 全賠錢:恆大 毛寶圓剛 嘉里大榮 康那香 揚明光 矽統 上櫃股票有歐買尬 美琪瑪晶焱。 9/7.當沖比過高警:景碩康普撼訊。 8/27.當沖警示新制上路首日 19檔被點名 ----- JL鬼扯TDR:九年前預言我的台大導師薛琦將,ㄧ世英名將毀在TDR大墳場,因產品不良,坑殺台股散户,果然,杜康再爆地雷.. 1)2021-8/29.經濟周報:21根跌停後下市,杜康DR啟示錄 2)2013-5/5.JL說股-巴菲特新品3Is循環/TDR炒作洗錢三部曲(先炒高海外本尊-高溢價掛牌蜜月鎖籌-坑殺大傻人成墓碑成墳 2012-9/27笨蛋!!!TDR流通不足不是主因是結果,主因是資訊揭露不足,發行前無管制炒作條款,散戶每買幾必慘賠 /523兩年前預言:薛琦一生英名會毀於TDR大墳場,果不其然/買TDR多是巴菲特評新金融產品笨蛋白癡?/ 8/28.騙過金管會併購中資 害公司慘虧3.7億/牛仔褲大王陳仕修起訴 4/4.自.KY股逾7成營運在中國 金管會9措施監理 摘.TDR指在國外已上市,另在台上市,又稱第二上市,是馬政府時積極推動重大政策,TDR最高達37家,讓許多投資人被坑殺,目前只剩13檔TDR存活,具指標旺旺TDR已下市。最廣人知是中國白酒杜康TDR,每股18.65元上市,只有一開盤曾漲到19.1元,後跌10年,最低0.7元,投資人慘賠. 3/19.自.KY暴雷再1家?傳VHQ-KY應收帳款暴增,中國逃漏稅 3/17自.KY股又出狀況╱英瑞資金吃緊 淘帝財報難產(22日起列全額交割) 3/17.自.「康友除董座皆中國人」 立委促揭露KY股董監國籍 3/5.自.台版特斯拉》淳紳爆掏空4.8億 老董沈瑋遭搜索約談 ------ 20-12/18.自.中國福建幫讓人膽戰心驚 今年KY公司頻出狀況,需注意KY股是被媒體點名「福建幫」,近年讓人心驚包括再生-KY,淘帝-KY,勝悅-KY(另綠悅-KY,大股東已收購下市),落跑康友-KY等. 12/4.自.防KY踩雷 金管會祭7措施嚴管 會計師查核改半年一次 12/4.自.淘帝-KY會計師事務所終止委任 還沒找到人接手查帳 11/17.自.KY公司又出包 凱羿-KY遭詐騙 最大損失逾10億元 ------ 19-銀行年報作帳拉抬前,先利空但中長線,是起動中國地雷打呆潮的開始? 12/5.經.國銀海外聯貸 驚傳踩雷 股市高點,大股東拉高出貨,個股很容易踩地雷,指數教因此盛行 11/18.自.茂林-KY股東失望了!證交所維持茂林變更交易方式 ------ 19---銀行地雷又暴了, 7/2.自.鼎興詐貸案翻版! 遭詐貸近80億元 兆豐 台企 王道等13家銀行,h

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成衣鞋:越印墨泰馬產經政匯率出口等MSCI:19~24

越印度墨(韓日)22~24
出中受惠,MSCI權印略超台,日韓滙貶電商老化趨勢

++++++++++++++
24--12/17.精品包袋製造商威宏-KY(8442)孫公司威保柬埔寨廠今天剪綵啟用,待明年客戶正式驗廠通過認證後,將有助承接美中貿易戰自中國轉移的訂單。威宏表示,威宏於2023年正式購入40萬平方米土地,並於今年開始自建廠房,規劃旗下子公司威保運動器材運動手套護具等周邊配件佈局東南亞產線。 11/11.寶成10月營收239.4億元,月增12%年增15.7%,年增率連7個月為正,且最近連4個月雙位數成長,前10月營收2193.6億元年增6.3%。子公司裕元工業10月營收7.4億美元(約新台幣238.4億元)年增14.7%,其中製鞋業務年增21.3%,且連3個月正成長,前10月營收68億美元,年增2.9%,製鞋業務年增10.2%。裕元零售獨立分拆上市寶勝國際:10月自結營收人民幣17.2億元約2.39億美元,年增4.7%;前10月營收人民幣157億元約21.8億美元,年減8.1% ,反映主營運區消費支出仍較審慎。 10/7.本周,全球基金对印度股票净卖出规模创纪录新高,净卖出规模创1999年来最高!分析表示,近期抛售主要是由中国市场表现出色引发的,港恒指数上月涨26%,预计看涨情绪将持续下去。据交易所数据,10月3日全球基金净卖出18.5亿美元印度股票,创纪录最高水平。外资大幅流出又导致印度股市近期大回调,印度股指本周累跌超4.4% Morningstar分析师Srivastava补充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原油价大涨,中国市场表现改善,目前估值更具吸引力,这些都是近期外资撤出印度股市的主要原因。 9/27.三星遇大麻煩!印度工人罷工,要求加薪、減時與「職位世襲」,發生什麼事? 9/27.三星電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杜邦Tamil Nadu工廠,從9月9日開始,累積約1,500名員工發起罷工行動,至今超過2周,主要訴求要求加薪、減工時,及員工身故後由家屬世襲職位等多項條件,生產遭嚴重中斷,抗議活動導致三星產量減80%。 (2020-12/14.緯創印度近班加羅爾廠遭暴徒毀損,事件造成緯創損失約43.7億盧比約新台幣16.7億元。而耶誕旺季前停工兩週,損失更大 9/28.JL再談印度- 台廠要長期經營:因應蘋果手機等,進軍世界人口大國印度市場,印度要求在地生產,鴻海和碩等供應商需跟進,台商如果印度文化不了解,沒可靠可信認的長期印度幹部,像三星,緯創的罷工,暴徒入廠會常發生) 9/27.鴻海大客戶蘋果9月iPhone 16系列新AI手機,集團除掌握多數Pro、Pro MAX機種訂單,也正與客戶展開iPhone 17系列新機籌備計畫,由於印度近年來生產品質備受客戶肯定,今年首獲得NPI(新品試產導入量產)資格,當地新產能預計2026年完工。 9/24.南韓朝鮮日報:由於缺乏新一代產業,使南韓股市不僅未能轉型成已開發市場,且在新興市場權重漸下滑,今年並落後台灣。南韓專家認為,被台灣超越茲事體大,因顯示為避免地緣政治緊張而出逃中國的全球投資人選擇了台灣、日本而非南韓。據全球股市指數供應機構MSCI 23日的.數據顯示,南韓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自2004年以18.67%佔比排名第1後下滑,至今年落後中國的24.42%、印度19.9%與台灣的18.77%,以11.67%落居第4。 20年期間,南韓在新興市場指數權重跌7百分點,從18.7%跌至11.7%,反觀,台灣升6.86百分點,從11.9%上漲18.8%,扭轉兩國地位。同時期,中國權重從8.5%升至24.4%,而印度從4.9%升至19.9%。 9/24.外资大举押注!印度股市突破26000点大关,但风险依然存在 随美联储降息落地,外资热情在上周达到顶峰,外国机构持有印度股票衍生品价值达9.7万亿卢比。此外,印度股市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权重跃升至19.8%,史最高。受乐观经济前景和美联储降息影响,外资源源不断涌入印度股市,基准股指Nifty 50指数周二一度突破26000点大关,再创史新高。年初迄今,Nifty 50指数已累涨近18%。 7/17.《路透》報導,黃志芳表示,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促使台灣增加在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截至2023年的5年內增至6.65億美元(約新台幣216億元)以上。相比之下,在2006年至2017年的十年間,台灣在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才接近2.77億美元(約新台幣90億元)。 6/7.印度大选尘埃落定,股市收复失地,快销巨头印度联合利华、摩托车制造商Hero MotoCorp和HDFC银行等大盘股在本周表现突出,交易员们预计这种趋势将会持续。过去一周印度大选风云变幻,随着莫迪连任大选落下帷幕,周五下午印度股指Sensex和Nifty指数双双涨超2%,印度SENSEX30指数收复选举结果公布当日全部跌幅,并创下记录新高。 6/7.过去一周印度大选风云变幻,随着莫迪连任大选落下帷幕,周五下午印度股指Sensex和Nifty指数双双涨超2%,印度SENSEX30指数收复选举结果公布当日全部跌幅,并创下记录新高。 6/3.印度股市为何创史新高?6/3 印度股债汇齐涨,印度SENSEX30指数高开3.55%报76583点,续创史新高;印度NIFTY指数盘初大涨3.6%。卢比兑美元创逾一年最大涨幅,10年期印度国债小幅走高。报道称印度最大券商APP盘中宕机。目前大选结果即将出炉,乐观选情提振股市,主流民调普遍预测莫迪阵营将获得远超过半数的下院席位。但历史数据显示,民调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明天将进入计票环节。 6/3.印度5月制造业PMI终值57.5 为三个月来最低 但新出口订单创13年新高,印度5月制造业PMI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由于极端高温天气和选举导致工作时间减少,不过整体增长仍保持强劲。由于极端高温天气和选举的影响,印度5月制造业PMI有所降温,但仍处于显著扩张区间。 周一中午,标普全球公布由其编制的汇丰印度PMI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印度5月制造业PMI终值从4月份的58.8降至57.5,尽管有所下降,但仍连续近三年处于扩张区间。 4/27.越南国会主席王庭惠辞职,“四驾马车”37天内再损一员 4/11.越南最大金融詐欺案 女首富詐貸近4000億被判死刑 4/8.彭博:台積電推動台股大贏韓國 AI供應鏈完整,台股今年已飆升14%,其中近三分之二的漲幅來自台積電的上漲。根據彭博整理的數據,台股與韓股的市值差距已擴大至3630億美元,為2003年來最高水準 3/27.據南韓證券集保公司(Korea Securities Depository)資料,南韓散戶近期熱愛輝達股票、為買超第1名。與輝達與台積電相關ETF也一樣獲得青睞,同時名列買超第5、6名,3月1日至21日期間,南韓散戶捨棄先前最愛的特斯拉,強力買進輝達股票、為買超第1名,買超淨額高達3.8億美元(約新台幣95.97億元) 3/27.根據胡潤研究院全球富豪榜最新報告,印度孟買的富翁數量達92位,已超越中國北京91位,成為亞洲富翁最多的首都,主要是由於中國靠房地產和可再生能源致富的億萬富翁的財富正在大幅下降。外媒報導,根據2024年胡潤百富榜的數據,目前全球有3279名億萬富翁,較2023年增加5%,其中中國因為受到房地產以及經濟衰退的衝擊,較2023年減少155名億萬富翁,但中國仍以總數814名億萬富翁位居榜首,美國則以800名億萬富翁位居第二,印度則以271名位居第三。 3/20.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Vo Van Thuong)由於受到貪腐案醜影響,越南媒體今披露武文賞已提出辭呈,且已受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准。《路透社》報導指出,武文賞下台說明越南政治動盪,可能會危及外國投資者的信心。 2/29.大选前意外飙涨 印度四季度GDP超预期升至8.4%;印度统计部:私营部门投资强劲和服务支出回升推动下,2023Q4GDP年增8.4%,高于市场预期6.6%,上季度GDP增速由7.6%上修至8.1%;至2024年3月的2023-24财年,将GDP增速预测从7.3%上调至7.6%,印度连第三年增长超过7%。 2/28.学习日本好榜样,韩特估会是“东施效颦”吗?韩国改革面临“财阀”抵抗和政策力度不够问题,分析师认为,韩国金融当局需更强制措施保护小股东以克服“韩国折扣”。韩国模仿日本采取的公司治理改革措施可能难以解决“韩国折扣”问题。自1月17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会议上再次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韩国折扣”问题并计划采取公司治理改革措施以来,韩国KOSPI指数累计涨幅约8.3%。但与“邻居”日本在采取类似措施后,日经225指数节节攀升触及34年来历史高位相比稍显弱势。 2/25.现代、起亚汽车大涨,“韩特估”开始发力.分析指出,在监管机构压力下,最近的反弹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监管机构发力,韩股将成为下一个热门市场?最近日特估持续爆火,似乎吸引了韩国得注意。在上个月的一次演讲中,韩国总统尹锡悦承诺,将在任期内通过资本市场规制改革,消除引发“韩国折价(Korea Discount)”的因素。 2/20.美银美林:泰国股市将迎来2-3年上行期 2/20.建晶圓廠 塔塔集團與聯電、力積電談合作 2/20.连创新高后,两家大行下调评级,印度股市估值过高了?Robeco的香港基金经理Vicki Chi表示:“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喜欢非常便宜的东西,但印度几乎什么都没有”。 由于印度股市的高估值、财报季公司盈利不及预期、部分领域的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央行的鹰派政策等一系列因素,两家大行下调印度股市评级,对印度股票持谨慎态度。 2/15.MSCI:印度在全球标准新兴市指权重將增0.34个百分点至18.16%創史新高,自2020年11月来,印度在该指数权重几翻一番,过去三年翻倍, 2/29盘后生效;同时,MSCI在其全球标准指数中對印度股没删除,增5支:国有贷款机构Punjab National Bank和印度联合银行Union Bank of India被纳入大盘股指数,巴拉特重型电气公司Bharat Heavy Electricals和印度国家矿业开发公司NMDC被纳入中盘股指数,GMR航空基础设施公司从小盘股指数转入中盘股指数(在MSCI调整后,可能会有高达12亿美元的被动外国资金流入印度标准股和小盘股指数) 1/23.银行股拖累,印度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印度Sensex指数跌超千点,Nifty 50跌破21300点,Zee娱乐因与索尼印度子公司合并失败暴跌30%。受金融股拖累,Sensex指数跌超千点, 1/19.供应紧张,印度去年Q4平均房价涨18.8%(印度房产服务商Magicbricks Propindex报告:去年Q4,印度13主要城市房地产价年涨18.8%季涨3.97%。其中,古尔冈32%、大诺伊达31%、诺伊达26.%和海得拉巴15.8%年升幅最大。 报告指出,由于需求年增仅2%,但供给(挂牌)年降16.9%,是房价涨主原。艾哈迈达巴德 和加尔各达经济适用房市场增长强劲,而孟买大都市区 90%、新德里58%和古尔冈48%豪华房产搜索量最高。报告称,住宅供应受限和住房贷款利率上升抑制需求,未来在供应反弹和住宅价格放缓趋势下,中长期住宅需求呈“积极趋势”。 1/19.印度大兴基建,度在公路、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支出激增,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据金融时报对印度联邦预算数据分析,印度上一财年在公路和铁路建设方面投入5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1.7%,已连两年对GDP的贡献1%。 1/19.印度消费加速增长,高盛:2027年印度“富裕人口”将会翻倍,到2027年,印度将有1亿“富裕人口”,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部门正在印度经济增长关键驱动力 1/17.美联储降息预期再定价,新兴市场遭遇今年“最惨烈的一天”,MSCI 新兴市股指一度跌2.3%,创去年8月2日来最大盘中跌幅,年初至今累跌6%以上。韩、印度股市双跌逾2%。 1/17.刚创新高就惨跌,印度股市开门红又黑。指数暴跌主要受印度市值最大银行HDFC拖累,该行今日跌超8%,为Sensex和Nifty两大指数贡献了至少1%跌幅。1月17日,在全球市场走势疲软背景下,印度银行、金属和石油等板块遭到大幅抛售,导致印度股市周三大幅下挫。基准BSE Sensex指数暴跌2.2%,报71500.76点,创下.逾16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30只成分股中24只收跌。印度国家证交所蓝筹股CNX Nifty指数同样暴跌2.09%,报21571.95点,创下自2022年6月来最大单日跌幅,为连第二日跌。 24--1/16.韩国KOSPI指数大跌超过2%。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朝鲜半岛局势持续恶化。二是韩国经济,特别是人口问题逐步显现,韩国国家债务也持续增加,降低市场预期。 ++++++++++++++++++++
23--12/27.印度NIFTY指数涨0.71%至21594点,再创史新高。 12/25.因涉及無券放空(naked short-selling),南韓將對2家跨國投行和其中1家銀行在南韓當地的分行處以總額265億韓圜(2030萬美元,約新台幣6.92億元)罰款,這是南韓對這種非法行為祭出的史上最大懲處。 12/25印度與中國2020年爆發邊境衝突來,開始痛打在印中企,下架超過逾300款中國App,中國手機企業則被指控涉嫌逃稅及洗錢遭調查。最新一起就是vivo印度公司多名高管被抓,去年vivo印度公司及關聯公司約46.5億盧比(約台幣17.2億)銀行現金等金融資產被查封。此前還有小米被控違法匯款,在印約555.1億盧比(約台幣205億)資產遭扣押。 12/14.CNBC:印度經濟加速成長,股市同步走高,截至11月底印度證交易所NSE市值正式超越香港,躍居全球第七大股票交易所,僅次紐約交易所、那斯達克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泛歐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數據顯示,至11月底,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總市值達3.989兆美元,超越香港交易所上市企業的3.984兆美元;印度Nifty50指數今年來上漲15.5%,是連第八年走高,相較下,香港恆生指今年重挫17.2%,亞太股市墊底。印度家庭支出預料將超過三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僅次於中美;其中,25.8%印度家庭可支配收入將達一萬美元。聯合國六月數據,印度人口已超過十四億人,擠下中國成人口最多國家,且約三分之一是介於二十至三十三歲的年輕人,有強大的工作和消費能力。 12/13.印度股市创新高背后的脆弱:散户狂赌投机盛宴,衍生品交易规模是现货400倍,虽近九成散户亏钱,但散户对衍生品交易的兴趣不减,印度期货和期权交易规模不断推高, 这是因为智能手机带动的游戏化投资风潮已经形,同时,高昂交易成本让亏钱散户痛苦不堪,中产投资者自杀率剧增,虽然近九成散户都亏钱,分析认为这使财富从实体经济向金融精英慢慢转移,而当这种现象产生全面影响时再干预,可能为时已晚。金融市场中不受控制投机热潮历来是各地监管方头疼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印度变本加厉。其实,印度的情况并非一直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金融市场和专家并没有对印度经济或公众意见产生很大影响,人们只会把钱存在国有银行,直接持有股票很罕见。那些有剩余储蓄的人会从印度投资信托基金(Unit Trust of India)购买一些票据,可定期获得投资的20%到25%作为股息,这也反映出印度中产阶级对收益的贪婪程度。而到1992年后,印度市场开始接受外国机构投资,出现电子交易、有保证结算、用账户记录股票而非纸质股票证书,及从2000年开始的衍生品交易。然而,衍生品交易改革过犹不及。证交会研究显示,超过80%从事期权交易的个人交易者是男性,大多是20至30岁见证衍生品交易暴增的年轻人。对于少数赚到钱的幸运儿来说,他们所得利润中,有15%到50%用来支付经纪费、结算费、交易所和监管费用及税费。至于那89%的亏钱者,交易成本让他们痛苦加剧。数据显示,印度上个月在股指和股票期权上的总交易规模达78万亿美元,这比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1780亿美元的标的现货股票交易规模高出441倍,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主要市场如此失衡。 12/12.工银瑞信刘伟琳:印度股市没有太大泡沫,A股中小市值风格占优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从中短期来看,刘伟琳更看好的品种包括A股科技板块,比如AI、创新药、智能驾驶,此外还包括红利风格和中小市值风格,对印度市场保持相对乐观,对日股和港股谨慎乐观,对美股持谨慎态度;说起今年最火热的投资,有几个关键词:微盘股、红利、海外QDII) 12/11.8天4个国家!黄仁勋密集亚洲之行透露出哪些信号:英伟达和亚洲各国本地厂展开合作,或也为应对美国政府新芯片出口限制政策。 黄仁勋亚洲行已有丰厚收获,先后公布在日、新、马和越四国合作或投资计划,表现出对于亚洲市场重视。 12月10日,越南政府网站发文称,越南政府总理范明政当日与黄仁勋会面。黄仁勋表示,英伟达“将越南视为自己家”,公司希望在越南建立一个半导体基地,因为越南是一个重要市场。越南政府表示,该基地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为越南半导体生态系统和数字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接受马来西亚媒体的采访时,黄仁勋也称自己“对东南亚充满信心”。目前,英伟达已经宣布将在越南建设半导体基地,在新加坡进行了关于未来可能的大型投资的谈判、帮助新加坡政府开发大模型,以及在马来西亚投资20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约合42.9亿美元)、和YTL(马来西亚的杨忠礼集团)合作建设AI基础设施。 到访东南亚前,12月4日,黄仁勋先到东京,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进行会谈。会谈结束后,黄仁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英伟达计划将与包括软银在内的日本公司合作研发生成式AI,并称自己向首相承诺,英伟达“将尽最大努力优先考虑日本的GPU需求”。 黄仁勋此行到访的四个国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在大力推进AI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其中,日本政府在11月刚通过一项额外预算案,决定将2万亿日元左右的补贴用于芯片领域,来加强日本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地位;12月4日,新加坡也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策略2.0,提出通过培训本地人才和从海外招聘人才,将其AI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两倍,达到1.5万人。 12/11.印度股指创收盘历史新高,巴基斯坦股指跌约0.4%自历史新高回调印度国家证交所蓝筹股CNX Nifty指数收涨0.13%,报20997.10点,连第二交易日创史新高。 12/6.印度股市上涨“真相”:货币供应涨93倍(在全球经济放缓的逆风中,印度股市近期“势如破竹”的涨势,再次引发市场热议。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灝发微博称:昨天印度股市新高,我们跌破3000。然后就看到一堆自媒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分析“阿三怎么变成三爷”。就是没有一个数字来支持,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逻辑。其实就是自己瞎编的故事。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印度货币供应涨93倍,印度股指涨66倍。因此,印度股指至少一大半涨幅来自于货币贬值和通胀。) 12/7.创了新高、涨了八年的印度股市,2024年还能买吗?印度正朝着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迈进,强劲的基本面将对股市形成强大支撑,外资或有更多流入空间,而从估值上看,印度股市市盈率已接近美股,远高于MSCI新兴市场和欧洲股市。今年印度股市的疯狂走势再次引人注意,在金融股和能源股的推动下,总市值逼近40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 明星股们齐头并进,主要股指Nifty 50指数今年已上涨近13%,正向史无前例的八年连涨迈进。Sensex指数去年平均市盈率21.4倍,与美股市盈率相似,相比下,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斯托克欧洲600指数市盈率分别为11.9倍和12.5倍。 尽管印度也拥有大量外汇储备,但仍持续存在经常项目赤字。 三季度,印度经常项目赤字已从一季度的13亿美元(占GDP的0.2%)扩大至92亿美元,占GDP的1.1%。 公共负债也对印度经济造成压力。 咨询公司Gavekal表示,印度政府债负担已占GDP的80%以上,是新兴市场中政府债负担最高的国家之一。 政府债不断上升,意味着公共投资两位数的高增长率可能难以维持。如果印度想要真正的基建大国,政府债将是一个重大隐患 12/5.再创新高、连涨八年!印度股市凭什么 散户投资热潮、海外资金流入推动印度股市走高。全球第五大股市—印度股市创新高,市值逼近4万亿美元。周一,在邦选举中执政党取得关键胜利的推动下,金融股和能源股推动印度股市创历史新高,证券市值总额达到3.93万亿美元。此前,强劲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全球利率预期的放缓已对印度市场有所提振。 彭博社汇编的数据,自2020年3月疫情低点以来,印度交易所上市证券的市值截至周五已增长两倍,印度NSE Nifty 50指数当天攀升至新纪录。今年来,海外基金已经向印度本地股票注入了超过140亿美元的资金,印度股市也从疫情期间开始的散户投资热潮中获得稳定提振。截至2023年,Nifty指数累计上涨近14%,连涨八年。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在散户投资者持续流入的推动下,包括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在内的本地机构的股票购买量已攀升超165亿美元。 印度股市凭什么?首先是基本面向好。截至9月,印度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6%,在全球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增强其股市对外资的吸引力。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印度股市有望在全球新兴市场衡量标准水平之上10%保持三年。 其次是迪政府实行市场偏友好政策,加上印度年轻劳动力充足,使得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有优势。 根据相关报道,印度总理莫迪还致力于将本国转向制造型驱动经济模式,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工企业,对印度工业股、能源股形成利好。报道援引摩根大通策略师Rajiv Batra团队在11月1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 “除了结构性承诺外,我们认为近期将推动市场走高的因素包括强劲的活动数据、令人印象深刻的企业盈利、油价下跌以及强劲的国内资金流入。” 伦敦智库官方货币和金融机构论坛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养老金和主权财富管理机构正纷纷涌向印度。另一个提振因素在于莫迪连任的可能性增加,大大减少政治风险。上周末的选举结果显示,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在四个邦议会选举中的三个邦取得了关键性胜利,这有利于印度总理莫迪在明年5月大选争取连任,市场情绪进一步被提振,印度股市有望持续走高。但估值過高,散户熱,交易擁擠 12/4.聚陽營收呈現月對月、年對年的雙重衰退:11月24億元月減2.5%、年減1.9%;前11個月292.23億元年減1.3%,營運團隊預估整體第4季出貨量可望優於去年同期,明年首季營運成績將進一步優於今年第4季。 12/3.越南成衣訂單銳減,當地成衣巨頭Garmex Saigon前三季:營收80億越南盾 (約台幣1040萬)年減97%,虧損將近440億越南盾(約台幣5720萬),今年裁員累計1945名員工至剩37人,約砍98%員工。為增營運資金,11月還拍賣資產,打算賣掉9輛貨車,總底價為30億越南盾(約台幣390萬)。 11/30.路透社檢視過的資料顯示,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正從印度進口更多商品至美國,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期望降低成本並分散供應鏈。 根據數據公司Import Yeti分享的貨運提單資訊,今年1月至8月期間,沃爾瑪有1/4的美國進口商品是從印度發貨。相較之下,2018年時這個數字僅有2%。 11/28.富士康计划在印度投资15.4亿美元,建设一项目,以满足“运营需求”。 11/22.英特爾已確認將推動擴大在越南投資計劃,預計投資額將達到10億美元。英特爾在東南亞現已投資15億美元工廠 11/19.持香港身份證越南女首富張美蘭(Truong My Lan,音譯)涉金融詐騙案,去年遭越南政府逮捕。最新調查指出,張美蘭涉嫌金融詐騙掏空西貢商業銀行SCB,將西貢商銀做為「金融工具」吸金,發行25批債券,價值超過30兆越南盾。並挪用客戶資金304兆越南盾約台幣3952億,約佔越南GDP的6%,相當驚人(2012年至2022年,張及旗下集團設立數千個法人實體,找來數千名個人作為代表,利用假客戶向西貢商銀申貸,這些貸款有93%流向張,7%流向張的老客戶。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期間,張美蘭指示下屬準備916份貸款申請書,貸款總額約545兆越南盾,並挪用其中304兆越南盾,造成近130兆越南盾利息損失。如加利息,總額超過415兆越南盾約台幣5395億) 11/14.寶成前3季:營收1857.6億元,減幅9.2%,稅後淨利為105.8億元,年減31.4%,eps為3.59元,年減1.64元。 主要由於消費信心疲弱與產業庫存調整影響鞋類製造業務的營運表現,抵銷運動用品零售及品牌代理業務的銷售復甦態勢。業外轉投資收益前3季依權益法認列的投資收益為83.1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3.36億元,主要由於前3季認列直、間接持股18.09%的南山人壽保險轉投資收益為67.4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1.73億元 11/8.儒鴻10月營收28.57億元,月增19.9%、年增16.7%,受惠於下游成衣廠拉貨動能增溫,以及終端客戶需求上揚,前10個月251.48億元、年減26.81%,衰退幅度較今年前9個月進一步收斂… 11/8.億豐Q3財報:營收69億元,年減0.1%,美金計年減3.7%;稅後淨利15.9億元,年增3.3%,eps5.41元 前3季營收196.8億元年減11%,採美金計算則減少15.7%,營運規模降低,使前3季每股盈餘達13.88元,較去年同期縮水2.16元,減少13.4%。 10/31.華尔街投行投行杰富瑞表示,如果执政的印度人民党莫迪遭遇2004年时那样的意外失利,预计印度股市将出现25%回调,甚更多。在外资疯狂抛售印度股票之际,华尔街投行又警告印度股市的一重大风险。 10/25.亞德客-KYQ3財報:營收75.6億元年增24%,營業利益22億元年增30%,稅後淨利19.4億元年增39%,獲利創下單季新高eps9.7元 ;前3季營收224.7億元、年增13%,營業利益66.9億元、年增17%,合併稅後淨利52.66億元、年增13%,每股盈餘26.33元。 10/17.紡織業回溫跡象明確 訂單能見度增加,紡織產業歷經去年繁盛市況,今年總體經濟環境逆風下,遭通貨膨脹壓抑市場需求,造成終端品牌客戶出現庫存問題,今年下半開始,國內紡織業者逐漸感受到來自下游的拉貨動能,短單比重降低,長單能見度也有所提高,樂觀看好明年能有正向成長。儒鴻(1476)董事長洪鎮海表示,集團11月、12月產能稼動率將進一步年對年轉正,預計第4季會達到全年營運高峰,明年首季也將會比今年同期更好,至於明年第2季則有待觀察後續市況發展,可以確定的是,儒鴻訂單能見度逐漸看到往後1季至半年,此外,環保回收原料比重將進一步雙位數成長 10/15.ODM廠搶印度製造》和碩結合在地廠 避政令風險 10/13.密碼台灣》失聯移工8萬多人 越南男性居冠 10/8.上市公司海外投資》錢進印度增2.6倍 上半年獲利倒退嚕 10/4.紡織大廠聚陽9月營收28億元,月減20%年增15%;整體第3季營收92.7億元季增27.8%年減1.43% ;前9個月營收243億元年減1.58%;營運團隊指出,在旗下客戶銷售動能暢旺、訂單助攻之下,預估第4季出貨將有雙位數成長。 10/2.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快崩塌 台商揮軍越印墨與中東歐 9/25.苹果拟在印度扩产:五年增五倍,5年目标产值400亿美元,首批印度造iPhone 15订单已发至全球 9/27.「印度斯坦時報」報導,台灣與印度計劃最快下個月簽署移工合作備忘錄(MOU),藉以幫助台灣克服製造業、營建業、家庭幫傭及農漁業缺工問題。 9/21.教育醫療水準低落 印度勞參率僅51%落後中國 9/18.越南邁向半導體之路 美韓戰略布局(美國和越南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共同聲明中,兩國指出越南具有成為半導體行業關鍵國家巨大潛力,美國並支持越南半導體生態系統的快速發展。美數據:8月來自越南晶片進口量從去年同期的3.2億美元猛增75%至5.6億美元,約11.6%市占。但專家指出供應鏈,越南貢獻仍很小。晶片製造包括3基本環節:設計、代工和封裝。英特爾胡志明市工廠是其主要生產地,越南只參與晶片進入市場前的最後階段。此外,韓國晶片設計公司正追隨三星的腳步,在越南設立工廠,包括河內的CoAsia和北寧省的Amkor。越南攻封裝設計 工程師短缺是大挑戰 9/18.《彭博》報導,蘋果公司合作夥伴鴻海集團富士康計畫將其在印度投資和就業人數增一倍,突顯出隨著華盛頓和北京緊張局勢加劇,製造業正在加速從中國轉移。 9/14.金管會昨:上半年投資中國獲利年減200億元或9.8%;投資匯回金額則達606億元,創歷年同期最高。金融業主管分析,由於中國經濟風險不斷攀升,中國人民銀行也閃電降息,讓上市櫃公司有高度疑慮,因此把較多資金從中國匯回台灣,而非留在當地;截至今年第二季止,上市櫃公司合計1202家赴中國投資,占全體上市櫃總家數1685家的71.3%;相較去年底,今年上半年有八家上市櫃公司撤離中國。投資金額方面,截至今年第二季止,上市與上櫃公司合計二兆七二三六億元,較去年底增加二○四億元,主要是因應子公司營運資金需求。投資損益,上市櫃上半年在中國獲利合計為1838億元,較去年上半年減少二○○億元;但獲利金額仍為歷年同期第三高。投資收益匯回金額方面,上市櫃今年上半年匯回606億元,創歷年同期最高;若累計至第二季底,上市櫃公司投資收益累計匯回金額7646億元,占累計原始投資金額的28.07%,占比也是新高紀錄 9/4.聚陽8月營收35億元月增18%、年增7.5%,前8月營收215.3億元、年減3.4%,營運團隊看好客戶庫存水位降,有助於後續訂單動能正向發展,全年業績可望優於去年。 9/3.不走活不了!國台辦否認 難掩昆山台商出走事實,昆山台商出走已衝擊中國出口,今年前7個月,外企製造商出口年減15%;南華早報報導,過去30年台商的設廠,造就江蘇昆山市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城鎮,而今年來,台商遷廠至越南傳言沸沸揚揚,讓昆山在地人憂心忡忡。儘管中國官方否認,但台商出走潮卻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的報導,台灣資金的湧入,使昆山在過去17年來一直是中國最富裕的城鎮。台資企業直接貢獻昆山30%的生產總值(GDP)、50%的工業產出、60%的外國投資,以及70%的進出口額。截至2020年,有超過5300家台灣公司、約10萬台灣人落腳昆山。 8/29.蘋果「脫中」印度、越南製產品倍數成長過去10年,越南組裝的蘋果產品,數量成長了4倍。根據《彭博》數據顯示,蘋果10大供應商中,除中國設廠外,有6家在越南和印度設有工廠,其中富士康在越南和印度皆有設廠,和碩則在印度設有工廠,另外,立訊精密和韓國的3家廠商LG伊諾特、三星和LG顯示器,均在越南設廠。 8/25.生產環境惡化 南韓製造商加速撤離(三星重工、浦項鋼鐵在內的多家南韓製造業,正加速退出中國) 8/23.越南寶元鞋廠即將裁員超過1200人,寶元鞋廠今年已經3度裁員,前後約9000名工人失業。對此,母公司寶成(9904)今天回應,旗下員工的人事作業流程,均會遵循當地政府相關法令規範辦理。 8/10.上銀2049第2季財報:營收65.83億元,毛利率33.66%,為近3季新高;營業利益9.59億元,營益率14.57%,稅後賺6.25億元,eps1.77元;上半年:營收123億元,去年同期158億元,合併毛利率32%,去年同期37.5%衰退,營業利益15.28億元,營益率12.41%,去年同期21.53%, 歸母公司業主淨利10.7億元,去年同期25.93億元衰退,上半年EPS3.03元,去年同期EPS7.61元。 8/11.越南大停電!鴻海、三星也停工,經濟損失 14 億美元 8/7.“逼”厂商到印度设厂?莫迪强推本地制造,限制进口笔记本电脑 印度政府给予企业3个月时间获取进口许可证,然其本土电脑制造商仍依赖进口配件,进口限制可能徒增生产成本和难度。 8/3.鴻海將在印度投資6億美元設廠 生產iPhone零組件與應材合作生產半導體設備 8/2.富士康投資印度190億元 結盟美商應材 7/31.達里歐:如鄧小平的中國 印度的時代已來臨 7/31.「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指出,他所有資金都投注於美國境外,他對中國抱持謹慎,聚焦投資台、韓與印度。 7/30.美国进口结构转移,越南陷入瓶颈后,墨西哥成为新晋势力。我国主动增加对墨西哥等出口和投资,实现间接获取美国需求,我国供应链短期难以完全替代。下半年外需出口改善、支撑国内复苏的逻辑有望演绎,对经济和市场不必悲观。 7/29.越南出口創14年來最長連跌 6.5%經濟成長率難達標 7/29.连续第五个月下滑,越南出口创2009年来最长连跌;越南7月进口下降9.9%,出口收缩3.5%,今年前七个月出口同比下降10.6%。 7/27.印度曝中國手機製造商逃關稅 總金額約莫3百億 手機賣很差? 7/29.越南7月进口降9.9%,出口收缩3.5%,连第五月下滑,创2009年14年来最长连跌,今年前七月出口年降10.6%至1947亿美元,同期进口额降17%至1795亿美元,贸易顺差152亿美元;其中,越南最大出口创汇智能手机出口额前7月份降18.3%至278亿美元。 7/25.晶片大廠英特爾25日前往越南舉辦Intel Solutions Day,首度邀請營邦、仁寶、神雲科技與神通資科(MiTAC)、和碩、雲達科技、優達科技等6家台廠前往參與,媒合越南當地生態系與創造商機 7/25.廣達越南廠動工 投資逾6.75億元擴充筆電產能 7/23.台商也遭殃!每週停電4次又漲電價 越南外企抓狂(越南爆發缺電危機,海防、北寧和同奈等主要工業區的電力供應連續中斷,當地電子業者表示,每週停電達3到4次,已衝擊生產。除缺電,電價也大幅調漲13-28%,不僅韓企憂心忡忡,包括歐台商在內多國外商也敦促越南解決電力問題) 7/19.惠普也脫中 數百萬台筆電產能將轉移至泰、墨 7/8.越南缺電危機隱憂未解,國有越南電力集團EVN 7日官方會議坦言,北越地區供電情況在接下來仍將遭遇許多困難,尤其是2024年至2025年。北越地區6月上旬不時限電、停電,影響工業生產。\ (6/11.越南爆發缺電危機 考驗蘋果、三星) 7/4.聚陽6月營收27.99億元月增20.38%年增6.54%,創下今年來新高點,聚陽Q2營收72億元季減7.73%年減9.38%,上半年業績達150.58億元年減1.66%,營運團隊指出,儘管第2季前2個月業績皆較去年同期下滑,不過在進入第3季旺季之前的6月營收成長幅度確實有在預料之中,且在急短單拉高毛利率表現之下,每股盈餘(EPS)有望優於首季的3.92元。觀察目前美系客戶急短單比例從2成增加至3成,可望推升毛利率表現,日系客戶下半年訂單可望雙位數成長。 7/4.台股今年上半年外資買超達112.5億美元,成為「吸金王」,居新興市場各股市之冠,印度排名第2為97.2億美元、南韓則買超79.4億美元 7/4.不僅是下個中國!研調:印度將成為超強經濟體 7/3.特斯拉降低中國產能比重 台供應鏈啟動墨國擴產預計2024年投產(電子五哥廣達和碩 鴻海 選擇於美墨邊界設廠或擴產) 7/2.越南房地產危機爆發,官方統計,今年上半年高達10萬家從事房地產相關行業的公司倒閉,平均每月1.66萬家關門大吉。 越南媒體VnExpress報導,2023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停業數量暴增40%,在17個行業中,增速最高。 7/1.網路媒體越南快訊VnExpress:全球消費力道下滑,今年第2季越南工作年齡人口共107萬人失業,失業率為2.3%。紡織成衣、製鞋、木材與電子業為重災區,今年第2季共裁員21萬7800名工人。這些失業工人大多在加工出口區與工業區上班,包括南越地區平陽省(Binh Duong)、胡志明市,以及北越地區的北寧省(Bac Ninh)等。 6/29.經濟部統計處:「近年東協外人直接投資FDI分析」,受美中貿易戰影響,全球供應鏈大洗牌,我國也提高對東協地區投資,近兩年投資金額分別為56.4億美元、47.32億美元,合計103.72億美元。主要以新加坡、越南居前2名 台股的建設電網股,儲能股有機會嗎? ***6/19.电荒席卷越南,问题有多严重,蕴含哪些机遇? ****6/15.儒鴻股東會:內部觀察今年第3季後營運將漸回到2021年8、9成水準,預計明年第2季可重回常軌,董事長洪鎮海預告可期待旗下新增客戶群強勁爆發力,以布料來看,有的客戶拉貨量將年增3倍,也有客戶貢獻的營收將年增1倍。儒鴻去年營收397億元年增10.58%,史上新高,洪鎮海觀察,其實去年市場並不活絡,但卻礙於運輸延遲而產生庫存空缺錯覺,客戶下單非市場確有需求,後續導致有些零售客戶今年上半出現整季沒下單現象,現在仍有品牌廠尚在消化庫存,但對高單價產品的影響較小,衝擊較大的是中低價位產品 6/11.華爾街日報:越南正在努力應對嚴重的電力短缺問題,富士康和立訊等蘋果公司供應商部分工廠,及三星電子在越南北部工廠,都收到當地電力公司要求,希望這些企業考慮輪流停電,或者在高峰時期減少用電。 6/3.大股東賣股 立訊內外夾擊,立訊股東對於小米產線切入印度遭遇不順表示憂心,營運團隊則認為,在投資、政治、客戶等多層面問題獲得充分保障下,才會考慮前往印度設廠,印度政府對於外資企業投資的條件之一,就是需與在地企業合資設廠,而在印中政治關係緊張下,立訊雖然表面上稱會參考相關案例,但實質上拍板接受與印度企業合資的機會卻是微乎其微。 對於公司高層與大股東持續賣股,立訊先回應「都是為了產業的佈局」,接著又稱儘管高層人士向來做為公司股份堅定的持有者 ****6/2.聚陽5月份營收23.25億元、月增10.8%、年減3.13%,累計營收122.58億元、年減3.36%。聚陽表示,美系客戶訂單能見仍差,日系客戶較佳,但下單仍謹慎,預期「有感」成長仍待明年才能看到。 6/2.越南房地產危機蔓延,在融資困難下,越南房地產開發商已暫停超過1200個建案,價值超過800兆越南盾(約台幣1.04兆)。 5/31.避華府制裁+逃離北京掌控 中國科企加速「去中國化」 5/29.全球需求低迷的缩影——越南出口连续第四个月萎缩 5/14.外媒先前報導印度塔塔集團正收購台廠緯創印度廠。印度Jagran新聞網今稱,塔塔集團已準備加入蘋果手機大家庭,可望成為在印度第4大的蘋果手機代工廠商。蘋果積極將手機產能移出中國,塔塔集團可望受惠,成繼鴻海、立訊與和碩後的第4大蘋果手機代工廠,塔塔集團將生產iPhone 15與iPhone 15 plus的兩款手機,可望接到約5%的訂單。在iPhone 15,鴻海將取得70%訂單、立訊取得25%;在iPhone 15 plus,立訊將取得60%的訂單、和碩佔35%,緯創在印度卡納塔卡省(Karnataka)設有iPhone組裝廠,但2020年12月疑因薪資問題導致工人暴動,引起蘋果關切。 4/22.廣達週五與河內以南90公里的南定省當局簽署建廠協議(22公頃) 4/21.世界工廠地位動搖 港媒驚:中企也跑(報導提及中企赴海外設廠6國家,南亞國家幅員遼闊,人口年輕,是中國製造商設廠的主要地點。其中,孟加拉是服裝製造大國,已從中國吸引價值7.7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該國工人平均月薪約120 美元,不到廣州工人月薪670美元的5分之1。已在印度設廠中國公司包括手機製造商Oppo和Vivo,及汽車製造商上汽集團。而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泰國也成為汽車零件、車輛和電子產品的生產中心,索尼和夏普等跨國公司都在泰國開設工廠。中企也將部分供應鏈轉移到當地;已遷往越南的中企則有總部位深圳儲能公司Growatt,及太陽能電池板零件製造商杭州第一應用材料公司;中企在墨西哥製造成品服務其美國客戶,讓自己免受美中關係進惡化衝擊,預期二線和三線中國供應商,也將來到墨西哥繼續為他們OEM客戶服務;供貨給歐洲車企中國汽車零件製造商同樣尋找海外工廠。中國寧波汽車零件公司敏實波蘭廠2022年9月破土動工。比亞迪正計劃在歐洲建立其第一家電動汽車工廠.. 4/21.美中關係緊張升溫,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狀態,台企漸撤離中國,減對中國投資,尋求中國以外生產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幾乎翻一倍。 4/20.緯創再整併產能,泰州廠4/26停工停產 產能轉移昆山廠支應,當地數百名員工預計在5月26日解除勞動合約,(緯創2009年7月於江蘇省泰州市斥資近10億美元設置泰州廠,廠區佔地面積超過800畝,生活區面積佔地面積約700畝,目前主要生產中、小尺寸的LCM,約有數百名員工在工作崗位) 4/19.印度調高IT關稅(10%) 我提告WTO獲勝訴 4/16.鄭州富士康轉印員工僅剩半 當局引入比亞迪能源車廠擺脫依賴 4/15.3月出口的未知(3月中国对越南和韩国出口年增分别达38.9%和 13.0%,两国发布3月从中国进口年增 7.0%和4.5%,反弹但增速未超10% 。不考虑运输滞后,这指向3月中国出口高增或部分来自中间品或转口(进口国一般会回溯原产地,出口国按报关价统计)。 4/17.廣達昨宣布投資5000萬美元揮軍越南設廠,這也是廣達在泰國之外,於東南亞的第2處製造基地 4/15.美国务卿布林肯表示,美希望正式升级與越南伙伴关系,越南加入印太经济框架将有助供应链韧性 4/13.由於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美科技巨頭蘋果續擴大中國以外產能,最新消息:蘋果正和供應商就在泰國生產MacBook進行談判。 4/12.印度經濟時報12日報導: 富士康預計於今年5月在卡納塔克邦開始建設手機零組件製造廠。這座耗資800億盧比(台幣297億元綠地工廠將建在首府班加羅爾機場附近,並已獲州高級別許可委員會SHLC讚許 4/6.美國貿易代表戴琪5日重申改採(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與盟友共同打造供應鏈,降低對中國等競爭對手的依賴(美國正藉由產業政策,投資基礎設施、半導體和乾淨能源技術,這些措施也帶來高薪工作,過往的貿易協議側重於積極的自由化和取消關稅,這使美國與其他在關鍵原料上過於依賴中國,間接允許北京主導全球關鍵產業) 4/4.儒鴻:目前客戶去化速度不一,但好一點已看到下單動能回升,但就 3、4 月營收逐月向上,第二季開始會改善很多,下半年成衣市況將進一步好轉;聚陽:雖美系品牌客戶續調節庫存,但日系客戶需求強勁,也有看到急單、短單需求浮現,同樣看好第二季業績會比首季好,逐步回到正常 3/31.意外降息百点还不够?越南央行表示可能会进一步降息(刺激经济,越南央行本月中已降息100基点,将贴现率从4.5%调至3.5%,将银行间市场的隔夜贷款利率从7%下调至6%,并将部分行业短期贷款利率上限从5.5%下调至5%。该行将再融资利率维持在6%不变) 3/30.中國地方政府被爆 帶中企組團去越南建廠 3/27.近一百萬人口昆山距離上海五十公里,過去當地工資比內陸省份高出三成,全歸功於數千家代工廠在當地設廠組裝關鍵零件,其中以出口為主的台商就高達1527家;但隨美中關係緊繃和全球經濟前景疲弱,包括台商在內製造商陸續遷離中國,來自西方訂單也大減,中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從去年十月以來已連跌五個月,昆山首當其衝。 3/26.戴爾擬全套去中劇本 邁威爾裁光中國團隊 3/26.美中經濟對峙越來越劇烈,供應鏈掀起去中浪潮,昔日台商群聚的江蘇昆山成了重災區。英媒披露,昆山崛起全因大批台商湧入,而今隨著工廠撤離、訂單縮減,40歲以上工人被拒於門外,還留存的台商則將工資從1年前的時薪 25人民幣(約台幣110元),砍到19人民幣(約台幣83元)以下;就連與富士康及和碩配合的物流業者也快哭了,2023第一季的出貨量年減3分之1以上 3/16.寶成去年財報:營收2674.97億元年增11.5%,營業毛利646.1億元獲利因產用率增,年增11%,合併營業毛利率24.2%,與2021年24.3% 約當持平;因認列轉投資的南山人壽收益少50.6億元,稅後淨利約126.5億元12.4%,eps 4.29元; 3/16.《路透》報導,知情人士表示,鴻海取得蘋果Apple AirPods 訂單,將在印度設立耳機組裝廠,投資額逾2億美元,凸顯蘋果生產鏈逐漸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地區,進一步加大「去中化」強度。 3/11.彭博導,據知情人士稱,蘋果的合作夥伴鴻海集團富士康計劃投資約7億美元在印度新建工廠,提高當地產量 3/4.美中對峙加速全球製造業撤離中國,經濟學人將供應鏈去中替代14個亞洲國家統稱為「Altasia」,新的供應鏈從日本北海道延伸,穿過韓國、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一直到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 2/22.印度阿達尼集團取消新股發行 股價暴跌近35% 2/21.鴻海 Vedanta 合資半導體廠,傳落腳印度古茶拉底省 2/14.良品率仅50%!苹果的印度制造前路漫漫 2/13.越南崛起》連最被動的筆電供應鏈都開始遷徙,越南代工地位將取代中國? 2/11.英特爾正考慮大幅增在越南現有15億美元投資,擴大其在東南亞國家的晶片測試和封裝工廠。 2/9.股价再度暴跌,Adani恶性螺旋开始了?刚应付完Margin Call, MSCI又考虑下调其股票权重 2/6.印度最大企業集團阿達尼再遭重擊,穆迪3日警告該集團可能難籌集資金,標準普爾也下調其2項業務前景下,集團股今除阿達尼港口和經濟特區APSE.NS逆揚,餘6檔全面下殺,2檔跌幅逾9%,自興登堡出具報告放空自今,集團7家上市公司市值蒸發超過1100億美元 2/4.MSCI調降4家阿達尼公司的權重、2家股價今打入跌停 1/31.印度最大企業集團阿達尼集團遭控「肆無忌憚地」進行股價操縱和會計詐欺,今天續遭到投資人血洗,巿值已蒸發約700億美元 1/26.高调做空“亚洲首富、印度财阀”!引爆印度股做空潮?兴登堡到底什么来头? 1/16.聚陽財報:Q4淨利7.78億元季減29.9%仍年增16%,全年稅後淨利35.4億元年增32%,eps14.53元,創聚陽史上最高,去年營收320.8億元,年增10.9%,稅後淨利35.4億元,年增32.17%,eps14.53元. 1/15.中國清零自傷 歐企移往越南暴增至4成(南華早報:14日報導,越南歐洲商會12日公佈該會針對200多家歐洲企業的調查,指出2022年第4季期間,已將中國部份業務遷到越南的歐洲企業比率,從前1季的13%,大增到41%;尚未將中國業務轉到越南的比率,則從76%大減到31%) 23-1/10.塔塔收購緯創印度iPhone廠
++++++++++++++++
22--12/30.國有電力公司大虧 南韓明年電價擬漲近1成 12/29.彭博:全球經濟放緩,越南強勁,今數據:至12月,GDP增長8.02% ,高於最初設定6~6.5%增長目標;至12月Q4擴張5.92%, 12/28.特斯拉重挫 韓散戶仍不離不 棄,大買28億美元(即使特斯拉12月重挫44%,但至12/27日,韓散戶仍於12月增持1.6億美元特斯拉股票,可望連續3個月淨買入;4月來特斯拉遭嚴重拋售,2022年至今跌幅高64%; 特斯拉供應商LG新能源,也受益,該股1月公開上市時募集了創紀錄資金,自上市以來股價上揚46%。三星電也是韓國散戶最愛,在全球科技股拋售,三星電2022年至今股價跌28%,但韓國散戶仍淨買入三星電子123億美元。 12/24.三星電在越南河內斥資2.2億美元打造研發中心,計畫把越南打造為三星全球重要策略據點之一,因三星全球手機產量約一半來自越南。三星在越南手機製造中心位北越,而家電產品主在南邊胡志明市生產,預計2022年底,三星對越南總投資額超過200億美元;至2021年年底,三星共在世界各地設有39個研發中心,除南韓、越南外,另美、加、中、日、英 、菲、印尼等國;《日經》報導蘋果計畫明年把MacBook部分生產移到越南,做為其在中國以外地區,實現供應鏈多元化;越南總理范明政敦促越南出口業者加速推動本土晶片生產,越南已是英特爾最大測試和組裝地。 12/23.工具機公會:明年Q2景氣觸底 全年產值小幅成長 12/22.因中國地緣政治風險增加,過去10年,日企漸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調查:至2022年6月,進駐中國的日企只剩1萬2706家,與2012年高峰1萬4394家相比,少1600多家。 12/20.日央行棄鴿轉鷹 學者:台灣機械業出口壓力將舒緩 12/20.蘋果出走中國 富士康明年將在越南生產MacBook 12/20.中國掰掰?印度越南有望成蘋果新製造重鎮 12/19.仁寶越南第3廠明年初可望發包 2024年完工投用 12/19.日本IC基板大廠Ibiden 以177億日圓約新台幣39億元 出售其北京子公司給廣州興森投資公司 12/18.中學者:台商訂單損失50% 要留住難度大 12/15.疫情紅利消退 馬國手套龍頭 Top Glove手套訂單大減,已連續2季出現虧損 股價、獲利雙降 12/15.印尼11月出口額241億美元,進口額189.6億美元,順差51.6億美元遠高預期,主要原因是進口額出現意外下降。 12/12.戶外機能服光隆8916:11月營收7.5億月減17%年減10.6%,僅成衣部續有10%成長,為今年首負成長;光隆:主因羽絨原料和家紡2部門年底季節拉貨變緩,加去年因越南封控遞延出貨而拉高基期,前11月營收98億元,年增仍32.99%。 12/12.開設100家蘋果專屬商店 塔塔集團拚了 12/9.自行車巿場雪崩?巨大罕見發函協力廠,票展延45天(自12月起至明年3月出貨至巨大全球製造廠貨款;巨大:隨著疫情漸散去,世界各國漸解封下,自行車如雪崩般一夕崩解,市場高庫存,創1970年代至今紀錄;從DEALER,到WHOLESALER端,至組車廠皆創庫存史新高,出現高庫存低流動嚴峻情勢,現金流量短缺,所有客戶幾乎同時要求延後票期至120天) 12/9.韩国统计厅:韩国“一人户”单身家庭716.6万户占比创纪33.4%, 即约每10户家庭中就有3户,2005年,占比仅20%,2019年首超过30%,到2050年预计将达39.6%。随韩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经济困难或社会规范变化而推迟或放弃结婚,该国單身家庭比在去年创新高。 12/8.大摩:印度股市起飞,受益于外包、制造业投资、能源转型等因素,印度具备经济繁荣条件,印度将在本十年结束前成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股票市场(高盛相反看法:预计,明年印度股市表现将相对不佳,亚洲股市龙头地位将从印度和东南亚转移到到中、韩等市场) 12/8.中人力成本狂漲 日服裝公司生產線移至東南亞(Adastria集團、青山商事Aoyama Trading 和優衣庫(UNIQLO)等服裝公司供應商正在將部分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 RCEP 成員國,以利用紡織品進口關稅減免) 12/7.東協進逼中國 躍亞洲次製造中心 12/2.印度经济规模即将超过英国 但灾难就在不远处?(2022年印度具里程碑:2022年人口增长趋势看,印度大概率在2023年成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从2022年经济增长趋势看,印度大概在2023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成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届时亚洲将在前五中占据3席:中、日、印度) 12/2.鴻海鄭州廠事件衝擊!外資:鴻海明年訂單被立訊分食 11/30.印度塔塔集團正在與緯創進行談判,以400-500百億盧比新台幣150-188億元價格購買其在卡納塔克邦karnataka製造工廠。仍談判中. 11/30.聚隆:通膨致營收衰退 庫存調整至明年Q1 11/30.泰國央行30日升息1碼至1.25%,為泰國第3度升息,不過鑑於通膨稍微放緩,預期未來將放慢升息步調。泰國央行認為,2023年通膨率將從原本2.6%上升至3%,不過預期核心通膨率將放緩至2.5%,到2024年可進一步降至2%,與此同時,泰國央行還將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略微調至3.2%,對明年成長預期則調至3.7%。 11/29.時隔30年!泰國明年起恢復股票交易稅 11/27.中國今年前10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減3%,較前9月的年減2.3%進一步下滑,國有企業利潤成長1.1%,其他全萎縮,其中,外商與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利潤總額增速-7.6%、股份制企業-2.1%,私營企業-8.1%,利潤縮減程度最慘重。 11/27.「去中」海嘯來襲,印度用力啃食中國蛋糕(印度以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之姿,迎來千載難逢機會,成取代中國霸權受益者;摩根士丹利預計 ,印度明年GDP成長6.1%,2027年將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美智庫亦稱,很多國家都想從去中化浪潮中,分一杯羹 ,印度被視可靠民主供應鏈之一) 11/25.日防衛省智庫報告:中國對台認知作戰 協助親中派候選人 11/25.路透:越南政府:三星已是越南最大單一外國投資者,集團在越南共6工廠、1銷售公司和1研發中心,且將提高對越南投資額,從180億美元增至200億美元,以鞏固越南作為三星主要生產基地;LG集團也將在該國投資40億美元,提高智慧型手機相機模組產能,目前LG已在越南投資約53億美元,主要生產家電、相機和汽車零件等產品;同時,越南宣布:韓越關係將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代表雙方關係更加緊密,迄今越南僅與中,俄及印度建立這種關係。 11/24.馬來西亞反對派領袖安華成為首相(從準首相變階下囚再復出,安華寫下一頁政治傳奇) 11/22.清零防疫折騰 在上海台灣人急售房產 (上海市歷經封城後,部分台灣人、境外客戶著急拋售房產,甚至願意降價求售,只求快速脫手) 11/21.需求持續疲軟 韓國恐連續8個月貿易逆差 11/18.越南景氣差訂單降 62萬名勞工受影響 11/14.光寶科越南海防二期廠啟用 打造海外智慧製造工廠 11/10.日月光馬來西亞檳城建封測新廠(4廠及5廠)動土 5年砸3億美元 (新廠房核心產品是有大量需求的銅片橋接copper clip 和影像感測器封裝產品。新廠房採用強調生態平衡、保育和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綠色工法, 11/10.单日大跌5%,越南股市崩!发生什么?(升息,打房;思睿洪灏:比较过去五年中越大市走势:當中股领先调整後,两市走势相似,中市领先越市約三个月,以史为鉴,越股可能进一步下挫;背後相关性:越南一向被视为中国年轻接棒者,广受投资者追捧;极有可能由于全球增长放缓同受影響—也是美中成长型资产共通处) 11/6.金融监管风暴持续!越南总理誓言严厉打击金融违规行为,严厉处理违规和不当行为,不仅是为市场和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保护投资者、银行和企业。 11/5.越南加強媒體法規 限24小時刪假消息 11/4.泰國開發商WHA:20大結束 中國供應鏈重塑加速 10/26.經濟學人:疫情成本地緣政治使蘋果與中國脫鉤 印度越南成最大受惠國 10/25.越南央行为遏制通胀风险、维稳定并保护银行体系,将政策利率上调100个基点,其中,再融资利率从5%升至6%,贴现率从3.5%升至4.5%。此外,越南当局还将根据到期期限将商业银行的越南盾存款利率上限提高50至100个基点,越南一个月内第二次加息,加息周二生效。 10/20.日圓狂貶,網家8044旗下 日跨境電商Bibian比比昂:前3季業績勝過去年全年。 10/20.越南總理范明政20日國會年度報告,預計越南今年GDP成長8%,超原預期6~6.5%,今明2年有望成東南亞成長速最快經濟體(10/19.连十天创新低!越南盾或创2008年来最长连跌纪录) 10/18.摘.打房與滙控双重暴击越南!曾高调与李嘉诚合作越南地产大亨张美兰突被捕,導致越南大型银行挤兑风波,拉崩越南股市大跌,下个暴雷是谁?(近年随越南经济加速增长,制造业不断发展,大量热钱涌入房产市,房產地价续飙升,2022年4月,胡志明市房价已创10年来史最高,越南房价几近失控,金融业隐患重重,银行坏账率反弹、资本充足率下滑,为给房产市降温,穩定金融,尤其新皇明房產詐騙事件後,越南政府大力整顿,开始收紧信贷政策,掀起一场金融反腐风暴,加大力度整顿房产市,全面审查债券发行企业,地产大亨相继被捕,张美兰也被捕。2022年5月,越南央行胡志明市分行要求各信贷机构须严管房贷审批;8月,越南副总理黎文成:加强对房企债券销售监管,以避投机和价格操纵;9月,越南央行副行长陶明秀:央行将加强特别在房貸项目審查;在此背景下,包括张美兰在内多位越南地产大佬入狱;越南女首富華人张美兰,越南第四代华人,祖籍广东省汕头,万盛发集团创始人,该集团未上市业务覆盖房地产、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是越南最大私营房产企业;警方称其相关公司涉嫌非法发行债券,筹集数万亿越南盾) 10/11.食品價飆升,印度的零售業通膨9月加速至7.3%,為5個月來高位,連第9個月遠高於印度儲銀上限容忍度。 10/10.2015年迄今年8月來,中國公民佔外國人購買南韓公寓60%以上( 中國公民購買南韓公寓交易數達18465筆,占外國人購買公寓交易總數29792筆62%;美國人佔外國購買量19.6%)。 10/6.取代中國?李嘉誠重押越南布局新加坡:2013年提前退出中國轉英國,今年來加速拋售英資產含公用事業,發電廠,大樓,港口等,近也出脫香港資產,轉向東南亞,尤其越南,聯合日商歐力ORIX與越南萬盛發集團VTP 共同進軍越南基建與房地產市場,旗下長實已將胡志明市定位為金融和技術戰略中心,計畫引進包括住宅、辦公室、商業中心、娛樂等業務在內高端房地產項目。李嘉誠友人周凱旋執掌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正計畫在新加坡新設辦事處,目前已從香港派駐人員至新加坡駐守。 10/4.印度迎第3家iPhone代工廠 和碩新廠開設 10/4.韩9月制造业PMI从8月47.6降至47.3,2020年7月来新低。 10/4.南韓國防部:去年中國軍機襲擾防空識別區70多架次 10/3.印度政府去年宣布1項大規模的基建計「Gati Shakti」,豪砸100兆盧比(1.2兆美元,約新台幣37兆)在中國反覆封城下,試圖取代中國成世界工廠。 10/2.受不了能源飆漲 韓財政部:10月起電費調漲(家庭和商業用途分別上漲 15.9% 和 16.4%。韓國電力公司表示,從 10 月 1 日起,費率將每千瓦時總共增 7.4 韓元) 10/1.脫中海嘯逼近?2030年全球科技對中國依賴砍40% 10/1.MSCI印度指Q3漲幅明顯優於MSCI中指(另印度權值大增超越台股):中國因清零、產業監管打壓,及與西方國緊繃,中股市自2021年2月初來迄今20個月,市值蒸發5.1兆美元,MSCI中指9/30收於2016 年 7月來最低,Q3續暴跌,被稱下個中國的對手印度股市大增打敗:Q3:MSCI印度指大漲10%,創2000年3月來最大漲幅, MSCI中指慘跌23%,落差達33百分點,創2000年3月來最大差距; 今年初來,法人紛增配印度股減配中股,如Mark Mobius「新興市場教父」,就給印度比中更高權重。 10/1.韓連6個月貿易逆差,貿易差額達37.7億美元(因美歐和中的經濟放緩抑制對韓商品需求,韓9月份海外出貨量增2.8%,低於分析師預測2.9%, 2020年10月來最慢增長;出口增速近2年來最慢,而強勁進口增長擴大貿易逆差) 9/30.韓晶片8月份產量下降1.7% 4年以來首降
9/29.越南Q3經濟亮眼 低基期下GDP年增逾13% 9/28.我出口至新南向國家上半年總額年增28.5% 創新高(今年上半年我國與新南向國家貿易:總額909億美元,年增32.7%,其中我國出口至新南向國家金額500億美元,年增28.5%,居歷年同期之冠;我國自新南向國家進口金額409億美元,年增38.2%,貿易順差達90.9億美元。我對新南向國家投資金額計20.6億美元,主集中於新、澳洲及越南等地,且首度超越我對中國(含香港)投資金額18億美元。人才培育:「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2017年開辦至2022年6月,共計招收392班,註冊學生共13316人,2021學年度專班首屆畢業生超過6成留台就業,有助促進人才交流,同時達吸引優秀人才蔚為我用之政策目標。 9/26.韩国米价暴跌至近45年的最低水平,韩国政府收购总计90万吨大米以稳定米价,相当今年产量23.3%。 9/26.蘋果部份產線從中國轉移 宣布在印度生產iPhone 14,摩根大通分析師預計,蘋果將從2022年底將約5%iPhone 14生產轉移到印度,印度是僅次於中國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市場。 9/26.衰退疑慮+貿易傾中,韓資產成亞洲最大輸家,韓綜指今續重挫-3%韓納指重挫-5%,股匯雙挫(9/26.韓圜對美元失守1430關口,13年來首次; 25.南韓房價暴跌,仁川公寓近腰斬) 9/26.越南進軍半導體里程碑 FPT Software將量產晶片 9/24.不准2邊通吃?美台Chip4抗中 考驗南韓忠誠度 9/24.選邊站?南韓第2大財團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Chey Tae-won) 強調,中韓貿易量龐大,「放棄中國市場不是選項」。 9/23.iPhone 14今年5%印度製造 鴻海和碩受惠 9/23.亚太市场继续下跌!印度卢比创新低,韩股创近两年新低 9/21.日本大金工業公司計劃在2024年3月之前,建立一個製造空調的供應鏈,而不必依賴中國製造的零組件 9/20.越南成全球半導體焦點 知名大廠加強布局 9/18.Counterpoint:疫情結束後 ODM廠將加速擴張中國以外地區 9/17.Byju's全球最贵教育科技巨头,估值226亿美元印度“新东方”财务暴雷(财报:年收入小滑,亏损大增。不过CEO预计此前推迟的上市计划将于未来9至12个月内重新启动) 9/16.越南盾创新低,泰币创2006年新低!“亞币保卫战”一触即发? 9/16.韩国央行持续加息冲击下,韩国房价月跌0.3%,创2009年初13年來最大月跌幅,连续第九个月跌。 政府警告采取措施 9/16.需求不振,南韓8月DRAM出口年減24.7%(7月:-7%) 9/14.全球反中 印度將成世界工廠? 9/12.印度Vedanta L.已選印度總理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Gujarat 為半導體興建項目,這是與台灣富士康200億美元合資企業擴展第一步 9/12.人口減需求降 日本2023年空屋恐破千萬戶(2018年日本共6241萬戶住宅;野村預估,到2023年,日本住宅數量將增至6546萬戶) 9/8.儒鴻營收:8月39億元年增53.8%,前8月營收292億元,年增21.6%;去年生產基地因受疫情隔離影響縮減部分產能基期較低,今年已恢復正常生產及出口,第四季在通膨、客戶消庫存等因素下,營運將持平。 9/7.減依賴並與中國打好關係,蘋果將長江存儲列iPhone 14 供應商 9/7.SK海力士砸逾3000億元 在南韓建新記憶體晶片廠 9/6.特斯拉第七大股东:韩国散户! “要么一夜暴富,要么重返赤贫”,韩国散户疯狂炒币、也疯狂炒股。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希获财富密码韩国散户们“抱团”特斯拉股,持股总量增100多倍,价值更是超过150亿美元,总计持特斯拉股达1.6%, 9/7.印度矽谷暴雨成災 衝擊企業營運損失逾9億 9/2.印度略超越台灣,MSCI新興市指重排名洗盤(至8月底,進MSCI指數成分股與權重:印度108家,14.483% ,台84家,14.48%,中續以約三分之一權重主導;9/3.IMF預測:印度全年經濟規模將超英,僅次美、中、日德。10年前,印度在全球經濟規模排名第11,英國第5)。 9/6.中印的死亡交叉 9/6.光吃不动,韩国年轻人肠癌发病率全球第一(韩《朝鲜日报》5日报道,美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发布研究结果:韩20-49岁群肠癌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12.9人,在42调查国中列第一。三星首尔医院癌症医院院长李祐镛表示:“相较于日等其他亚洲国,韩年轻人对加工肉、红肉,尤其是过分熟制或焦掉食物的摄取量过大。运动量比西方年轻人少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9/2.聚陽營收:8月32.6億元,月減12.3%年增18%,史上次高,僅次上月 ,前8月222.9億元,年增18.9%;因Q3本就是聚陽旺季,受惠日本接單不錯,預計接單延伸到今年Q4 9/2.中硬清零拖累台韓 彭博:全球經濟拉警報,台韓八月PMI進一步萎縮 9/2.韓國8月CPI年增5.7%7個月來首次走軟(7月份6.3%,經濟學家調查預測中值6.1%,1月來首次放緩,為3個月以來最低) 9/2.「中國製造」地位不再?蘋果等科技公司逐步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至越南 印度等國;) 9/2.韓官員:降低通膨法案是「背叛」 恐衝擊韓美關係(《降低通膨法案》條款包括,為購買北美製造電動車提供高達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此舉將導致現代、起亞等,在美沒設廠外國車品牌處市場不利地位)。 9/2.美日韓3國安首長夏威夷會談 半導體供應鏈也列話題 9/1.台韓日8月製造業活動進一步萎縮 彭博:全球經濟的另1大警訊;台灣8月製造業PMI由7月47.8降至47.2,連第3個月跌,創2020年7月來最低。南韓造業PMI從7月49.8降至8月47.6,連2個月收縮,並創自2020年7月來最低,產出和新訂單降幅為2020年6月來最大。日本8月製造業PMI由52.1降至51.5…… 8/31.中國封控影響 近8成台商訂單、利潤雙下滑8/26.因疫情封城斷生產鍊,且因應中美衝突和台海情勢升高風險,降低對中依賴 本田擬打造「去中國化」供應鏈.(2021財年,近40%汽車在中生產,北美兩倍,本田汽車在中、日、美、加、墨、泰國等廿四國設有摩托車、汽車、發動機生產基地。根據報導評估將零組件供應,從中轉移到東南亞、印度和北美。馬自達考慮跟進 8/23.河南PK越南人口都近億,鞋服制造大迁移(BCG指2004-14这十年间,中国的制造业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报告从劳动力成本、汇率和能源成本三个要素分析,指出十年间中国工人的时薪涨幅达18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提升35%,电力消耗从每千瓦时7美元上升至11美元,而天然气成本则从每百万英热单位5.8美元升到13.7美元。 越南最天然的优势是地理和交通优势, 越南第二大优势在于成本更低,但中国工人优势在于素质较高,且与管理层的交流没障碍,越南各種自貿关税优势突出,中国制造能力强;2015年,越南和中国的工人最低工资比为174美元比36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两倍;平均社保支出,越南是22%,而中国30%-50%;企业所得税,越南为22%(2016年降到20%)而中国为25%,增值税则是10%比17%)。 8/22.年增368%!韩国上半年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大增,电动公交车半数产自中国(中國出口至韓國2.76亿美元,年增79.7%。中國列进口国列第3位,规模仅次于德美。同期韩国出口至中国电动车规模仅153万美元)。 8/22.全球经济“金丝雀南韓”8月前20天出口接近停滞,日均出口额同比仅增长0.5%,半导体出口量减少7.5%。 8/19.「薩德」部署攸關國安、沒妥協空間 南韓樂天全面撤出中 8/19.高通膨+全球動盪 南韓經濟恐連3月放緩 8/11.聚陽法說利多漲停;聚陽昨表示,由於客戶下單需求改變,以4週前下單的短銷為主,恰好是聚陽最強的這一塊,也及時的彌補美國庫存過多的風險,明年運價大砍,聚陽第4季訂單沒有問題,已談到明年全年,也受惠於日系客戶訂單追加,明年日本訂單比例,將從20%調升到25%成第一大客戶。美系訂單疲弱至明年首季 聚陽:短銷訂單彌補庫存風險 8/11.工具機出口增幅下修至15% 許文憲:日幣貶值是無形殺手 8/9.日本人口数连13年下滑, NHK9日报道,至2022年1月1日,该国人口123223561人,年减约62万人,连13年出现人口下降。同时,东京26年首出现人口数量下滑。 8/11.全球需求降溫 南韓科技產品出口現2年多首次下滑 8/3.聚陽7月財報:合營收37億,月增42%創單月新高,年增21.9%,前7月合營收190億元年增19%。聚陽表示,全年接單可到第4季,年增可望達兩位數成長,下半年預期將越來越好 7/31.湊巧!今年來台股韓股跌幅完全相同 並列亞股倒數第二(台股今年來前7月表現,恰巧與韓股一模一樣的數字,跌幅同為17.67%、連小數點後兩位都相同;不過,若與其他亞股相比,台韓仍陷谷底,表現僅優於越南股市,同為「亞股倒數第二」)
7/29.印度汽车业的野心和纠结:既要,又要,还要 (2021年逾300万辆销量,已为全球第四大汽车消费国,考虑人口基数大,人口结构年轻化、私有企业多,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买车、换车将促使这一市场急速增长。印度汽车业发展,隐隐有中国昔日影子。20世纪80年代,中国把握机遇,引外资合作办厂,用市场换技术,不但引入整套生产工艺、管理流程,还将汽车生产整套供应链带进门,最终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重要制造基地。而今,抓住电动化和智能网联颠覆传统燃油车核心技术优势,新时期重新定义汽车。“在印度制造,在印度销售,以及从印度出口”,印度政府有意效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路径。近年不少汽车巨头先后败走印度。过去十年累亏20亿美元后,2021年9月,福特决定停止在印度生产汽车。更早前,通用悉数转賣印度工厂。丰田在2020年表示,由于高税收,丰田将停止在印度扩展业务。近几年印度向南亚市场年均出口约65万辆,不少中资车企有意在印度建立桥头堡,进军南亚市场。2017年初,上汽集团投资32.75亿元人民币,收购并改造通用汽车在印度Halol工厂.长城汽车收购印度工厂持续了两年时间,却始终没有结果,相关核心团队接连离职。
7/26.韓國房市急凍 首爾公寓價格創26個月最大跌幅(首爾6月交易量更年減73%) 7/21.高盛:美國零售商庫存高 儒鴻聚陽有壓
7/16.南韓上半年:汽車出口額243.5億美元年增3.2%,創8年新高,共銷售107萬輛汽車年增1.5% ,其中環保汽車佔25.2萬輛年增37.7%,73億美元,年增42.7%;上半年國內汽車:產量年減2%至178萬輛,銷量年減11.3%至80.76萬輛。
7/15.韓圜貶破1320大關 寫逾13年來新低
*******7/15.韓最大券商Mirae Asset Securities「大宇未來資產」砸1億美元,投資馬斯克SpaceX (2011年收購加拿大多倫多Horizons ETFs管理公司,85%股份;2018年收購美國紐約Global X ETF,今年6月1200億韓圜約9100萬美元,收購澳洲雪梨ETF Securities )
7/13.通膨日益高漲,南韓央行13日宣布升息2碼..至2.25%,符合分析師預期
韓國是台灣綠營側翼?
7/11.台灣是亞洲最快樂國家 韓分析:轉捩點是政黨輪替
7/1.南韓6月出口成長近19個月最慢 加劇全球衰退擔憂(6月出口年增5.4%至577.3億美元,出現2020年11月以來最低漲幅。因能源價飆升,提高進口成本,進口猛增19.4%至602億美元,致貿易逆差24.7億美元,今年1月來最大)。 *****6/21.印度的野心 6/8.越南收割中國 成下一個世界工廠
5/24.股市大涨到大跌!越南经济金融概况
5/22.去中國化!蘋果要代工廠增加印度、東南亞生產(5/22.越南總理會晤庫克 搶蘋果供應鏈) 4/越南復活 出口訂單接不完 中國超眼紅 越南印度 22-1/8.寶成越南廠萬人大罷工 不滿公司砍年終示威癱瘓交通
+++++++++++++++++++++++++
越南印度21
出中潮轉越南印度,手機鞋成衣(疫情受害寶成制鞋成衣等)韓三星
12/29.制造业开始复苏 越南四季度经济增速5.2% 远超预期,越南12月出口月增24.8%,进口月增14.6%
12/27.傳富士康清奈廠關閉再延3天 30日復工
12/20.缺工加劇、空運價高 越南成衣廠暫停接單
11/5.認越南停工已反應 花旗喊買儒鴻777元
10/23.越南承認台灣小黃卡疫苗護照(72國之一) 以恢復經濟 10/12.越南疫情停工衝擊 寶成、豐泰9月合併營收重挫 10/11.疫情肆虐,上百万越南工人逃离工厂,全球产业链再遭重创
10/7.胡志明市解封爆返鄉潮 恐引發缺工問題
10/5.傳三星將投資越南逾200億 增加FC-BGA產能
10/2.中國限電恐衝擊越南 成衣製鞋原物料將上漲
9/30.封了4個月! 越南胡志明市重新開放商業、社交活動
9/30.越南Q3 GDP 衰退6.17% 經濟衰退21年來首見
9/17.大摩:Delta疫情難解 越南製鞋、成衣復工步履蹣跚
9/16.外資報告》豐泰越南廠延長停擺 大和資本喊持有
9/13.塔塔之子舉債1485億 轉型電商、半導體、5G 9/2.東南亞因疫情停工 恐引全球供應鏈危機 8/23.胡志明市今起禁足 台幹搶購物資、等打AZ疫苗 8/20.寶成,豐泰越南廠停工 七月中起延長至8月底(寶成位於胡志明市寶元鞋廠停工,... 由印尼,中,柬,緬等其他廠區支援;豐泰廠停工,從七月再延至8月底,Q3營運恐跌3成) 8/18.Mdj.疫情+工程師缺!蘋果、谷歌撤中轉越南計畫被迫停擺 8/15.越南疫情嚴峻 寶成越南寶元鞋廠停工延長至8/22 8/15.寶成Q2財報:業內外獲利同步彈,稅後淨利36.9億元,eps 1.25元;上半年財報:營收1357.9億元年增10.5%:鞋類製造年增59億元,增幅8.1%,銷售年增69.8億元年增14%;業外,上半年依權益法認列投資收益81.97億元,年增40.3億元,以寶成持股20%潤成轉投資之南山人壽認列轉收益達72.43億元,年增33.28億元;稅後淨利99.7億元,eps 3.38元(去年0.22),年增14倍... 8/14.疫情嚴峻,豐泰旗下越南廠停工時間再延長至8月底 8/9.財新.越南供應鏈大亂!adidas 警告下半年營收損 5 億歐元 8/9.越南疫情創新高!日增近萬確診 疫苗覆蓋率僅約8% 8/5.越南超車孟加拉 成世界第2大成衣出口國 7/31.配合越南防疫 寶成旗下寶元鞋廠延長停工至8/9 7/20.越南疫情使寶成等代工廠停擺 Nike球鞋面臨斷貨危機 7/19.越南疫情爆發 台商掀停工潮寶成 豐泰 儒鴻 志強-KY復盛應用 明安等 6/25.越南台資寶元鞋廠配合疫調 3546人暫時停工7天 4/12.寶成首季合併營收708.93億元 年增19.2% 寶成持股51.11%裕元3月自結營收年增29.7%;前3月自結營收為美金24.9億元,年增26.6%。裕元通路寶勝國際,3月自結營收為人民幣23.54億元 ,年增55%;前3月營收為人民幣73.07億元年增47.8%。 3/31.越南啓動搶糧大戰與封城電子供應鏈營收供應先修以後控制疫情再噴?台股有那些越概股?電子 鞋子 紡織? 3/31.鉅.河內 胡志明恐封城 電子業蒙陰影 3/27.自.越南開始大囤糧!擬在6月中前儲備19萬噸米 3/27.自.越南緊臨中國病例不多,超強防疫 3/21.自.越南政府:所有入境者強制集中隔離14天,海陸空全面封鎖 3/20.wsc.国际奥委会等五方正式宣布:东京奥运会将不接待国外观众 3/10.央.防疫封鎖重創Adidas門市銷售 去年獲利大跌78% 美國大廠,台灣手機供應鏈ㄧ起出走越南?疫情可能催生中國之外的新亞洲供應鏈 3/3.自.無法戒斷中國 電子五哥拚跨國製造 3/10.自.臻鼎以換股取得100%先豐股權 溢價率約4-8% 2/26.自.Google、微軟傳加速撤出中國 越南製造Pixel、Surface 2/18.自.和碩斥資1.5億美元前進越南 美系外資預估最快2021年量產 2/18.自.武漢肺炎》三星手機生產轉至越南 正坐收撤出中國好處 2/15.自.專家:疫情可能催生中國之外的新亞洲供應鏈 1/18.自.堅持要辦!日本:東京奧運場地與日期已定 1/13.裕元續大漲5% 1/12.寶成大跌,外資淨買超,子公司裕元漲 1/12.自.奧運》流言四起!國際奧會再出面澄清 與日本如期舉辦東奧 1/11.寶寶大利空,看能打多低,.;1/11.小報,還有待確認 1/11.et.日媒八卦小報《週刊實話》驚爆:東奧18日宣布取消!擬再申辦2032年奧運 1/11.自.奧運》不妙!日本民調逾8成受訪者 認為東奧應中止或再延期 21-1/11.央.製鞋廠營收去年疫情不利,但寶成近期月增趨勢已連4月 寶成營收:12月:235億年減9.2% ;全年2499.7億年減20%.其持股51.11%裕元營收:12月8億美元(約台幣234.6億元)年減5.7%,寶成表示疫情不利製鞋,但近已連4月呈月增趨勢;全年裕元營收84.5億美元(約台幣2381億元)年減16.4%;裕元通路子公司寶勝營收:12月人幣25.14億(約台幣109億)年增4%;全年256億人幣(約台幣1113億)年減5.8%。 豐泰營收:12月62.6億元年減1.5%, 產量月增7.4%年增0.8%,銷售量月增19.3%,年增0.6%;全年:生產量1.12億雙年減8.7%;銷售量近1.1億雙,年減10.2%
++++++++++++++
20-12/9.JL 投資投機 學校期中考: 3 N是啥?我們有個3N股 封閉社團在那裏? 美歐股在公司裁員與重組時,股價都上噴ㄧ段,重啟ㄧ段上漲波,我稱3N 股中的第三種(新品與新技術,新市場,新重組新團隊New products/new technology, New markets, New management teams) 12/9.鏡.【寶成高層出走潮】寶成蔡佩君鐵腕求生 大砍4萬員工 2/18.自.和碩斥資1.5億美元前進越南 美系外資預估最快2021年量產
+++++++++++++++++
2019-12/18.自.台灣經貿再大突破! 台越投保新協議簽署 10/7.自.東奧概念股:面板 5G族群 乘著奧運風奔進市場
+++++++++++++++
2014-- 5/4.台商OEM廠-低估汙染與勞動成本,輝煌轉黯淡的開始?(1)豐泰等低估汙染,結構性增加成本...
1)豐泰跟寶成一樣,原來長期配現金股息穩定,是台灣法人或長線人,喜歡持有領息的股票;
Nke/愛迪達/銳豹等動鞋大廠,自己不生產,就是不要這些會弄髒雙手的東西:
生產後留下的暫時藏起來不會有成本的汙染爛攤子,
(核四等核廢料現在先藏起來,不計處理成本,享受假的低成本電價,把處理成本與爛攤子留給下一代去負擔....)等政經環境變遷,長時間無法分解的龐大暫時掩埋廢棄物都會掀出來,....
2)5/4.雅東摘.豐泰(NIKE代工,廠遍及中國 越南和印尼等國),涉嫌雲林虎尾溪河川地,非法掩埋塑膠鞋墊,人工皮革等廢棄物,鞋墊切割完的廢料隨意亂丟在河床,面積廣達六公頃。..檢調更挖出帶刺鼻 味有機溶劑污泥,業者坦承掩埋數量六千公噸,但辯稱是20年前合法掩埋,檢調懷疑數量不只如此,加掩埋地歷經多次颱風,環保局估計至少數百噸廢棄物被雨水 沖刷流入溪流污染土壤。
(JLP:20年前埋,後來不再埋?因為遷廠到中 越 印尼等,轉汙染那些國家,他們國民現在還不會吵???) 5/4.台商OEM廠-低估汙染與勞動成本,輝煌轉黯淡的開始?(2)寶成等台商長期低提社保等基金,低估勞工成本,將結構性增加成本-
1)Nke/愛迪達/銳豹等動鞋大廠,自己不生產,除了不要這些:生產後長期汙染爛攤子,也不想處理像寶成一樣在中國的台商OEM廠,一直以來潛規則低提列,但後患無窮的低估勞工成本....2)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政策: 4/23.商週摘.清算台商!全球最大鞋廠寶成罷工內幕寶成在中國企業裕元,像其他大部分台商 外企、陸商自己,十五年來未足額提撥社保金、住房公積金,官方沒異議年審過關,表示,官方認為這樣「合法」。 3).新上台習政府新作法掃到台商:4/23.商週摘:直接推翻過去地方政府同意,投保金額逐年提高的決議。 4月16日,中央人力資源及社保部定調,裕元要「依法辦理」,就是說,員工投保金額拉到每個月領取的薪資金額,一次到位。此外,社保、住房公積金也都要提撥足額。在各方壓力下,寶成決定5月1日起,社保和住房公積金提撥將採全薪(含加班費、獎金等)足額提撥,並往前追溯15年,只要員工願意提撥到幾年前,公司就相對提撥到幾年前。且此制度適用裕元全中國廠區。 增提社保金與住房公積金,這兩項每年新增支出共約新台幣14.7億元,會計師估算最多情況,恐將提撥新台幣超過60億元! 4)如果全面實施,台商OEM廠,過去低估的勞力成本,將結構性增加,毛利將結構性降低...
4/23.商週摘.寶成全面屈服退讓,中小企業如果比照寶成條款辦理,一定是非死即重傷。寶成的內部幹部也判斷,依照當時富士康跳樓事件之後,全國大調薪,五年薪資漲一倍的政策出台,應該不到一年時間會在全中國遍地開花,比照寶成實施新的社保、住房公積金法令
5)中概股台商OEM廠,要注意:過去低估的勞力成本,(像未來汙染成本)將結構性增加,毛利將結構性降低....; 6)台商將怎應對?相信大部分為內需市場的考量,只能增加成本,中小企業會有撐不住的,有些再掀出走潮;有些劣等企業,會像台灣的華隆廠,遷廠越南或印尼,一走了之,製造中國版的華隆案,也來孕育未來的新世代中國陳為廷?!
5/17.白嘉莉的呼籲,台商在東南亞在中國要做到,在台灣也一樣!!! et. 越南反中暴動,讓人憶起16年前印尼排華暴動慘況。1998年5月13至16日印尼雅加達、棉蘭、巨港和泗水等城市,出現暴徒發動系列對華裔社群的屠殺,印尼華人共1250人死亡,數萬受虐待,人權組織估計,遭性侵華裔婦女千人以上。
現住印尼台灣藝人白嘉莉呼籲,華人海外落腳生根,除平常出入不要炫富外,更要懂得敦親睦鄰,幫助當地弱勢民眾。只有先對當地人好,對方才會有善意的回應和互動,大家才能和平共處,避免憾事重演。 5/17..教育員工「台灣與中國不同」 金屯五金無損害 - 5/17.--「有錢的優越與歧視」台商指愛以中資自居釀禍 5/4.台商OEM廠如豐泰寶成等低估汙染與勞動成本,(4):台灣產經政策選搬廠到中國,低估汙染與勞動成本,拖延產業升級20年,....現在面臨結構調整,該檢討:台灣過去十年的LKK恐龍經濟發展思-愚蠢的台灣人與中國人,要重思老舊經濟發展策略,以壓榨年轻人勞動力,以犧牲後代子孫環境的低成本製造品輸美,永遠傷害好山好水與後代承擔核災風險,換回美國輸出泡沫,再掠奪下世代財富,犧牲年轻人與後代子孫,失去一整代年輕人,.....http://jlprudentpec.blogspot.tw/2013/12/blog-post_22.html

台韓經政股AI主權前瞻人口返台21~24

台韓經政股AI主權前瞻人口返台21~24
俄侵烏原物料通膨/疫情紓困振興券/高齢工作者/標普升台評/韓特估
++++++++++++
24-12/22.財劃法修正案在藍白聯手下倉促三讀,財政部表示,三讀通過修正案部分條文有語意及邏輯性問題待釐清,在自行假設條件下,初步試算統籌稅款將由4646億元暴增至8429億元,增幅達80.3%,且修正案明定一般性補助款不得少於修法前一年,加上計畫型補助款,將對中央財政造成嚴重衝擊,影響全民福祉;另,修正案分配公式偏重人口及營業額指標,恐擴大城鄉差距。且財源最充裕的台北市增加416億元最多,新北市增374億元次之;台中增262億元居前三;高雄增245億、台南增163億元,在六都中倒數,且台南增加金額還不如新竹市210億、新竹縣的185億及彰化縣的181億元,與花蓮的161億元相當,導致台北與台南獲配金額相差達628億元。若以增幅來看,連江縣增3.58倍、新竹縣增2.7倍、新竹市增2.53倍最驚人;新竹縣市、花蓮、金門、台東、宜蘭均增兩倍以上,但高雄僅增49%四十九%、台南增50.4%,在22縣市中敬陪末座。另,以人均獲配金額來看,連江縣人均23.69萬元最多、台東9.32萬次之、澎湖7.59萬第三,六都中則以北市人均4.46萬元遙遙領先 12/15.韓聯社:南韓:因AI浪潮、HBM需求旺,帶動半導體出口大增,提振2024年11月份ICT出口額達205億美元年升14.8%,已連13個月呈增長、並連第4個月突破200億美元大關;品項看:11月份佔比最高半導體出口額暴增30%、連第13個月達2位數(10%以上)增幅,其中記憶體出口額暴增52%至79.6億美元、含晶圓代工在內系統半導體(System LSI)成長1.9%至39.6億美元。累11月,南韓半導體出口額1275億美元、創史新高;電腦及周邊裝置出口額暴增98.6%至11.5億美元、顯示器出口額大減20%至16.7億美元、手機出口額減6.2%至14.5億美元、通訊設備出口額萎縮3.8%至2億美元。 12/3.朝鮮日報2日報導:過去10年,韓國在半導體、造船、鋼鐵 汽車製造顯示器 蓄電池 石化等8個關鍵產業上,有7個已被中國超越,中國競爭力快速崛起使南韓經濟面臨強大壓力,預計韓國將進入「低成長」時代,GDP年增率將降至1%區間。 11/29主計總處今更新GDP(國內生產毛額)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由3.9%上修至4.27%,為近3年新高,且居亞洲4小龍之冠,並高於全球平均,主因出口表現及民間投資優於預期;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3.29%、上修0.03個百分點。主計總處表示,目前「國內經濟不錯,但有些不均衡」。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第1、2季GDP成長修正為6.64%(原統計為6.63%)及4.89%(原統計為5.06%);第3季初步統計GDP為4.17%,較10月概估數3.97%增加0.2個百分點;預測今年第4季GDP成長1.72%、較8月預測上修0.60個百分點。 11/22.近來AI供應鏈分工運作下,台、韓貿易互動更見增溫;財政部統計:前10月我國對南韓出口168億美元,年增11%(占總出口4.3%),自韓進口349億美元,年增50%,占總進口10.8%,創史新高,出進口相抵,對韓入超181億美元,提前刷新歷年紀錄;且超越日本入超167億美元,首成我最大入超來源國。財政部:南韓為我國第5大出口市場(次於中港、美、日及新)、第4大進口來源(次於中港、美及日),我對南韓貿易長期處入超。 11/20.房價飆漲、房市交投熱絡,推升全國房地產持有、交易等五大稅負金額,自2020年起,已連續四年年度稅收突破三千億元,預期今年可突破3900億元、創歷年新高。 據信義房屋彙整,今年前十月:房屋稅高達922億元,為歷年首度突破九百億元;房地合一稅收約857億元,也創新高;前十月契稅、土地增值稅分別為159億、749億元,四項稅收合計達2687億元。 10/20.9月外銷訂單金額537.9億美元,年增4.6%。今年前3季接單金額年增3.7%,統計處,看好第4季接單狀況會比第3季更好,增幅可望再攀升。今年第3季訂單金額1540.4億美元,年增6.1%;前3季金額4289億美元,年增3.7%。 10/20.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審「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國民黨團表示將提新版,財政部估算中央須增加釋出4080億元。行政院主計長,扣除法定義務支出及兩項補助款,中央若再增加釋出4080億元,只剩3000多億元可用,對中央影響很大。財政部次長阮清華也表示,若中央增加釋出4080億元,可用的錢只剩約3600億元,很多施政沒有辦法做,「連國防支出都不夠」。 11/19.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在立法院報告指出,截至9月,台電虧損累計達4097億元,此次追加預算編列1000億元,持續補貼台電2022年至2024年吸收住宅、小商店及民生用電的成本。 11/13.全國稅收:10月3498億元年增50.9%,前10月3.3兆元年增9%,創歷年同期新高,提前達成全年預算目標高出615億元。財政部預估今年全國稅收將高出預算4千億元,規模為歷年第三高,連四年超出預算數,其中中央政府稅收將高出3千億元;前十月稅收年增2728億元,證交稅增822億,綜所稅增637億,營業稅增448億,營所稅增428億元較多。財政部統計處:包括關稅、營所稅、綜所稅、遺產稅、證交稅、期交稅、營業稅、特銷稅、房屋稅、契稅、印花稅、娛樂稅及房地合一稅,前十月稅收均創歷年同期新高。其中,證交稅:10月213億元歷年同月新高,年增40.6%,連18月成長;前十月2420億元年增51.4%,十月中國刺激措施推升中港股ETF交易量能,加台積電法說會釋利多,帶旺證交稅表現。房地稅:土增稅:10月70億元年增22%,除農曆春節後,今年最低,前10月749億元,年增21.7%;個人房地合一稅:10月64.5億元、年增52.6%,增幅為今年最低,六都中桃園市,台南市稅收負成長;前10月566億元年增84.8%。購屋需求隨央行信用管制發酵轉趨保守,十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月減一成三,連三個月呈月減且年減。房地交易將回歸自住、工商基本需求,包括央行推出下一波管制可能性、美國聯準會降息強度等,都將影響資金流向及房市後續表現。 ***11/11.抛韩股买美股!韩国散户持有美股猛增64%,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至上周,韩国散户投资者持有最多美股是特斯拉总价值达167亿美元。还持138亿美元英伟达股票、46亿美元苹果股票和36亿美元微软股票。 11/9.印度移工首批千人 傳產製造業優先 11/8.10月出口413億美元、創歷年同月新高月增1.8%年增8.4%,已連12個月成長;前10月出口3904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次高年增10%。財政部:AI等應用續推展,加年終消費旺季來臨,第4季出口可望穩健成長,預估11月出口約393億至408億美元、年增5%至9%。 10月進口344.3億美元月增2.9%、年增6.5%;前10月進口3239.7億美元,歷年同期次高,年增9.8%。出進口相抵,10月出超68.7億美元,年同月增11億美元;前10月出超664.5億美元,年增66億美元。 財政部:10月出口413億美元,創歷年同月新高,主因傳統外銷旺季,及AI 、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續暢旺;進口年增6.5%,除AI供應鏈國際分工運作推升記憶體等進貨大增,也受半導體設備購置回升影響。 主要出口貨品中,10月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出口各年增28%及6.1%,兩者併計成長14.1%,為出口的驅動引擎;礦產品受油價走跌影響年減27.8%,塑橡膠、化學品因市況疲弱及海外同業產能持續開出分別下滑6.6%、5.3%。前10月,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年增72.6%、電子零組件年減3.3%,合計占總出口比65%,寫下歷年同期最高。 10月出口5大主要市場:其中對美國、東協各年增20.5%及13.1%,對歐洲小增2.1%,對日本、中國與香港分別年減15.7%、2.1%。5大市場之外,對墨西哥出口成長2.1倍。前10月,對美國、東協出口值均創歷年同期新高,各增55%、14.2%,對日本、歐洲、中港則分別下降18.2%、8.5%、2.6%。 11/3.「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自二○一九年七月實施,至今累計吸引投資額破二.三兆元,方案年底到期,經濟部決再延長三年至二○二七年底。為補強台灣在地供應鏈,適用對象擬從中國台商擴大到全球台商;據了解,經濟部長郭智輝與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已就方案討論,預計本月報行政院核定。 10/29.美國在AIT處長谷立言日前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赴美設廠,是因為台灣無法滿足半導體綠電、水源的需求。經濟部長郭智輝今日赴立法備詢前受訪時強調,台灣到2030年電力充足,綠電也一樣,並喊話支持台電建廠就是支持半導體在台灣發展,「如果大家支持護國神山,也請支持台電。」 10/23.針對中共封控威脅升溫,經濟部國營司長胡文中表示,未來天然氣儲備可從現有的8天提升至14天,若規劃面對非常極端的情況,已經規劃將已經除役的燃煤電廠變成國安專用緊急備用機組。 10/21.“金丝雀”预警:韩国10月出口大降温,芯片出口放缓;10月前20天,韩国出口总值同比上涨1%,较9月整月7.5%的增速大幅下滑,石油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出口暴跌。同时,在芯片需求的担忧下,韩国半导体的出口增速已经连续数月放缓。 10/20.台灣新三樣銷全球》AI軍火庫在台灣 代工全球9成AI伺服器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研究分析指出,台灣產業具有高階伺服器的設計研發與代工能力,加上高階晶片進入中國受到限制,且美系客戶要求高階伺服器於「非中」地區生產等因素所驅動,皆有利於我國伺服器代工、電源供應器、遠端控制晶片、ABF載板、散熱模組等產業鏈業者的營運成長。業界分析,輝達除了仰賴台積電為其從事晶圓代工,在伺服器組裝業務,甚至電源供應、散熱模組、連接器線等產品,也多來自台廠,進而引發聚集經濟效益,更吸引超微、英特爾與北美四大雲端服務供應商,不斷深化與台廠間合作關係。台灣供應鏈在長期資通訊硬體優勢基礎之下,經多年布局、切入AI伺服器產業,「輝達找了好幾家供應商,最好的還是台灣,且在地緣政治因素下,不可能說換掉就換掉」。 輝達正在為下半年Blackwell新品做好準備,台灣組裝廠也安排出貨時程,鴻海、廣達於第三季開始出貨;緯創攜手集團旗下緯穎共同發力,B100基板與B200可望第三季、第四季相繼出貨;伺服器主板龍頭廠英業達看好第四季出貨GB200產品。相關產業皆預估明年將強力受惠。 10/17.全球避稅天堂排名揭曉,英國海外領土是企業避稅最愛,在前8強中,維京群島、開曼群島和自治屬地澤西島全都進榜,至於亞洲國家也有2國進榜,分別是新加坡和香港,而台灣亦以49名進入榜單中。 10/15.人資諮詢機構美世(Mercer)與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CFA Institute)發布「2024年全球退休金指數」(MCGPI),報告指出,荷蘭擁有全球最棒的退休金制度,其中,雖然台灣排名倒數第10,但不僅分數略增,較去年進步一名,還勝過南韓、泰國、菲律賓等國家。 16屆「全球退休金指數」報告,針對全球48個退休金制度進行比較,衡量充分性、持續性與完整性等因素之後,再進行加權平均,分析範圍涵蓋全球65%人口。根據今年排名,荷蘭(84.8分)再次高分奪冠,第2名與第3名分別為冰島(83.4分)與丹麥(81.6分)。與此同時,最一名為印度(44分),倒數第2名是阿根廷(45.5分),倒數第3名則是菲律賓(45.8分)。至於台灣則從去年的53.6分,略升至今年的53.7分,位列第39名。若以分數來看,雖然敗給中國、馬來西亞、日本與越南等,但也勝過奧地利、韓國、印尼、泰國、南非、土耳其、菲律賓、阿根廷、印度。如果以等級來看,台灣則與波蘭、中國、馬來西亞、巴西、義大利、日本、秘魯、越南、奧地利、韓國、印尼、泰國同屬「C級」。 10/7.台灣名次跌破眼鏡:《富比世》今公布2024「最富裕國家」排名,令人跌破眼鏡,前10名有4國來自亞洲、5國來自歐洲,北美僅1國上榜, 《富比世》取得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的各國人均GDP數字,再根據各國物價,計算出經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後GDP,排名結果出人意料。 前10名一半是歐洲國家,分別是第1名盧森堡、第3名愛爾蘭、第7名瑞士、第8名聖馬利諾,及第10名挪威。亞洲4國前10名,依序:第2名澳門、第4名新加坡、第5名卡達,及第6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榜首盧森堡人均GDP高達14萬3740美元,第10名的挪威則是8萬2830美元。美國則以8萬5370美元名列第9,勉強擠進前10。 台灣人均GDP高達7萬6860美元(約247萬台幣),排名第14,經濟成長率也有不錯3.1%,落後第13名汶萊,領先第15名香港。中國雖然有亞洲最多億萬富豪(資產10億美元者達814人),不過與日韓皆未擠進前20名。 10/6.美股四大指數在台灣時間週六凌晨全數上揚收漲,其中,「費城半導體」當日勁揚1.59%,推升今年以來累計漲幅至24.70%,小贏台股今年的24.38%;此外,今年原本表現一直被甩在後頭港股,已經在9月30日在擠下台股,登上今年漲幅「亞股之冠」寶座。台股去年全年漲幅為26.83%,僅小輸給日本股市,位居亞股第二;今年來,台股維去年成長力道,遇到利空也都依靠基本面支撐,結果,在今年5月10日,「台灣加權指數」以15.49%,超越「日經225指數」漲14.32%,位居今年亞洲股市第一。 費半指數去年累計漲幅達64.9%,表現相當驚人,今年仍是「一馬當先」,因此,與台股表現是互有高低,至年底前表現,亞股誰高誰低,仍待觀察。 10/5.今年累漲港股漲33.6%,台股漲24.4%,雙方差距已擴大今年來漲幅,原台股亞股第一,已被香港擠下,目前暫降為第二名。台股今收在22302.7點,近瘋狂大漲港恆指數漲2.82%,收22736.97點,指數超車台股;上周五台股當日小跌0.39%,將時間拉長,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縮減為24.38%;相較之下,費城半導體的今年漲幅已經來到24.70%,悄悄贏過台股。至於其他美國三大指數,今年以來NASDAQ指數上漲20.83%、標指漲20.57%及道瓊工業指數12.37%,仍落後輸給台股,不適台股的對手; 10/1.中華經研院:9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回跌4.4百分點至49.2%,中斷連4個月擴張,轉為緊縮,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也轉為緊縮,跌5.3百分點至47.5%,終結連 7月擴張。中經院說明,PMI轉緊縮主要是因美、中、歐PMI續緊縮、9月中旬OPEC看淡並下修國際需求、AI高基期效應下短期拉貨力道趨緩,及市場保守看待iPhone16全球銷售 10/1.台灣電價審議委員會30日宣布將產業用電調漲12.5%,民生用戶凍漲,新電價將從10月16日開始實施。對此,彭博報導,台灣擁有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廠商,從10月中旬起再次提高電費,將影響工業用戶利潤。 電價調漲是由於預計到2033年,電力消耗將平均每年增長2.8%。台灣上一次提高電價是在4月,當時工業用戶的電費上漲了15%至25%,預計將影響台積電的利潤。 9/30.電價審議委員會結果:下半年電價(還需過立院):1.民生住宅用電,凍漲:2.工業電價,漲12.5%,每度4.29元;3.用電衰退5%以上且產值/銷售額產值未達15%者,減半調幅為調漲7%。 ***9/20.政院院會昨通過「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將在立法院新會期提出「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修正草案,規劃持全球菁英卡者,居留一年即可申請永居;此外,將給予全球百大畢業生、在台應屆僑生個人工作許可,可在台尋職一年。 全球攬才20萬 打造台灣競爭優勢 該方案透過「強化國家未來人才競爭力」與「全球攬才」兩大主軸,推動六大策略,預期2028年累計培育AI等跨領域的人才45萬人次,並新增12萬名外國專業人才以及八萬名外國技術人員,有助於打造台灣競爭優勢。 9/6.趕在美國追加制裁前,中國狂買韓國半導體。據南韓《朝鮮日報》日文電子版報導:今年上半年三星電、SK海力士於中國市場營收倍增,因中美衝突加上半導體需求低迷,過去3年三星、SK 海力士在中國的銷售續減少,今年卻逆轉增加。 據報導,美國進一步收緊對中國制裁,及在中國智慧型手機需求復甦之前,推動中國狂買韓國半導體。以三星中國營收觀察,半導體佔大宗、達90%以上,其他為智慧手機、家電等產品,因此帶動中國市場在今年上半年佔三星整體營收比重攀升,從21.74%擴大至30.81%。報導指出,今年上半年三星中國市場營收32.3兆韓元(約新台幣7775.9億元),年大增近1倍。SK海力士上半年中國市場營收達8.6兆韓元(約新台幣2068.9億元),年倍增,主因中國智慧手機廠大採購記憶體產品,加DRAM、NAND Flash價格漲,推升業績成長。 9/4.首次最低工資審議會在歷經近4小時的審議後,由勞長何佩珊拍板,月薪漲至2萬8590元、調幅4.08%,時薪漲至190元、調幅3.8%,自114年1月1日實施。 9/3.是方電訊董事長吳彥宏指出,是方電訊所屬台北網際網路交換中心(Taipei Internet eXchange,簡稱TPIX),在2023年9月挺進全球百大之內,世界排名第97名,是台灣會員數及交換訊務量最大的網際網路交換中心,今年9月世界排名已經來到第77名,預計未來持續策略聯盟,盼在未來3年入列亞洲前三大網路交換中心,3-5年進入全球前50大。是方總經理劉耀元說,目前新機房聯雲智能資料中心 (LY2)出租率70%,看好聯雲是目前市場上最迫切符合AI運算架構的新世代智能資料中心,預期在「惜售」下,明年底出租率以達80%為目標。 9/3ISM数据显示,美国8月制造业指数从7月的八个月低点小幅回升,就业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趋势仍表明制造业活动低迷。美国8月ISM制造业指数47.2,预期47.5,7月前值46.8,7月时ISM制造业PMI创去年11月来最低值。50为荣枯分水岭。 8/26.財政部:今年上半年全國營利事業銷售總額達27.8兆年同期成長10.22%,六都以台北市8.41兆居第一名,其次是新北市3.41兆,高雄市以2.90兆元居第三名、桃園市2.78兆居第四、台中市2.68兆居第五、台南市1.41兆居第六。高雄市的營利事業整體營收是台南市的兩倍。今年上半年全國的營利事業銷售總額比去,高雄市成長10.61%,略高於全國平均值。今年上半年高雄市的營利事業家數達1萬1105家,與去年同期相當。 今年上半年高雄市銷售總額最高的產業是製造業達1.06兆,其次是批發零售業約9156億元,上述兩大產業的營收占了高雄市的68%。 8/23.今年上半年/台股成交量超車港股 市值2.2兆美元輾壓韓股 據證券暨期貨市場重要指標最新揭露,台股集中市場今年上半年成交金額1.44兆美元,超車港股1.25兆美元,市值2.2兆美元,贏過韓股的1.95兆美元,分別是2005年及2004年來首見,台股找回失落的20年。 台股2004年底市值4410億美元,當時韓股市值為3890億美元,隔年底韓股市值跳升至7180億美元,但台股僅有4760億美元,自此韓股市值始終在台股之上、且2007年向上提升至1兆美元,而台股市值直到2017年才超過1兆美元。 上半年台股大漲超過5101點,漲幅超過28%,市值2.2兆美元在四小龍中,僅次於港股的4.1兆美元。 在成交值方面,台股在2004年時有7195億美元,超過港股的4396億美元及韓股的4887億美元,不過隔年韓股在計算成交值時,把期貨市場也計入,因此2005年韓股成交值一下暴增至1.2兆美元,而台股反而縮至5807億美元,但仍超過港股的4643億美元。不過2006年台股成交值7372億美元,港股達8324億美元,被超車後,自此連續十餘年台股成交值,甚至只有港股及韓股的一半,直到去年下半年,以單月成交值來看,才陸續超過港股,市場冷熱出現反轉。 台股在AI趨勢帶動下,跟著美國科技股腳步,成交量及市值也跟著提升,而港股在中國經濟向下沈淪下,也受拖累,且港股都是金融及地產股為主,無法受惠AI題材;至於韓股在三星被中國手機品牌廠及蘋果夾擊、汽車工業也被中國侵蝕下,表現也不如台股,預期在AI浪潮下,台股將重返20年前榮景,成為四小龍領頭羊。 8/22.經濟部技術司指出,AMD說明將在高雄亞灣新創園區與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都設置研發據點,其申請「全球研發創新夥伴計畫」已獲核定,在台投資額逾86.4億元,其中經濟部補助33.1億元,剩餘53.3億元由AMD自籌。該研發中心主攻開發AI軟硬體前瞻技術,AMD與台灣合作是強強連結,整合國內既有的製造能量與AMD的先進技術; 8/22.櫃買中心:上櫃公司上半年財報,總營收計1.27兆元、年增6%,稅前淨利1525億元、年增19.9%。基本面表現穩健成長;獲利成長金額前3大產業分別為電子零組件業、文化創意業及建材營造。上櫃公司共計790家,獲利計582家約佔74%,獲利年成長計484家約佔61%;eps超過10元的公司計有14家; 上半年EPS:最高前10名公司(家是半導體廠)分別為:群聯23.99、信驊5274:23.79、鈊象3293:15.3、環球晶6488、弘塑3131、電池模組新普6121、機殼廠營邦3693、寶雅5904 力旺3529、散熱雙鴻3324。達10元以上的上櫃公司共計有14家,除前十名外,另有橘子6180、鋰電池模組廠順達3211、聖暉*5536、德麥1264。 8/18.去年六都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最高台北市達144.8萬元,其次依序為桃園市112.3萬元、新北市119.5萬元、台中市111.7萬元、高雄市109.1萬元、台南市97.1萬元。 全國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所得為113.6萬元,所得最高的縣市為新竹市達145.1萬元 8/17.逾65歲繳稅中位數達8.2萬 聯合信用卡中心:昨公布2024年信用卡繳納綜所稅大數據分析資料,45~65歲「壯世代」扛起逾55%稅負重擔,而35歲以下「青年族群」雖占筆數的33%以上,但繳納金額占比卻不到7%;特別的是,超過65歲法定退休年齡族群,其繳稅金額中位數達8.2萬元,遙遙領先其他年齡族群,顯示台灣是藏富於「銀髮族」。 從持卡人年齡來看,45~55歲與55~65歲族群是信用卡繳稅主力軍,其繳稅金額貢獻分居前兩名,分別達30.1%與25.2%,合計占比達整體55.3%;聯卡中心分析,主因是這一族群正處於職業生涯高峰期,通常收入較高。25歲以下持卡人刷卡繳納綜所稅平均單筆金額約1.37萬元、中位數僅4239元;25~55歲平均單筆金額3.1萬元、中位數8515元。合計35歲以下「青年族群」雖占筆數33.6%,但繳納金額占比僅6.4%。 8/17.主計總處昨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9%、較五月預測下修0.04百分點,主因出口不如預期,但民間投資及消費動能延續,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3.26%。行政院主計長陳淑姿表示,國內經濟「穩健擴增」,明年趨勢可望延續。據統計,今年第一季GDP修正為6.63%,第二季GDP成長5.06%、較七月概估略減0.03百分點;預測第三、四季GDP成長3.21%及1.12%,全年GDP成長3,9%,每人GDP為3.3402萬美元;預測明年GDP成長3.26%,每人GDP3.4684萬美元;隨全球需求回升,加上AI商機帶動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出口擴增,預測今年商品出口4701億美元、年增8.71%,明年出口4995億美元、年增6.25%。民間投資方面,因應AI商機及高階終端產品需求回溫,半導體廠商加速擴充先進製程及高階封測產能,且多家國際大廠宣布加碼投資台灣,有利擴增國內產能及研發能量;加上建商推案積極,有利營建投資動能,預測今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3.89%、上修2.37個百分點,明年成長5.13%。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長蔡鈺泰指出,預估明年民間投資金額5.56兆元,改寫歷史新高。 就業市場穩健、薪資提升,且股市上漲推升財富效果,加上跨境旅遊熱潮延續,可望維繫消費成長動能,預測今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2.78%、上修0.013個百分點,預估明年成長2.34%。主計總處並預測今年CPI上漲2.17%、上修0.1百分點,連續三年超過2%,預估明年CPI漲1.91%。陳淑姿表示,颱風豪雨推升蔬果價格,加上外食、房租等漲勢延續,且醫療費用走高,因此上修今年CPI。 8/17.減稅利多!主計總處昨公布2023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34.9359萬元,以此計算,2年每人基本生活費可望由20.2萬調高至21萬元、調高八千元,明年報稅適用,初估約235萬戶受惠;若加上綜所稅免稅額及扣除額調高等,估計逾六百萬戶受惠。4口之家 甚可少繳1.2萬元 根據「納保法」規定,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不得課稅,而基本生活費依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計算。主計總處公布去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34.9359萬元,以60%計算為20.9615萬元,因調整金額以千元為單位,2024年基本生活費可望調高至21萬元,連續七年調高。財政部官員表示,實際調整情況將於年底公 8/17.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2023年可支配所得最高20%與最低20%家庭,所得差距6.12倍、為四年最低,較上年縮小8.03倍,為六年來首度下降。主計總處官員表示,國內經濟持續成長、失業率下降,加上政府普發現金挹注等,使得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縮小。每人可支配所得平均40.7萬年增4%,最高20%每戶230.2萬 最低20%為37.6萬 2023全體家庭所得總額13.16兆元、年增4.33,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數113.7萬元、年增2.53,每人平均數40.7萬元、年增4%;若以中位數衡量,2023年每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96.1萬元、年增2.2%,每人中位數為34.9萬元、年增3.7%。 8/6.陽明交大今AI高速運算平台啟,成台灣大專院校首座NVIDIA DGX H100/H200伺服器,平台包括兩台H100和三台H200伺服器,擁有 40片GPU運算卡,算力達 1.7PFLOPS(每秒千兆次浮點運算)。 **8/5.全球股市暴跌,日股東証指今狂瀉逾12%,日股盤中觸發熔斷機制,東證指期觸發二次暫停交易;南韓指數期貨重挫,也啟動臨時停牌措施。東證指數盤中狂跌逾10%,觸發第二次暫停交易,收盤暴跌12.2%(上週五跌5.8%)。日經盤中曾大跌15%至31156點,收盤跌逾4451點至31458點,跌12.4%,創近37年來最大;日經指單日最大跌幅在1987年10月,被稱「黑色星期一」,當時暴跌3836點,跌幅14.9%。日本兩大股指自高點回檔超20%,已進技術性熊市 7/26.台經院昨發布景氣動向調查和最新經濟預測,六月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轉為下滑,但受惠於AI熱潮,民間投資和出口好轉,將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三.八五%,較上次預測上調○.五六個百分點。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直言,台灣製造業出現兩極化,高階晶片賣得不錯,但成熟製程晶片、傳產受到中國產能過剩影響,目前都還在掙扎中。 722.國泰金控今公布2024年7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景氣現況樂觀指數自6月的16走高至21.1,展望樂觀指數同步自9.3增加至12,民眾對未來景氣的樂觀預期為2024年3月以來新高。雖然民眾對於台股的樂觀指數和風險偏好指數創逾14年以來新高,但有近4成民眾預期今年下半年台股指數低點可能跌破2萬點。 7/22.財政部:國際景氣回溫、AI熱潮延燒及基期偏低下,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及進口值均為歷年同期次高,分別年增11.4%及7.8%;5大市場中,對美國出口年增60.5%,出口比重上升至23.2%、創24年同期新高,為2007年來首度超越東協,再度成為我第2大出口市場,對中港出口占比則降至31.2%、創22年同期新低。上半年對中港出口702億美元、年減2.2% ,主因中國疫後經濟復甦步履蹣跚,制約國內消費及投資動能,對我電子零組件、化學品等需求不振,對中港出口占比降至31.2% ,年挫4.3個百分點,為近22年同期新低。 7/21.日本帝國數據庫(Teikoku Databank)公司19日發布調查報告指出,今年1月至6月,歷史超過100年的日本企業破產數量來到74家, 創下自2000年開始統計以來,上半年破產數量最多的一次,而年增率95%同樣創下歷史新高。對於破產理由,有14家歸咎於營運成本上升,還有另外11家則是找不到接班人,成主要2大因素,而在產業類別方面,製造業22件最多,其次是零售業的21件,兩者各占整體約30%左右。 ***7/20.電信三雄昨至數發部拜會部長黃彥男,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受訪表示,台灣發展AI缺乏繁體中文共同資料庫Common Data Set,他在會中建議數發部能跨部會合作建置資料庫,協助繁中AI進展、推動數位產業重返成長,也為主權AI打下基礎。 7/20.台灣受惠於AI等發展應用,相關出口暢旺,股市創史新高,財富效果帶動民間消費成長,推升經濟成長。中經院昨發布最新經濟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較前次預測上修0.43百分點至3.81%,成長模式「內外皆溫」。 7/18.金融時報報導,人工智慧AI熱潮使台灣成為「富裕之島」(Island of riches),而科技業帶動的財富效應正擴大,推動各行業薪資上漲,儘管如此,流入房地產的資金驅動房價高漲,使薪水增速追趕不上,台灣官員企盼財富加劇擴散,而AI盛景則是該願景的希望所在。 7/15.彭博:MSCI新興市指各國權重(權重:中股2020年約佔40%抵巔峰, 2021年6月達34.8%;台灣和印度分別是13.8%和9.9%;而現在權重:台灣,印度均逾19%,中國22.8%;若趨勢續,在本指數權數,台灣與印度各自權數都有機會今年超越中國權數,雖然台股市值約2.6兆美元,不到中股市值三分之一);中國從2020年來,北京加強監管,並推行房產業去槓桿化,數兆美元資金隨之蒸發,中國約40%超高權重一路下滑至22.8%,讓基金操盤手付出沉重代價;《彭博》:台灣和印度崛起,讓投資人可透過押注AI晶片商和印度榮景,分散投資組合。新加坡海峽投資基金經理人Manish Bhargava表示:「投資人正尋找方法,透投資其他市場,管控中國在新興市場權重太高風險」他指出,台灣科技實力,特別是半導體業,及印度不斷發展的科技業和數位經濟,讓這兩個市場成有吸引力替代選擇;台股今年來飆漲33%,印度Nifty五十指漲逾12%,反觀中股疲軟,A股基準指與年初持平。彭博︰「去中國化」成投資市場新趨勢,排除中國的新興市場基金更受歡迎。MSCI中指12個月預期獲利,今年來幾沒變化,然台灣與印度至少皆增13%,排除中國的亞洲新興股市,六月來淨流入約90億美元資金,創空前紀錄,其中台灣、印度與南韓是資金主要流入國;同期,透過與香港聯通機制,大量資金正從中國流出。 7/14.今年來台股至7月12日止,累漲33.4%,漲幅國際股市排名第5,目前僅輸阿根廷84.5%、委內瑞拉57.6%、土耳其48%及費半38.3%,是「亞股強棒」日股1.4倍,為新7.95%,韓7.58%,港7.46% 漲幅4倍多,「稱霸整亞股」。 7/14.南韓正變成一個「職場晚齡社會」,人們結婚和生小孩年齡普遍延後,30歲才進入職場、40歲左右結婚,40多歲後才開始當父母,60歲後還要繼續工作,這種情況越來越常見。韓國65歲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針對超級老化時代,退休金改革和延長退休年齡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至7月10日,國家行政安全部報告稱,65歲及以上登記居民為1006萬人,佔總人口19.5%。當一個國家超過20%人口年齡在65歲或以上時,就被歸類為超高齡社會。 7/6.越南预计:2024年GDP增长率可能达到7%,超过政府目標;据越南投资部预计,越南今年三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7.4%,四季度进一步升至7.6%。 7/6.卡內基基金會從2006年開始,為表彰傑出移民,鼓勵貢獻卓著的移民,每年7月4日美國國慶在紐約時報上整版刊登「傑出移民,傑出美國人」(Great Immigrants Great Americans),今年傑出菁英總計24名,分別來自16"國家",輝達CEO黃仁勳也入榜,同時註明黃仁勳來自出生國家"台灣"。24名精英,沒有人來自中國。 7/4.退輔會日前於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公告「促進退除役官兵穩定就業津貼發給辦法」,其中訓後就業津貼,具榮民身份者(第一類官兵),前半年每月可領1萬2000元,後半年每月8千元;服役4年以上、未滿10年的退除役官兵(第二類官兵),前半年每月6000元,後半年每月4000元。根據辦法,若未參與職訓,但經退輔會推介者並穩定就業3個月,也可領取推介就業津貼。具榮民身份者,每月可領8千元月,服役4年以上、未滿10年的退除役官兵(第二類官兵),可領每月4000元,至多發給1年 7/3.全面開放80歲以上免評申請外籍看護 勞動部憂產生排擠效應 7/2.南韓6月出口額年增5.1%,為570.7億美元,連9增,其中,半導體出口表現亮眼,出口額134.2億美元刷新紀錄。上半年出口額年增9.1%,為3348億美元,至於上半年進口年減6.5%,為3117億美元,貿易收支實現231億美元順差。韓聯社報導,6月南韓出口按類別來看,半導體、螢幕、電腦、無線通信設備等IT產品出口連續4個月保持增,其中半導體連續8個月增加,值得一提的是,6月半導體出口額年增高達50.9%,為134.2億美元,創史新高。汽車出口,受到開工日數年減1.5天的影響,較去年同期減少0.4%,為62億美元。 按出口對象看,南韓對美出口年增14.7%,為110.2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對中國出口年增1.8%,為107億美元,連續第4個月增長。 至於進口額則年減7.5%,為490.7億美元;6月貿易收支實現80億美元順差,單月貿易收支連續13個月保持順差。另外,今年上半年出口額年增9.1%,為3348億美元,半導體出口年增52.2%,為657億美元,創下歷史第2高紀錄;汽車出口額為370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 按地區看,對美和對中國出口分別年增16.8%和5.4%,出口額分別為643億美元和634億美元。 7/1.去年南韓對中出口年減19.9%,降幅創近40年來之最,同期,南韓對中國貿易收支自1992年後,首次盈轉虧。韓聯社報導,去年南韓對中國出口額為1248億美元年減少19.9% **7/1.CNBC:AI狂潮下,台股今年上半年飆漲28%,漲幅冠居亞太市場,其中重量級台積電漲63%、鴻海暴衝105%。該區漲幅排名第2是日股日經225漲約18%。有別台日股市火熱,中國滬深300僅漲0.89%、香港恒生3.94%。T. Rowe Price全球股票投資組合分析師高許(Rahul Ghosh)說,「今年全球市場表現主要由AI議題與央行政策所驅動,該情況可能將持續下去」。他說,AI投資週期潛力與規模續帶動全球經濟活動,而AI投資影響正擴大至工業、材料與公用事業等領域。 7/1.透過輝達技術支持孕育而出的「繁體中文專家模型開源專案 TAiwan Mixture of Experts(簡稱 Project TAME)」今正式發表,採開放原始碼形式,讓各產業、企業進行合作,現在已開放免費下載使用,目標打造「台灣產業專用 AI 應用生態系」。由長春集團、和碩、長庚醫院、欣興、科技報橘聯合發起,與台大資工系、台大資管系、律果科技合作,在輝達技術支援下誕生的「Project TAME」,現為全球首創多產業共同孕育的「繁體中文大型語言專家模型」,參與的業者也都已成為首批聯合投入「Project TAME」的訓練者。 ***6/25.國際大廠紛來台設置資料中心,帶給建廠工程業者商機,除了輝達、AWS、Google與微軟之外,傳出蘋果也擬在台設資料中心,正在規劃設計中。供應鏈透露,外商來台新建資料中心超過10座。 6/22.台水去年虧42.64億元 今年拚財務改善 6/20.AI及雲端產業等需求擴增,5月外銷訂單488.9億美元月增3.8%年增7%,連3個月正成長。經濟部統計處預估,第2季訂單可望翻紅終結連7黑,年增率估落在9.5%至11.1%,漲幅上看兩位數 6/18.德商英飛凌(Infineon)擴大投資台灣,昨宣布在台成立「先進汽車暨無線通訊半導體研發中心」,總金額十二億元,獲經濟部A+專案支持,預計將帶動台灣汽車電子產業產值六百億元。 6/17.藍版財劃法大撒幣 遍地蚊子館恐重演 6/13.西進再降溫!根據金管會今天發布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上市櫃公司赴中國投資家數,一口氣淨減少13家,創「歷年最高」家數,此外,赴中投資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總家數(1721家)的69.5%,跌破7成,近年罕見;金管會分析,減少的原因是供應鏈移轉,使得上市櫃公司調整策略,結束在中國的營運。 6/12.全球市占第一亞馬遜Amazon雲端公司AWS於6月12日宣布,將在台灣增建AWS基礎設施「區域」(region),讓企業能正式使用位於台灣本地的資料中心,預計2025年初啟用服務,同時承諾未來15年在台灣投資數十億美元,看好台灣地區長期發展。亞馬遜、Google、微軟都來了!三大公有雲全部在台落地 6/12.AWS證實資料中心落地台灣 2025年初啟用,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宣布,2025年初將在台灣推出AWS基礎設施區域。亞馬遜AWS資料中心將落地台灣的傳聞已久,今天證實2025年初將在台灣推出AWS基礎設施區域(Region),計畫未來15年內在台灣投資數十億美元。目前國際3大公有雲業者中,Google已在彰化建立資料中心,微軟資料中心也將坐落桃園,再加上AWS,3大公有雲全數落地台灣。 6/9.「青年貧窮」是台日韓等東亞國家共有現象。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台灣有逾53萬的青年勞工勞退平均提繳工資僅2.7787萬元,約只領取基本工資(2.747萬元);但隨著工作年齡提高、薪資也會跟著成長,在45到49歲間均薪達到五.一萬元的高峰;從行業別來看,青貧現象集中在教育業、住宿及餐飲業與批發零售業。青貧現象 集中3行業:聯合國對於「青年」定義是指年齡介於15歲到24歲之間的群體;但我國因教育程度提升而延遲就業,普遍認為「青年」應指18~35歲,占台灣全體人口數21%。 6/9.青貧族現象》青貧女賺快錢 冒險包養博翻身:去年一家海外包養網站進軍台灣,宣稱Sugar Baby(甜心寶貝)每月平均能賺取上萬零用金,短短半年吸引超過五萬人註冊,讓包養市場的供需議題浮上檯面。其中多數甜心寶貝年齡在29歲以下,職業則是以學生為大宗,顯示部分年輕人將包養視為賺錢途徑,而這可能和青年面臨的財務困境有關。 6/9.台灣存在「青年貧窮」嗎?求職網今年發布最新調查顯示,青年勞工中,有近四成每月支出大於收入,更有逾七成背負著債務,工時平均達九.八小時,顯示不少青年勞工恐落入過勞但又入不敷出的窘境。 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39歲(含)以下」的青年勞工衡量目前每月財務狀況,其中37.4%是「收支平衡」,23.4%屬於「收入大於支出」,但有高達39.2%「出現財務赤字」,呈現連續六年惡化的困境。 6/8.AI商機加持》5月出口373.6億美元年增3.5% 連7紅,對美、東協出口占比續創高 中港占比創22年新低;前五月出口1851.4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次高,年增9.1%,其中對美及東協出口占比分創24年及歷年新高,中港占比則創22年新低。財政部:資通產品穩居出口最大引擎,傳產出現復甦嫩芽,預估六月出口約375~385億美元、年增16~19%。五月出口373.6億美元,月減0.3%、年增3.5%。五月進口313.1億美元,月增0.9%、年增0.6%;前五月進口1536.9億美元、為歷年同期次高,年增3.2%。出、進口相抵,前五月出超314.6億美元、年增106.9億美元 ***6/5.不支持直接補貼台電 郭智輝指出一原因(台電因肩負政策性任務,而承擔鉅額虧損。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電價須如反映成本,他不支持台電虧損由公務預算來補貼,因直接補貼台電,會變相成補助到不需要受到補助的用電大戶;另弱勢團體的電費應是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的一部分,應另由國家來編列預算加以照顧,而非由台電提供優惠電費) 6/3.中經院報喜,5月經季節調整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斷連續14個月緊縮,轉為擴張,PMI指數躍升6個百分點至55.4%,為2022年5月來最快擴張速度,創2年最佳表現。中經院:景氣正在往上走,又以半導體、電子業較暢旺,但仍須留意不均衡復甦的議題。 6/3.上市公司2023年平均員工薪資及福利金額:排行第一:房地產代銷及開發業者愛山林2540,年薪552.6萬元居冠,台積電排行第24名。前10名:僅5家電子公司(去年8家電子),原佔榜最多的IC設計,也從7家變成4家。 5/31.中油:中油預估前5月虧損將達110億元,財務狀況不好,中油希獲上級單位支持,合理反映油氣價格,盼能爭取緩漲機制、亞鄰最低價、與工業氣價凍漲三大措施取消;中油補充,工業氣價2年半就吸收高達1650億元,光在中鋼、台塑化、台積電等三大咖的吸收金額就高達130多億元,尤其台塑化算是中油對手,台積電更是重量級大廠,李順欽自嘲「應該不需要中油補貼吧!」。 5/30.出口表現優於預期,主計總處今公布第1季GDP成長6.56%、創11季新高,較4月概估再上修0.05個百分點,今年經濟成長率則由3.43%上修至3.94%、上修0.51個百分點。另外,主計總處也將今年CPI漲幅由1.85%上修至2.07%,連續3年超過2%通膨警戒線。 5/27.正崴集團、日商Ubitus、森正崴集團27日舉行「打造台灣AI革命運算基地」與日商Ubitus推動AI應用,第1期將導入128櫃,共計1024張輝達H100運算卡的超級運算中心, 單張H100的算力為989 TFlops。 目前正崴已投入初步建廠規劃,第一期斥資20億元。預定將在今年第4季即可完成,建置完成後,將會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AI運算中心,後續將視市場需求,將積極爭取台灣取得最新的GB200的AI運算基地,讓台灣的算力成為亞洲第1,所有硬體由華碩獨家供應;據悉,主要是GB200在還沒發表前,今年的產能就已經被Amazon、Open AI、META以及Google訂光;而1個櫃的GB200計有72台伺服器,可以抵上40櫃的H100算力。正崴(2392)攜手日商優必達合資設立「優崴超級運算公司」,由正崴出資20億元在新北民權廠建立H100超級運算中心,董事長郭台強說,預計未來將視市場需求,續在新竹科學園區、台中科學園區建置第2期、第3期工程,同時,華碩承諾年底可為正崴爭取到GB200伺服器。「優崴超級運算公司」由正崴持股41%,森崴能源6806持股10%,日商優必達持股49%,華碩為獨家硬體供應商,預計在第4季可完成建置新北土城民權廠超級運算中心,共計128櫃H100伺服器,每櫃內含8個圖形處理器(GPU)模組,總計1024個模組,除了未來還有2期工程 5/27.國發會今發布今年4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較上月一舉增加4分來到35分,創2022年2月以來新高,燈號也轉為代表景氣轉向的黃紅燈。其中,受惠人工智慧等應用需求持續擴增,帶動生產、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等指標轉呈紅燈,加以領先及同時指標持續上升,顯示國內景氣穩定回溫。 5/26.台灣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這幾年迎來大退休潮,開出的缺額較十年前多二到三倍,但因少子女化加上半導體科技業、外送平台等新興行業搶人,油電等國營事業報考人數明顯下滑,錄取率也創下近十年新高 5/23.韩国推出26万亿韩元的芯片支持计划(约合190亿美元)一揽子激励措施,以促进其芯片行业发展,这对三星电子公司和SK海力士等公司来说是个好事。这一计划包括为某些投资提供17万亿韩元的财政支持以及税收优惠。 5/20.4月外銷訂單年增10.8%優於預期 AI挹注資通信、電子成長 5/20.經濟部日前透露輝達決定要在台灣設立全亞洲第一個 AI 研發中心,並已通過輝達申請人工智慧創新研發中心計畫,總經費約 243 億元,經濟部補助 67 億元,由輝達自籌 176 億元在台灣成立 AI 研發中心,新聘 1,000 名員工,並將與國內大學合作培育人才,整體計畫為期五年。緊接著經濟部證實,AMD 將投資 50 億元在台設立全亞洲首座研發中心,並透露原本是在 2023 年底向經濟部申請大 A+ 補助,但當時計畫經費已用罄,因此後續將以 2025 年編列的科技預算為主,待 AMD 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 6 月將來台出席「2024 台北國際電腦展」,討論相關事宜。大A+ 計畫目前僅通過美光(Micron)與輝達兩家申請,經濟部分別提供 47.22 億元與 67 億元補助,但補助外商引發產業界不同看法,憂心經濟部扶植外商與台灣業者競爭,並爭搶稀缺的研發人才,因此為避免爭議,經濟部這次向 AMD 提出四項要求。經濟部表示,目前有向 AMD 提出四項要求,第一是要 AMD 研發 AI 晶片設計中心能與台灣 IC 設計業者合作,協助提升台灣 IC 設計產業,並包括未來 CoWoS 先進封裝及堆疊技術合作;第二是未來 AMD 開發的 AI 晶片,落地到 AI 伺服器,必須要由台廠生產製造。經濟部指出,第三是原本審輝達設研發中心,希望引進 10% 外籍高階人才,不要全面使用台灣人才,如今更是要求 AMD 引進至少 20% 外籍人才,並要有相當高階研發主管長期駐台;第四則是要與台灣大學合作,共同培育人才,提升人才品質,而目前 AMD 回應相當正面,全案將在下半年進行實質審查 5/17.財政部統計處指出,近年隨全球供應鏈重組帶動近岸外包模式推展,美墨加協定(USMCA)免關稅優惠加持,及墨西哥生產與人力成本相對低廉、地理位置等優勢,使墨國成為外資布局北美市場的熱門據點,台商電子代工業者也赴墨設廠或擴建產線。自美中貿易戰以來,除2020、2023年受疫情及全球景氣影響外,我對墨西哥出口加速翻揚,由2018年24.8億美元增至2023年47.5億美元,5年增加91.3%。主要貨類中,近5年以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增11.3億美元或2.1倍貢獻最多,其次為電子零組件增5.6億美元或1.8倍,兩大貨類占我對墨西哥出口比重平均各35.6%、12.8%供在墨台商及外資廠使用,經組裝為成品再銷往美國;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增2.6億美元或55.5%、電機產品增1.3億美元或84.3%。財政部指出,今年1-4月我對墨西哥出口18.1億美元,為歷年同期新高,年增31.8%,其中資通與視聽產品大增89%,受惠於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浪潮,今年我國對墨西哥出口有望首度突破50億美元。若從墨西哥進口統計觀察,由於美墨經貿關係高度緊密,美國在墨西哥進口市場占有率達4成以上稱冠,中國約占2成居次,第3至5名由德國、日本、南韓輪流更替,市占率介於 3%~4%;近5年因墨西哥自我進口成長73.3%,明顯優於整體增幅28.9%,拉高我國在墨進口市占率,2023年為2.4%,較2018年1.8%上揚0.6個百分點,排名也由第8提升至第6,若按用途別觀察,又以中間產品占超過9成為大宗。 5/16.外商OTT壓境 本土廠商力拚突圍,導入AI、布局影視、組跨國影視基金、結盟國際平台 強化競爭力。據資策會MIC調查OTT用戶對平台的偏好與訂閱行為顯示,國際平台部分,偏好度前五名依序:YouTube73%、Netflix52%、Disney+28%、LINE TV23%及愛奇藝19%;前三大訂閱平台依序為Netflix63%、YouTube41%、Disney+38%)。 5/6.2023年底中央及地方政府預估未來或有給付責任(潛藏負債)19.19兆億元,年增5740億元,以勞保增6016億元最多、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增1447億元次之;但舊制軍公教人員退休金潛藏負債續減2031億元,主因年金改革效益及具舊制年資人員減。 主計總處說明,「潛藏負債」指政府預估未來30年或50年「或有給付責任」,即未來不一定會發生,且可透過編列預算或調整費率等方式挹注,與「公共債務法」規範政府舉債不同。主計總處自2009年起公布潛藏債務,2011~2014年,短短四年暴增逾5兆元,2017年因年金改革大減七千多億元,2021年再減三千多億元,但過去兩年均增加;2023年底各級政府潛藏債務以勞保12.09兆元最多,年增6016億元,主因被保險人平均投保年資及薪資增;舊制軍公教退休金3.2兆元次之,但續減2031億元最多,主因公務人員所得替代率調降、公務及軍職人員具舊制年資人數減、及教育人員已退休可支領數漸減等。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潛藏負債2.93兆元、增1447億元,主因參加公務人員退撫基金65萬人新增1年服務年資及利息成本增等;國民年金保險則為7117億元、略減63億元,主因政府提存安全準備;農民健康保險1203億元增490億元,主因喪葬與生育津貼給付金額及月投保金額提高等精算假設變更. 5/3.財政部初步統計,112年度綜所稅總申報件數逾683萬件,總自繳稅額減除退稅後逾新台幣2710億元、年增超過8%;營所稅件數逾109萬件,總自繳稅額逾6175億元、衰退超2成;兩大所得稅收淨額計逾8885億元。 5/2.政院今天拍板「113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追加預算案」,將撥補台電1000億元,並送立法院審議。台電公司副總經理王振勇在院會後記者會表示,在沒撥補、有電價調漲情況下,估計今年虧損2100多億元,在行政院撥補1000億元,加上4月1日電價調整11%後,會增630億元收益,同時考量到燃料價格有回跌,估計今年虧損可以縮小到100億左右 5/2.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今法說會回答被問電價調漲看法:台電每年虧損幾千億元,還是要遵循供需平衡原則, 反映成本才是最真實經濟原則,所謂使用者付費,「使用者沒感覺的話,就亂用」,「電價那麼低,對有些人是不公平的」,電價當然要反映成本,不可能一直用納稅人錢全民補貼電價,或是增資等作法,不可能繼續做下去;海英俊說,「我也呼應政府講的,台灣真的是不缺電」,是輸配電過程中損耗過高,現在局部地區的停電事件,肇因多為輸配電的耗損可能高達3成至4成,加上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相關儲能也沒做好。台灣真正要做是把能源政策弄清楚,反映成本,智慧電網做好」,可怕是沒效率用電,我們自己經驗,馬上可做是你自己去省電,最有效辦法是從自身節約用電做起。 5/2.櫃買中心:去年財報331家興櫃公司已全數申報完成,年營收總計約5066億元年增3.76%,以觀光餐旅、其他類產業營收、稅前淨利成長最多,觀光餐旅業營收年增31%、稅前淨利則年增43%。 5/1.標普及穆迪維持台灣主權評等 (穆迪昨確認維我國主權信用評等為「Aa3」,展望「穩定」;標普同日也發布我國主權信評「AA+」,展望「穩定」。財政部表示,國際信評機構肯定我國穩健財政管理及堅實財政韌性有助財政表現優異,資訊科技產業高度發展能有效推動經濟成長) 4/30.第1季經濟成長率概估6.51%、創11季新高,較2月底預測數上修0.59個百分點,主因第1季出口表現明顯優於預期,若第2~4季GDP維持預測不變,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上修至3.57%。 4/30.主計總處:2022年底國富毛額310.6兆元,年增26.2兆元或9.2% ;國富淨額247.1兆元~增21.7兆元或9.6%,增幅明顯擴大,主因新興科技應用及綠能投資擴展,帶動房屋及營建工程增加。各部門中,家庭部門平均每人淨值688萬元、年增19萬元,以房地產及存款增值較多。 「國富統計」為一國各經濟部門擁有的資產總值,包括家庭、非營利團體、企業及政府部門。官員表示,近幾年國富增加,主要是產業投資明顯增加,帶動房屋、廠辦、機械設備等增加;2022年國富毛額310.6兆元,非金融性資產毛額256.6兆元占82.6%,非金融性資產的「生產性資產」占比42.2%,超過「非生產性資產」的40.4%;其中生產性資產毛額130.97兆元、年增9.5兆元,以房屋及營建工程增5.25兆元最為顯著;非生產性資產毛額125.6兆元、增4.79兆元;金融性資產淨值為54兆元、年增11.9兆元,因股價下跌致外資持股市值降低,整體金融性負債減少。金融性資產淨值占比自2019年起遞減,但2022年底受股市修正影響而年增2.59個百分點;另因企業持續投入房屋及營建工程,2021年底結構比增至22.5%,2022年因金融性資產淨值大增而略降;近五年土地占比則減3.4個百分點至40.2%;各部門中,若土地按市價重評價,2022年家庭部門淨值160元,其中房地產占32.1%,人壽保險準備及退休基金準備占22.4%,有價證券占16.3;另家庭部門負債20.6兆元,其中貸款為20.1兆元。家庭部門平均每人淨值則為688萬元、年增2.84%,主因房地產增值及升息致存款增;平均每人國內金融性負債89萬元、年增五萬元。 4/30.暌違三十年,主計總處昨公布家庭財富分配,2021年底家庭財富平均數1638萬元、中位數894萬元,約71%家庭低於平均。我國家庭財富吉尼係數則為0.606,低於澳、英、日、法、德等國;若以家庭財富五等分位差距來看,我國為66.9倍,遠低於澳、英、韓、法等國,尤其法國高達627倍。主計總處表示,與其他國家相較,我國財富分配相對均勻。 4/29.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終結連6個月攀升!中央大學台經中心今天發布4月CCI,受「投資股票時機」指標拖累,總指數暴跌10.14點至63.37點,創下調查以來最大跌幅。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這是因為花蓮強震和台股崩跌雙因素夾擊,但景氣是否反轉,還要再觀察幾個月較明朗。 4/27.國發會昨公布三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達三十分,較上月增加一分,創二年來新高,連續第三個月亮出代表穩定的綠燈。其中,受惠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商機強勁,海關出口續為紅燈,並帶動生產、銷售、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等指標普遍呈現綠燈,加以領先及同時指標維持上升,顯示國內景氣持續回溫。 4/26.輝達來台設全亞洲首座研發中心!將建立台灣最大超級電腦 4/25.保時捷銷售:首季全球總交付7.76萬輛車,年降4%;各國交付量:德1.13萬輛,年增37%,其他歐國2.44萬輛年增9%,美1.51萬輛年減23%,台灣僅2300萬人,交付1409輛,年增19%,創史新高 4/25.4月25日韩国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韩国GDP年增3.4%,超出预期2.5%,而季增1.3%也远超预期0.6%。韩国经济增长动力开始从出口向其他行业扩散,公共工程和建筑投资成为关键增长因素。韩国一季度GDP数据超预期,打消市场对韩国央行很快会降息的预期。按行业来看,第一季度建筑行业增长4.8%,增幅最高;水电煤行业增长1.8%,以化学和运输设备等为主的制造业增长1.2%,服务业增长0.7%,农林渔业减少3.1%。按各部门来看,建筑投资增长2.7%,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了0.8%,政府支出上升了0.7%,实际出口上升了0.9%,而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0.8%。 4/25.財政部:中港大衰退 不再是台、韓、日出口引擎:以美中貿易戰為界點,2013~18年台、韓、日對中港出口均優於總出口;但因中國經濟成長減速,近五年對中港出口由助力轉為阻力,近五年台灣出口增29.5%、但對中港出口僅增10.4%,美國情況相仿,日本對中港出口則減11.2%, 南韓:總出口增4.6%、對中港出口大減27.9%,因主力貨品面臨中國在地化生產排擠;日本總出口減2.8%、對中港出口則減11.2%;美國總出口增21.2%、對中港出口僅增11.4%。 隨美中貿易衝突、COVID疫情及地緣政治風險,主力貨品面臨中國在地化生產排擠等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加上中國經濟放緩,台、韓、日由中港驅動出口成長模式遭遇瓶頸,連同美國在內,近五年對中港外銷表現均不及總出口;對中港出口依存度紛創低 受此影響,2023年台、韓對中港出口依存度分別降至35.2%及23.7%,均創21年新低;日本對中港出口占比降至22.1%、為15年低點;美國對中港出口占比8.7%,也是近年較低水準 4/25.製造業測驗點連4揚 台經院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29% 4/24.櫃買中心:整體上櫃公司第1季營收6210億元年增3.86%,營收成長公司家數446家、佔比54%,成長金額達734億,其中尤以半導體、建材營造、觀光餐旅3產業成長最多。 4/24.勞動部統計,台中市112年度平均勞退月提繳工資為六都最低,台北51159元、新北41119元、桃園43435元、高雄38843元、台南38042元,台中僅有37165元,平均薪資都是六都最低。 4/22.經濟部:3月外銷訂單金額471.6億美元年增1.2%月增25% ,主因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及雲端產業等需求持續擴增,但傳統貨品需求 尚未明顯回升,抵銷部分增幅;第1季外銷訂單金額1333.2億美元,季減9.5%,年減2.1%。海外生產比則降至46.7%,年減2.1個百分點。 4/18.根據南韓企業研究機構CEO SCORE17日發布「韓台百強企業業績及財務狀況2013-2023」報告,受到台積與三星電業績走勢影響,台前百大企業近10年來總市值與營業利益,已經反超南韓百大企業;台灣百大企業總市值從2013年540.96兆億韓元(12.7兆台幣)升至去年底1649.87兆韓元(37.77兆台幣),增205%;同期南韓百大企業總市值從828.7兆韓元(19.47兆台幣)增至1565兆韓元(36.79兆台幣)增88.9%。 4/13.三月全國稅收2391元、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1.3%;Q1稅收5576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14.5%;其中,三月證交稅291億元、創32個月新高,年增65.6%、連續11個月雙位數成長,主因AI商機持續發酵,加上高股息ETF建倉買盤撐腰。 第一季全國稅收5576億元,年增704億元,以證交稅增256億元、營業稅增184億元、綜所稅增164億元較多。財政部指出,包括綜所稅、關稅、遺產稅、證交稅、奢侈稅、營業稅、娛樂稅、印花稅及房地合一稅,第一季稅收均創歷年同季新高。 3/26.英金融時報:法拉利執行長貝內代托·維尼亞(Benedetto Vigna)表示,隨著台灣富人數量增加,台灣對法拉利的需求增長速度快於中國或香港。Vigna指出,相較於中國對法拉利的需求,台灣企業家更多,加半導體行業正蓬勃發展,有很多人賺很多錢。 事實上,台灣70-80%的法拉利買家都是企業家; 3/25.配合社宅政策 國產署已提供25萬坪土地供興建(財政部國產署表示,推動社會住宅為國家重大政策,積極配合提供國有房地供主管機關興辦社宅,截至今年2月,已配合提供國有地82.85公頃(約25萬坪)及建物128筆,等於可提供3萬3689戶,同時保留96.49公頃(約29萬坪)國有地供辦理社宅興建) 3/25.批發、零售、餐飲景氣回溫 前2月營業額增幅創同期新高 3/23.在爭取到政院撥補1000億元下,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昨拍板4月電價平均漲幅約11%,平均電價每度3.4518元;其中,民生住宅每月用電700度以下者漲3~5%,約1250萬戶、占93%,每月增額不到20元。 民生用電:住宅300度以下、小商店700度以下電價調漲3%;住宅331至700度、小商店701至1500度漲5%;住宅701至1000度、小商店1501至3000度調漲7%;住宅用電1001度以上、小商店3001度以上調漲10%。 經濟部評估,此次電價調整對民生住宅用戶影響有限,每月用電700度以下有1250萬戶、占93%,調漲3~5%後每月增額不到20元,約兩顆超商茶葉蛋;小商店:每月用電1500度以下有76萬戶、占84%,調漲3~5%後,每日電費增加不到五元,約半顆滷蛋。 一般產業用電:去年下半年用電量正成長者調漲14%,用電量持平或衰退未達10%者調漲12%,衰退10%以上者調漲7%,以減緩對用電衰退產業衝擊;至於年用電量破五億度以上的特大戶中,5~50億度者漲15%,50至100億度者漲18%,101至150億度者漲21%,150億度以上者漲25%。 農漁、學校、社福團體凍漲 農漁業、學校(幼兒園到大專院校)、社福團體本次維持電價凍漲,而本次調幅減半及凍漲的產業,將在下半年提報審議會檢討。 3/22.瑞銀(UBS) 今宣布,將台灣2024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預測自3.1%上調至3.8%,並預估今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可能升至31.3元。 3/19.春耕用水大 水利署:桃竹苗台中今起轉水情提醒綠燈 3/19.農地每坪14萬元年輕人憂成無殼蝸牛 鄭文燦:推社會住宅因應 3/16.台南「多納之」咖啡廳以台南日治時期著名酒樓「寶美樓」改建,吸引許多消費者,徐姓阿伯幾乎每天從開店坐到打烊,但昨晚(14日),他維持同一個姿勢坐在露天咖啡座,店員深夜10點多報案,才驚知他坐著過世;據了解,70多歲徐翁獨居多年,是社會局關懷對象,最近與家屬見面已是2、3年前,他沒有用手機,隨身帶著換洗衣物跟鞋子,平常行程就是到咖啡廳的露天咖啡座,看著來往的客人與車流,有時候會打個盹,醒來以後又繼續看著遠方。 3/16.韓媒Businesskorea》報導,中國市場更趨激烈競爭、獲利下降,加美政府致力遏阻中國,及中國政府政策轉變,加劇中國營商環境不穩定性,致使韓國大型企業正一個接一個撤離中國。韓國企劃財政部15日公佈,2023年韓國對中國直接投資FDI年減78%降至18.7億美,創逾30年來最大降幅,顯示韓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正在減弱,是1992年以來,中國首掉出韓國FDI前5大目的地外,其中製造業縮減尤巨。 14日資料顯示,樂天化學將其合資樂天三江化工所有股份脫手,同時也出售樂天化學(嘉興)股份。由於中國公司發動價格戰,使韓石化企業在中競爭力降,過去幾年,這些韓企在中國大肆擴廠,中國曾是韓石化產品最大進口國之一,但中國越來越降低對外國供應依賴,中國經濟低迷也使石化產品需求萎縮。 韓企資料機構CEO Score 2023年調查顯示,自2016年來,韓企出售或清算46家中國子公司。韓國汽車業情況最糟,隨韓汽車製造公司退出中國,零組件供應商也跟進。現代汽車2021年出售北京1號廠,接著2023年出售重慶廠,今年計畫出售常州廠,現代汽車曾在中國成立逾5家工廠,如今僅剩3家。韓電池業也跟進重組中國業務營運。樂金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 去年脫手合資廠:江西維樂電池廠VL Battery。三星SDI 2022清算其無錫與長春電池組公司,並聚焦其西安汽車電池廠。無錫與長春廠自成立來,因中國政府法規因素,及中國報復南韓佈署薩德防禦系統,一直未能正常運作。 3/16.韓醫界危機延燒 20所大學醫學院教授25日起遞辭呈 ***3/14.高盛详解“韩特估”:已推动韩国股市反弹10%,下一步是冲击MSCI发达市场指数(高盛认为,"提升企业价值"计划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的“韩国折价”问题。未来韩国政府可能出台更多配套措施,有望在未来两年助韩国纳入MSCI发达市场指数。韩国“提升企业价值”计划正在资本市场中显现出积极成效,韩KOSPI指自1月中旬来低点已累涨10%。提升企业价值"计划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的“韩国折价”问题。多年来,许多韩国上市公司现金流和盈利表现强劲,但股价一直低于账面价值,且估值往往明显远低于海外同行,这就是所谓的“韩国折价”。此前,日本东交所通过"点名羞辱"的策略,向不愿意做出改变的上市公司施压,推动企业治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日经225指数一度突破40000点历史大关。韩国此举被视为模仿日本,高盛在报告中讨论了该计划与日本企业改革的异同。 韩、日特估计划有何异同? 高盛指出,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韩国与日本面临着相似的结构性问题,如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生产率下降等,需要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来应对。 两国股市估值均偏低,上市公司普遍受控股股东控制,自由流通市值占比较小。 改革目标一致,两国计划均旨在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股东回报,激发市场活力,最终推动经济发展。 手段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如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派息、回购股票,引导更多居民财富转向权益类资产投资等。 不同之处在于,两国资本市场基础和投资者结构不尽相同。如韩国散户投资者占比更高,这意味着政策需更多考虑中小投资者诉求。 韩国计划的一些细节(如上市公司纳入标准、激励和惩戒措施等)尚待进一步明确,而日本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改革框架。 日本在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股东回报方面起步更早,近年已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而韩国相关趋势尚不明显。 另外,韩国此次"提升企业价值"计划正值大选前夕推出,难免受到选举政治的影响,而日本改革较少受此干扰 3/6.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二月經季節調整之PMI上揚○.一個百分點至48.1%,且未來半年展望指數是21個月來首次轉為擴張 3/4.去年全國30~49歲青壯年住宅自有率約32%,等於平均每10名青壯年約3.1名有房。根據內政部「國安危機─少子化浪潮」報告,去年青壯年人口713萬餘人,其中近229萬人名下有房產(包括持分),住宅自有率約32%,相較2018年自有率約21%,五年大增近11個百分點。自有住宅青壯年教育程度,以大學占比41.4%最高,其次是高中職占30.6%,兩者合計超過七成;碩士以上擁房占比則約17.2%。比較2018、2023年,青壯人口減但擁房人數大增;青壯年人口與有房人口:2018年青壯年人口738萬餘人有房人口157萬餘人,2023年青壯年人口約713萬餘人,擁房近229萬人;2023年:青壯年人口減25萬餘人減幅3.4%,但有房人口增72萬人、增幅超過45%。 3/3.內政部:女性有偶率從2013年時50.6%降至去年僅剩48.4%,續創統計來最低;健康署建議適婚年齡約25~35歲中,25~29歲女性婚姻比僅17.7%,30~34歲也僅剩41.4%,而女性初婚年齡不管是平均數或中位數都超過30歲;內政部:女性晚婚、甚不婚,雖屬自由選擇,但將加重我國面臨少子女化危機。初婚年齡平均數來看,近十年來一路往後移,2022年時男性31.9歲、女性30.1歲,而初婚年齡中位數男性32.6歲、女性為30.7歲,均創史上最晚初婚紀錄。3/3.內政部:全國戶籍戶數逐年增,從2013年828萬餘戶,到去年底已達924萬餘戶,10年來增快百萬戶,但隨高齡少子女化趨勢難逆,獨居越來越多,同期間1人家戶從253.1萬戶增至332.4萬戶,占比也從30.5%增至35.9%;全台戶量(平均每戶人口數)僅剩2.53人,續創新低;全台1人家戶最多是人口最大縣市新北市達63.4萬餘戶,但占比最高最孤獨縣市是澎湖縣41.9%,其次是基隆市39.9%及六都最孤獨的台北市,1人家戶達41萬餘戶,占比達39.3%;而最不孤獨縣市是彰化縣27.9%,也是全台唯一1人家戶占比低於三成縣市,有趣是:彰化縣長期位居全台勞退平均提繳薪資最低縣市,卻也是全台粗出生率最高縣市。內政部官員分析,台灣已步入日本孤獨社會的後塵,不僅三代同堂減少,獨居人口越來越多。 3/3.去年全國青壯年住宅自有率,有生育大過未生育,已婚族大過未婚族。內政部「國安危機—少子化浪潮」報告:全國30~49歲青壯年若分三大族群,住宅自有率:以「生育族」37.9%最高,其次是已結婚未生育約25%,最低是「未婚族」22%。 所得較高、人口年輕 新竹市、縣自宅率高:各縣市中,三大族群青壯年住宅自有率均以新竹縣、市較高,其中新竹縣、市:「生育族」住宅自有率分別高達46.5%及47.6%;相較六都中最低的台中市38%,高出至少8百分點。新竹縣、市「未育族」住宅自有率各約三31.5%及32.4%,較六都最低台南市24.7%,高出至少6百分點;新竹縣、市「未婚族」自有率各約26.6%、28.4%,相較六都最低台南市22.2%,也高出至少4百分點。新竹地區因為人口年齡年輕,加所得高,外來人口多,一直是生育率領先全國,結婚後又需要安置家庭購屋;台北、台中外來就學就業青壯年人口較多,因此無論單身或年輕夫妻比較高,也間接衍生租屋、小宅等多樣需求。 3/3.上有老,下有小,「三明治」壓力 北市最沉重;內政部:去年全台扶養比(零至14歲及65歲以上人口除以15 ~64歲工作年齡人口)達43.4%,創1999年來24年新高,台北市高達52.4%,上有老、下有小「三明治壓力」冠居全台,也就是每兩位工作年齡人口須背負一位以上老幼依賴人口。有統計來,台灣「三明治」壓力最大時期是1959~1965年間,動輒破90%,即每一位工作年齡人口得扛下一名老幼扶養壓力,但當時扶養對象主要是下一代,以1965年為例,扶幼比達85.5%,扶老比僅5.05%,老化指數(老幼人口比)只5.9%;但去年,扶幼比降至17.1%,扶老比數倍增至26.3%,老化指數更達153.8%史上最高;台灣高齡少子女化有多嚴重?2013年老化指數80.5%,到去年底已達153.8%,十年來幾翻一倍。嘉義縣是全台老化最嚴重縣市,去年老化指數奔上263.1%新高,金門縣、基隆市、南投縣及屏東縣,都超過200%,也就是說這五個縣市看到一位小孩的機率約僅一名老人的一半。 六都中老化程度最高還是台北市達178.4%,其次高雄市170.97,最年輕是桃園市僅109.5%,次於新竹市、縣93.1%,90.55%,而這兩個縣市也是全台唯二幼年人口多於老年人口。 若從扶老比來看,北市超過老化指數最高嘉義縣,去年扶老比達33.6%,超過嘉義縣32.4%,顯示北市老年人口增速快過全台;扶幼比最高是新竹市22.9%,其次新竹縣22%及桃園市19.3%。有趣是,全台三明治扶養壓力最輕的是澎金馬等離島。官員分析,因設籍金馬各類補貼福利都較多,長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有著不小差距,當地實際工作年齡人口恐無戶籍登記那麼多,扶養比數字僅供參考. 3/3.去年電力消費統計顯示,全國用電量2756億度、年減1.3%,連續兩年衰退,而占比最大的工業用電,同樣呈現連二黑,在統計的八項產業別中,唯獨「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用電量完全沒下滑,還逆勢成長。國內電力消費涵蓋工業用電、住宅、服務業、能源部門自用、運輸、農業等六大部門,工業用電去年達1524.9億度、占比達55%,仍傲視所有部門;住宅用電約517億度、占18%、占18%居次,服務業485億度、約17.5%;工業用電因受到全球景氣波動影響,也與全國總用電量一樣,連續兩年都衰退;在工業用電中,紡織成衣及服飾業、化學材料製造業、塑膠製品製造業等七產業用電全部下滑,只有「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不降反增,從六二一億度成長到六三一億度,也創下連續三年都達到六百億度里程碑,且單一產業用電量已超過住宅、服務業部門。 3/3.前年已有四縣市提前進入超高齡,去年又增基隆市與屏東縣:超高齡縣市依序為嘉義縣22.4%、台北市22%、南投縣20.8%及雲林縣20.6% ,基隆市為20.2%,屏東縣為20.1%。 老年人口占比最低縣市依序:竹縣14% ,竹市14.8%與連江縣14.9%、桃園市15.1%、台中市15.8%;但若依國際定義,就算台灣最年輕縣市也統統進入高齡社會。以六都來看,北市最早進入超高齡縣市,其次是高雄市的19%、台南市的18.8%,都老過平均值的18.4%,而新北市18%略低於平均值,台中市15.8%及桃園市15.1%的就更晚才會進入超高齡社會。 3/2.中小企業加薪減稅草案昨出爐,修法三大方向包括刪除景氣啟動門檻;加薪抵減、增僱員工租稅優惠提高到150%;因應少子化、高齡化趨勢,增僱員工租稅優惠對象納入四十五歲以上中高齡者。經濟部中企署表示,法案力拚本會期過關、明年上路; 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36~2條被稱為「中小企業加薪租稅優惠」,將於今年五月十九日落日,此次修法最大亮點是將「增僱對象」由原有二十四歲以下青年,增納四十五歲以上員工。中企署副署長吳佳穎說,因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到來,考量就業人口與社會結構,並不希望這些人太早退休,希望藉此提高企業僱用中高齡者. 2/23.政府開放印度移工遭外界質疑,行政院長陳建仁昨在院會中表示,部分媒體和人士污名化印度移工,對印度人民相當不公平,也容易造成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誤解,希望有心人士不要繼續對印度移工污名化作為,而中研院約有一千位博士後研究,其中有250位是印度人 2/22.今年1月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94.2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次高,年增1倍,占比擴大至25.3%,伺服器、顯示卡再增2~3倍,淡季不淡。其中,美國穩居我資通與視聽產品最重要出口地區,2023年對美國出口占比44.9%,已連2年突破4成並創新高,1月對美國出口占比更達52.7%,創史上新高。 2/21.房產業者整理全球房產數據網站Numbeo的房價所得比資料,發現全球房價所得比前十高,亞太區包辦兩個名次,分別是香港的44.9倍以及中國的34.6倍,台灣則排名第16、約20.1倍。 2/1.去年GDP概估1.4% 主計總處︰Q4經濟成長率5.12 % 1/31.金丝雀报喜:韩国芯片行业强劲增长,发货量和产量增幅双双创下阶段新高。韩国12月芯片:发货量年增113.7%,创1997年以来最大升幅,12月芯片产量年增53.3%,创2016年以来最大升幅。 1/29.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72.14點,月顯著升2.08點,創2022年4月來新高,6項分項指標全數上升,含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國內經濟景氣、就業機會、投資股票時機、購買耐久性財。6項指標中,上升幅最多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為58.68點,大增5.5點,且創2020年3月來新高。吳大任表示,股市信心正逐漸回到疫情前的水準,本月信心會有這麼大的升幅,主因是調查期間台積電法說會報佳音,帶動台股單日大漲超過400點,且台股後續也突破萬八。 1/28彭博:台電陷困境 增晶片業風險、台海衝突脆弱性 1/24.「國家隊」官股行庫與外資共同買進的個股:聯發科、M31、神達、萬潤、義隆、台耀、譜瑞-KY、昇陽半導體、華通、華泰、貿聯-KY、兆利、佳世達、帆宣、金寶等15檔 1/23.12月外銷訂單為438.1億美元月減13.5%年減16%;去年全年外銷訂單金額為5610.4億美元、年減15.9%。經濟部預期,2024年1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呈現月減。美國和歐洲分別是台灣第1大和第3大訂單來源,因需求急劇降,台灣去年12月的出口訂單銳減;其中,美國訂單降21.6%,歐洲訂單大減39.4%。第2大訂單中國僅降3.5%。 1/17.半導體過去一直是南韓最重要出口主力,但受需求降及晶片價跌,2023年出口表現續低迷,反倒是南韓汽車出口成去年出口最大品項,出口額高達709億美元,年增31%,創史新高。連電動汽車出口額也達242億美元年增50%,創史新高。 1/16.台電代理董座曾文生:台電2023年虧損1985億(獲稅收超徵500億元補助後),年減近300億,累計虧損約3820億。台電穩定物價扮演「消波塊」角色,今年續爭取政府補貼支持。外界後續關切電價調整議題?曾文生:自2022年、2023年調整2次電價後,已慢慢建立電力結構與邏輯,民生基礎用電採級距模式,工業用電則參考主要競爭國家,若特定產業遇突發狀況,會採緩漲、減漲等配套措施,台灣與國際各電力調幅相比較低,如鄰近國家韓國,工業電價每度4.35元,台電每度僅約3元,沒像其他國家一樣漲足;無論如何,核心目標都是控制國內物價。 1/8.因配合停灌休耕、電價調漲與水源調度三大因素,台水去年虧損四十二.七六億元,創史上最虧;台水憂心,極端氣候加劇下,水源調度更為謹慎,台水要付出更多成本配合,虧損恐難以避免。 1/8.為讓水庫延壽回春,清淤是必要工作。經濟部水利署指出,2023全年清淤量高達1567萬立方公尺,為歷年次高,僅次於2021年;其中,石門水庫清淤量達450萬立方公尺,創歷史新高。水利署表示,近3年以來兩度抗旱,面對極端氣候造成的大旱,要持續強化基礎設施韌性,除了建設水庫間的聯通調度管線,讓水源可以互相調度之外,目前也持續採取高水位方式操作,維持水庫蓄水。最重要的是,繼續加強水庫清淤,讓蓄水容量更大,維持供水穩定。 1/4.去年前11月出生數僅12萬3992人、折合年粗出生率剩下千分之5.81,雙續探底,將改寫2022年僅13萬8986人的新低紀錄。今年龍年,出生數有望反彈,但只寄望龍年拚一把,無助逆轉高齡、少子女化趨勢,光是4、5年級生將進入最大退休潮,領取勞保等年金越來越多、繳交越來越少,不論誰當總統,都得面對這個國安難題。粗出生率是指1年內平均每千人出生的活產數、簡稱出生率。以我國為例,民國4、50年時可達千分之40到50,但9年級生就開始跌破10,從2015年的千分之9.1起一路下探,2022年僅剩5.96,去年恐將持續創低;我國出生人數最多的一年是1976年的42.5萬人,就是龍年;隨後一路滑落到1986年的30.9萬人低點後,隔年1988年龍年又回升到34.2萬人,之後的2000年及2012年的龍年都會明顯反彈後再一路走跌 24-1/3.韓:以戶籍人口為準,南韓出生率大降,創歷年新低。韓聯社:行政安全部今公布統計數據顯示,南韓2023全年出生人口為23萬5039人,男性有12萬419人、女性有11萬462人,2023年出生人口相較2021年、2022年分別降11%和8%;此外,2023年12月出生人口下降至1萬6996人,創單月最低紀錄。 +++++++++++
23-1229.台經院發布11月製造業景氣燈號,亮出連續第5顆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看壞未來半年業者增加,因全球復甦動能不足,進口年減幅度擴大,廠商看壞未來半年景氣較上月調查增加,信號值月減0.69分至10.71分,亮出連續第5顆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台經院分析,美國、歐元區、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仍落在收縮區,顯示全球製造業復甦動能依然不足;國內製造業方面,受到基期偏低、年底節慶帶動資通視聽產品需求熱絡,外銷訂單及出口年增率由負轉正,然而進口方面,因半導體設備購置減少及國際農工原料價格走跌,進口年減幅度擴大。 12/28.南韓11月晶片產量、出貨皆創近年最大漲幅,顯示出產業復甦趨勢,將提振南韓經濟前景,對於全球半導體、科技產業來說是好消息(彭博:南韓統計廳28日公佈數據:11月晶片產量年增42%,創2017年初來最大漲幅,出貨量暴增80%,2002年底來最大漲幅;庫存量成長36%,為2月來最小漲幅;數據表明,南韓經濟來說最重要的產業,正在從1年多來低迷中復甦,並為南韓2大晶片廠三星、SK海力士增添樂觀訊號。同時也顯示出,全球科技業需求復甦,正強化產業趨勢。晶片製造商的強勁表現推動11月全國工業生產年稱5.3%,優於預期,帶動南韓出口在10月恢復成長後進一步走強) 12/27.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70.06點,較上月小幅上升0.66點,續創去年5月以來新高,其中上升最多的指標是投資股票時機。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示警,近期台股有點背離基本面,若台灣出口未改善,長期而言還是會反映在股價上。消費者信心指數(CCI)以100作為榮枯線,低於100表示偏向悲觀,高於100則偏向樂觀。本次調查中, 6項分項指標有3項指標上升(物價水準、投資股票時機、購買耐久性財貨);3項指標下降(就業機會、家庭經濟狀況、國內經濟景氣)。而從絕對水準來看,6項指標有5項偏向悲觀,僅有「購買耐久性財貨」呈現樂觀。 12/25.美國「全球金融Global Finance」雜誌公布2023年世界最富裕國家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2023排名:台灣名列14(以購買力平價PPP為基礎計算出各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為7萬3344美元),超越中國77名、日本38名和韓國30名。全球金融指出,今年許多名列前茅也屬於世界最小國家之一,COVID-19疫情和全球經濟放緩對它們巨額財富幾沒影響。排名前十國或地區:依序愛爾蘭、盧森堡、新加坡、卡達、澳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瑞士、挪威、美國、聖馬利諾San Marino ;11至13名:汶萊、香港和丹麥;台灣名列14;15至20名依序為荷蘭、冰島、奧地利、安道爾Andorra、德國和瑞典。 12/22.11月失業率3.34%,創2001年1月來新低,月降0.09百分點;季節調整後,11月失業率3.37%,同為近23年新低,月降0.04百分點。主計總:預料12月失業率可望續降,勞動市場情勢穩定;11月就業人數1157.7萬人月增1.9萬人,其中服務業增1.6萬人,工業部門增4千人;前11月就業人數平均1152.2萬人年增10.7萬人。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服務業及營建業就業人數增,製造業則月增1千人,但年減1.5萬人,後續仍待觀察。 12/20.11月外銷訂單金額506億美元,月減4.2%、年增1%,結束14黑,由負翻正;前11月訂單金額5172億美元,年減15.8%;11月外銷訂單結束連14個月負成長,主因去年同月受中國防疫封控影響,基期較低,加高效能運算及AI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所致,但終端需求仍未明顯回升,傳統貨品訂單續減,抵銷部分增幅 12/20.基本工資自2024年1月1日起調漲,月薪由2萬6400元調高至2萬7470元,但勞動部提醒,如果是「保全業」、「社福機構」等適用勞基法第84條之1的工作者,且約定、核備的每月正常工時達240小時,每月基本工資應達3萬5025元。 12/20.離岸風電推升外商投資 今年前11月僑外投資額創15年同期次高 (經濟部投審司統計,今年前11月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2102件,年減8.89%;核准金額部分,11月核准多件大型離岸風電案,投資金額計107.9億美元,創近15年來同期間次高,僅次於2022年同期。投審司指出,今年前11月投資金額年減13.04%,相對於今年前10月年減27.35%,已回升14.31個百分點,主因是受惠於今年11月核准多件大型離岸風電相關案件,大型離岸風電案包括,法商TOTALENERGIES RENEWABLES SAS、英商OSW INVESTMENTS TAIWAN JVCO 2 LIMITED以貸款投資方式,對海鼎二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各別增資新台幣50.3億元) 12/19.囤房稅2.0立院昨三讀通過! 最高稅率4.8%、採全國歸戶 12/19.美歐需求疲弱 浙江義烏商家提早放耶誕節 12/17.自2016年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截至上週五為止,台股上漲幅度已達118.3%、上漲點數達9577.89點。 12/14.總統大選前1個月布局台股 上漲率達71.4% 12/12.渣打符銘財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今年1.1%,明年可望攀至3.1%。下半年前景氣有望亮綠燈 現在南韓,明日台灣?多年前育嬰房門市就越收越多了,賺生育錢就轉型求生 12/17.南韓人口危機難逆轉 結婚意願低生育率再創低:現代經濟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結婚生小孩,其中南韓因為社會階級固化嚴重,再加高工時、高房價,被當地年輕人稱為「地獄朝鮮」,目前在全球生育率墊底也不足為奇,人口危機恐怕也難以逆轉。 韓聯社:韓統計:認為婚姻很重要:2022年: 20多歲:女性:27.5%,男性:41.9%;與2008年比,女性:52.9%(減25.4百分點),男性31.9%(減30百分點)。 30歲以上:對婚姻持樂觀:女性:31.8%,男性:48.7%,較20多歲男女雖微提升,但即使有意結婚也不一定想生小孩; 2015年:年齡介於20多至30多歲受訪者中,只有27.7%對婚後不生小孩,但2020年卻已飆升到44.1%人婚後不生小孩。 近年南韓生育率不斷下滑,2022年跌至0.78,創史新低,遠落後其他開發中國家,南韓國統局日前還預測:南韓總人口目前約5160萬人,到2072年,恐大滑至3620萬人。 12/15.COP28倡議「2030年達成再生能源增加2倍、能源效率年均改善從2%提升至4%」,經濟部能源署表示,我國若以2016年至今比較,能源轉型、節能推動、製程改善三大努力,已提前達標4%以上標準,符合COP兩大決議其中之一。 12/15.行政院會昨通過「推動社會住宅成果與提升社宅用地供給精進措施」。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政府自2017年推動社宅政策,將於明年底順利達成廿萬戶社宅目標;下階段將以2032年達到一百萬戶社宅為目標。 2032年100萬戶社宅:直接興建25萬戶+包租代管25萬戶+租金補貼50萬戶 12/15.專案讓售中央 市地重劃最高5% 蓋社宅(內政部昨公布2025~32年住宅政策:為擴大社宅興建用地,未來針對各縣市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土地開發案,需保留三%至五%用地,以專案讓售方式賣給中央興建社宅;另都更案、大眾運輸導向開發(TOD)申請「容積獎勵」及「增額容積」時,則需提供社宅計畫。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解釋,過去區段徵收、市地重劃後,地方政府大概可分回十五%抵費地,但社宅用地卻保留太少,以新北市塭仔圳市地重劃為例,開發案逾四百公頃,僅拿出二公頃多來蓋社宅,占比僅○.五%,若能提供到五%、約二十公頃,就可直接在重劃區實現社宅造鎮計畫;而提供的五%,可用市地重劃開發成本專案讓售、有償撥用給中央,再由中央出資興建,並搭配交通建設) 12/14.台灣公司治理躍亞洲第3 香港掉第6 亞洲公司治理協會評鑑結果,12個亞洲市場評比中,我國排名與新加坡並列第3,僅次於澳洲及日本,得分為62.8分,繼前次2020年最佳成績又進步1名。這項評比原則上是三年公布一次,上次為2020年,不過,再上一次為2018年;台灣從2018年的第5名,每次進步一名,今年(2023)為第3,這也是歷年來最好的成績。 12/14.超額儲蓄多 台綜院籲擴大公共、民間投資;12/14.經部明年砸20億 海外拓銷MIT產品 12/13.請領全額勞保老年年金 明年起須滿64歲 12/13.台股今年表現佳,前11月證交稅1776億元,年增10%,且超出全年預算數。 11月全國稅收2653億元年增4.6%;前11月稅收3.288兆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6.8%,提前達成全年預算目標,已超出預算數2175億元,預估今年全國稅收超出預算3600~3800億元,中央政府超出2700~2900億元。 12/13.中國一級行政區,最低工資以上海市的2690人民幣(下同;約一萬一八三六台幣)最高、其次是北京市2420元、深圳市2360元,最低是遼寧「四檔」的1420;相較我國今年基本工資二萬六四○○元,中國最高僅台灣一半不到、最低僅四分之一。 12/12.最低工資法》完成三讀 勞陣:持續推動工資透明法案 11/30.晶片生產疲軟,南韓10月工業生產 指數月減3.5%,降幅較9月1.7%擴大,創10個月來最大降幅,經濟學家估季增0.5%。 **11/29.少子化太缺工!南韓估明年引進16.5萬名移工 11/28.歷史一刻!台股今收漲至17341點,香港恆生指跌至17303點波段最低,台股正式超越港股,為30年來首見;受北京加緊控制香港,香港政治和經濟自由度一落千丈,尤其「 港區國安法」2020年6月底生效後,外資續出走,「東方之珠」光環不再,港股加速走跌. 11/28.行政院主計總處今 (28) 日公布台灣最新經濟成長預測,整體而言,今年實質 GDP 規模雖上調,但前兩年規模也上修而墊高基數,預估 2023 年經濟成長 1.42%,下修 0.19 個百分點,為金融海嘯後、2010 年以來最低水準,CPI 上漲 2.46%;2024 年經濟成長 3.35%,上修 0.03 個百分點,CPI 上漲 1.64%。主計總處說明,2023 年第 1、2 季經濟成長率修正為-3.49% (原統計為-3.31%) 及 1.41%(1.36%);2023 年第 3 季初步統計經濟成長率為 2.32%,與 10 月概估數持平。從內需方面來看,主計總處表示,第 3 季民間消費實質成長 9.23%,對經濟成長貢獻 4.15 個百分點,服務消費仍為帶動成長的關鍵動能 11/24.經濟部統計處昨公布我10月外銷訂單表現,年減4.6%。外銀對我科技訂單正向看待,估2024年第1季有望轉為正成長;但也提醒,因為歐洲和日本的訂單數據都相對疲乏,明年初我外銷訂單要出現正成長或強勁的反彈,並不抱太大希望 11/24.政府續調升基本工資,加廠商調薪情況不錯,有助於改善低薪情勢。據調查,今年五月全體受僱就業者928.6萬人、年增14萬人,每月主要工作經常性收入(不含獎金、紅利)平均4.16萬元、年增745元;其中,全時工作平均月入4.26萬元、年增1.98% ,部分工時1.75萬元、年減5.4%。官員說明,主因疫情期間部分低薪者退離,拉高平均薪資,目前部分工時收入回到疫情前水準。全體受僱者中,月薪不到三萬元降至184萬人、占19.85;月入3~5萬元增至524萬人、占56.4%;月薪五萬元以上220.7萬人、占23.8%,創歷年新高。若觀察全時受僱者,月薪未滿三萬元降至149.6萬人、占16.8%,年減28.7萬人;月入3~5萬元增至521.8萬人、占58.5%;月薪五萬元以上220萬人、占24.68%。月薪不到三萬元首度跌破二百萬人、占比也跌破兩成,且月薪未滿三萬元人數首度低於五萬元以上,呈現「黃金交叉」;另,今年五月非典型工作者(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共80.6萬人、占全體就業人數7%,較去年增八千人或1.08%。官員表示,主要是疫後內需服務業復甦,住宿、餐飲業等人力需求殷切所致。 從事非典型工作的主要原因,以「職類特性」占38.1%最高,「找不到全時、正式工作」占9.65%、首跌破一成;而非典型工作者中,「不想改做全時、正式工作」占85.2%,創統計來新高,顯示其中多數是基於自身意願選擇,而非被迫從事非典型工作。 11/24.10月工業生產減幅收斂 零售、餐飲雙創高 11/20.東協接單超越中國 10月東協外銷訂單創新高;10月外銷訂單金額528.7億美元,月增2.9%、年減4.6%,雖呈連14黑,減幅已收斂至個位數,預期11月有望轉正。 接單地區:美接單金額170億美元居冠,年減1.4%連12黑;東協出乎意料以108.2億美元創史新高,居次,年增94.9%也創自2010年來最大增幅。(主因是客戶原先由歐洲子公司下單,今年3月改由東協子公司下單,預期該決策會持續約一整年,而客戶下訂單的高峰期,剛好落在第四季月份,所以會呈現一個全年高峰,因此10月東協接單金額才出現暴增現象;也有受惠於供應鏈轉移效應,多多少少還是有挹注訂單表現) 第三大接單地區中港:10月接單金額106億美元,年增1.2%,中止連18黑。訂單表現主要貨品,包括資訊通信產品、光學器材,以電機產品,資訊通信產品中顯示卡、筆電,主要與電競、AI需求擴增有關,光學器材主要以面板為主,光學鏡頭部分挹注,面板受惠於電視需求穩定回溫與價格提升,光學鏡頭則是消費性電子產品備貨潮所帶動「中間財」的需求,而電機產品的連接線、連接器也是同樣狀況。第4大接單地區是歐洲,金額76.5億美元,年減45.8%,連續9個月負成長。 11/14.韓聯社:韩科技信息通信部:韩10月記憶體晶片出口额年增1%,时隔16个月由负转正(10月ICT韩信息通信技术出口额170.6亿美元,年减4.5%,已连16个月年減,但降幅为年内最低值;分類:显示器出口额增13%,但半导体-4.7%,手机-3.3%,电脑和周边产品-26.2%,通信设备-23.5%出口额均年减;半导体出口额89.7亿美元年减4.7%,但减幅今年来首降至一位数;記憶體晶片出口额45亿美元年增1%,时隔16个月由负转正;系統晶片出口额40.6亿美元年减7.4%) 11/12.「台版晶片法」:《產業創新條例》第 10 條之 2 及第 72 條條文修正案,提供的租稅優惠抵減幅度是產創條例立法以來最高,租稅優惠適用對象為研發費用需達新台幣60 億元、研發密度達6%、購置用於先進製程的設備支出達100億元為資格門檻,且2023 年有效稅率為 12%。獎勵項目有兩個,包含前瞻創新研發支出當年度抵減率25%,及購置先進製程設備支出當年度抵減率5% 且購買設備金額「無上限」,施行期間為 2023 年 1 月 1 日至 2029 年 12 月 31 日止,將於明年 2 月起受理申辦,今年度研發、設備等支出於申報 113 年報稅時認列,未來的申請若通過審核後續就會退稅給企業。據經濟部統計,台灣半導體產業在 2022 年佔總出口比例逾三分之一,所帶來的貿易順差將近700億美元。故台灣晶片法案的通過,將有助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鼓勵企業在台灣進行先進研發與採用先進設備,確保先進製程續留在國內,奠定台灣未來半導體競爭持續領先的基礎,並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11/9.台經院最新明年景氣展望,因外銷訂單及出口年增率已見谷底回溫,且投資需求在半導體投資回溫後帶動,考量內需消費穩健與投資的支撐,預期明年台灣GDP成長率為3.15%,較今年下修後預測值1.43%增1.72百分點。台經院估明年庫存去化、物價平穩(雖明年美、中經濟分別受高利率拖累消費及中國房地產下滑的影響,但台灣因內需穩定、外銷回溫,預期2024年GDP成長率為3.15%,較2023年更新後1.43%增加1.72個百分點;2024年CPI成長率1.8%,較今年緩降,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則是朝升值方向,估2024年平均31.20元) 11/8.柯文哲喊核電10% 經濟部:要新建1至3座核電廠 11/7.減稅利多!明年綜所稅免稅額調高5千、薪扣額調高1.1萬(根據「所得稅法」規定,綜所稅免稅額、標扣額、薪扣額、課稅級距等,每遇CPI較上次調整累漲3%以上,按上漲程度調整。而截至今年10月,累計CPI漲幅較上次調整已達5.5%,以此計算,明年綜所稅免稅額將調高5000元,由9.2萬調高至9.7萬元;標扣額調高7000元,由12.4萬調高至13.1萬元(有配偶者26.2萬);薪資及身障扣除額更調高1.1萬元,由20.7萬調高至21.8萬元) 11/7.10月出口381億美元,年減4.5%,為上個月轉正成長後再度翻黑,財政部:出口可望在第四季迎來翻轉契機,11月、12月將再翻紅,惟全年出口衰退1成、創8年最大幅度已成定局。10月進口323億美元,年減12.3%,是連12個月負成長,其中,資本設備年減32%,是過去12年來最深跌幅,未來2個月也仍然看跌;前10月出口年減12.9%,進口減19%。 出口貨類來看,10月僅資通訊產品受惠於新產品出貨效應維持一支獨秀,其他貨類均呈下跌。官員說,前10月資訊與視聽產品出口達639億元,年增18.1%%,是唯一正成長貨類,與去年全年647億美元高點相差一步之遙,11月就會提前刷新歷史紀錄。 從進口貨類來看,半導體景氣還在修正中,惟10月零組件進口來到88.5億美元,為歷史第三高水準,終止連續14個月下滑… 11/7.10月出口381億美元,年減4.5%,為上個月轉正成長後再度翻黑,財政部:出口可望在第四季迎來翻轉契機,11月、12月將再翻紅,惟全年出口衰退1成、創8年最大幅度已成定局。 11/7.10月進出口:對美出口71.9億美元,年增12%,創歷年單月新高紀錄 資通訊產品出貨攀新高,今年對美出超很有可能創史紀新高,上看300億美元水準,對日本、歐洲出口受去年高基期影響,減幅分別達22.7%,16.8%,對東協出口小增1.5%;對中香港出口 141.8億美元,年減幅也縮小至3.6%,雖是今年來最佳表現,但已是連續15個月衰退,連15月衰退,創史上次長週期。前10月:對中、港出口年減20%,佔總出口比重35.5%,為近20年同期最低,財政部預估今年對中、港出口可能會創14年來最大降幅;對歐出口正成長1.8%;對東協、日、美出口跌幅未及1成,分別為9.3%、7.4%與5.6%。 ****11/7.韓股從本月6日至明年6月底禁空,造成6日股票暴漲,KOSDAQ創業板指-科斯達克,一度啟動「sidecar」機制,暫停程序化買單交易5分鐘,今天7日大暴跌,觸發相同機制。 11/6.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去年稅前虧損2144億元,今年前10月虧損153億元,但「這幾個月有小賺」,估計今年約虧300億元,後續看天然氣價浮動程度。台電明年獲1000億元增資,中油最大股東是政府,中油天然氣是賣給台電,讓兩家公司能夠穩健經營最重要,目前明年並無編列中油增資預算,後續視情況考量。 中油:天然氣價波動,3月開始走跌,10月以巴衝突爆發後,價格小幅上升,入冬後為旺季,價格難下,至今年10月,中油在汽柴油已吸收127億元,天然氣則吸收200多億元,「售價動不了」。 11/4.台電:減碳朝野有共識 盼各界支持協和電廠油改氣 11/1.中華經濟研究院:10月台灣PMI緊縮速度加快,指數轉為回跌1.1 個百分點至47.1%,連第8個月緊縮,因外部政經情勢不確定性攀升,業者看產業氛圍保守,甚有業者反映:終端需求恐等到明年第二季才顯現 10/30.主計總處下修第3季GDP至2.32% 全年估1.55% 10/26.素有全球贸易“金丝雀”之称的韩国经济,在出口复苏的助力下,上季增长保持稳定。韩国央行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韩国GDP环比增长0.6%,较市场预期高出0.1%,与二季度增长持平。 10/25.南韓第三季GDP季成長0.6%,略高經濟學家預測0.5%,同二季數字,韓央行:以半導體、機械為主出口成長3.5%,第二季降0.9%,而民間消費反彈季增0.3%,上季萎縮0.1%,建築投資第二季萎縮0.8%後第三季轉正成長2.2%。央行預測,韓今年經濟成長1.4%,同8月預測,近幾月資科產品出貨量下降。9月半導體出口滑14.4%,晶片出口降7.7%。汽車為另一核心出口項目,前9月汽車出貨量成長9.5%,達到521億美元創史新高。9月CPI年升3.7%,創5個月來最高年度漲幅,增幅高於8月3.4% 10/23.失業率降至3.48% 續創23年同月新低 10/23.9月工業及製造業生產統計,9月製造業生產指數88.81,年減7.01%,兩指數雖連16個月負成長,減幅已逐步收斂 10/18.財長:今年稅收至少超徵1千億 10月提前達成預算數 10/17.9月外銷訂單連13黑 最快11月轉正 10/16.數位部研議推動公共程式 政府原始碼開放全民取用 10/15.誰當下任總統?科技大老紛紛表態,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出席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國政記者會後,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也直言:「賴清德懂科技,優勢很明顯」。黃崇仁電視專訪表示:賴清德優勢很明顯,歷練過立委、台南市長、行政院長、副總統,其他候選人都是「半吊子」,黃崇仁說,對台灣的科技產業跟半導體的實力搞不清楚的人,是不能做台灣領導人。而「賴清德比較懂科技」,有見識,有這麼多的歷練,對未來領導國家有幫助;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是優秀警察,但沒更高階層歷練。至於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搖來搖去」,人很聰明但不夠穩定,且對高科技產業不熟,而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是「一流生意人」,他認為一流生意人要成為政治家,必須從頭開始學習才行。 10/15.勞動部:至2023年8月底止,在台產業及社福移工人數74.6萬人,史新高,移工已佔台灣人口3.2%;移工來源國:印尼26.4萬人最多,佔35.5%,其次越南26.1萬人,佔35%,第三菲15.2萬人,比重20.4%,最早來台當移工泰國人,現僅剩6.8萬人9.2%。至八月底,失聯移工人數8.43萬人,失聯比11.3%;失聯移工以越南人最多,達5.3萬人,越南移工失聯比20.4%,其中,男性失聯製造業者最多,有3.55萬人,越南女性移工失聯者,以家庭看護工7679人最多;失聯移工人數居次是印尼,失聯人數2.67萬人,10.1%失聯,失聯印尼移工,以女性家庭看護者最多,有約2萬人,男性以製造業的3667人最多。 10/13.財政部:9月全國稅收3324億元,年減9%;前9月稅收2兆7905億元,年增6.3%創歷年同期新高,預算達成率90.9%,預估全年稅收應可超徵1000億元以上。其中,9月證交稅年增24.5%,已連5紅,證交稅可望提前於10月達標;9月土增稅也年增2%,但前9月土增稅年減23.4%,為22年最大減幅,今年土增稅恐難達標。 10/12.舉債8032億!政院通過紓困振興特別決算報告 10/11.出口終止連12黑!9月出口388億美元,創11個月新高,月增3.9%年增3.4%,主因資通訊產品出口大增近6成;第3季出口1149億美元,年減5.1%;前9月出口3169.8億美元,年減13.8%。財政部統計處:第4季起出口可望撥雲見日、重回成長軌道,但10月出口可能有所擺盪,預估10月出口387億至399億美元、年減3%到持平。9月進口則是284.9億美元,月減1%、年減12.2%;第3季進口874.9億美元,年減19%;累計1至9月進口2631億美元,年減19.7%。出、進口相抵,9月出超103億美元,為單月首度突破百億美元,年增52.5億美元;前9月出超538.6 億美元,年增140.6億美元。 南韓前9月出口年減11.5%、香港前8月減11.3%、新加坡減10.9%、日本減6.3%、中國減5.6%、美國減2.5%,台灣前9月年減13.8%跌幅較重,主因有2,一是過去3年(2019到2022年),台灣出口累積增幅高達46%,遠高於日本的6.5%、香港的14%、韓國及美國的26%、新加坡的32%,也比中國的43%高,基數墊高許多;另一原因是,我國外銷市場高度集中於中港,所以中國經濟走軟的衝擊比較大一些 10/10.IMF將美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比7月預測上調0.3個百分點至2.1%,明年預測上調0.5個百分點至1.5%。同時,將歐元區2023年經濟成長預期下修0.2個百分點至0.7%,2024年經濟成長預期下修0.3個百分點至1.2%。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從4月預估2.1%大幅下調1.3百分點至0.8% ,明年經濟成長則預估為3.0%。今年通貨膨脹預估為2.1%,低於國際平均。將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為5.0%,較7月更新報告下修0.2個百分點,明年為4.2%下修0.3個百分點。日本今、明2年經濟成長分別上調至2.0%與1.0% 10/9.主計總處書面報告指出,政府編列特別預算均符合「預算法」規定,且審慎評估對財政紀律的影響,為強化債務管控,並限制「中央政府總預算及特別預算舉債合計數,不得超過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15%」,為歷來首見更嚴謹規範。 目前尚在辦理中的特別預算,包括: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執行期程2017年9月至2025年8月,經費上限8400億元,已編列4期共7697億元;新式戰機採購及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2項特別預算,期程分別為2020年至2026年、2022年至2026年,經費上限2500億及2400億,經立院審議各編列2472億及2370億元;疫後特別預算,期程2023至2025年,經費上限3800億元,經立院審議後編列3799億元,但實際執行無需舉債;但行政院提出前瞻建設特別條例時,規定「中央政府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於本條例施行期間之舉債合計數,不得超過該期間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15%」,限制特別條例施行期間的舉債總量,為歷來特別預算首見更為嚴謹規範,後來並納入「財政紀律法」規範。近年政府債務餘額雖有增加,但占前3年GDP平均數比率逐步下降,由2012年的36.3%高峰,降至2024年的30.2%,距「公債法」上限40.6%,尚有舉債空間約2.3兆元,足以支應未來重大政事需求 10/5.證交所拚生技產業 3年內市值佔比倍增至2% 10/5.中國對台操作貿易壁壘 王美花︰WTO機制下磋商 10/2.半導體需求復甦!《韓聯社》報導,自8月份出口降16.2%後,南韓9月出口額再降4.4%至546.6億美元,但9月出口的降幅已是今年以來最小,此外,由於進口降幅擴大至16.5%,該國9月仍實現了37億美元貿易順差,創2年來最大順差,也是連續第4次實現成長。 10/2.8月景氣燈號亮出連續第10顆代表低迷的「藍燈」,創下史上第2長的紀錄,超過金融海嘯期間的連9藍。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表示,9月或許有機會脫離藍燈 10/2.中華經濟研究院今發布製造業PMI,9月經季節調整PMI已連7個月緊縮,但緊縮速度趨緩,指數回升2.7個百分點至48.2%。「部分產業冒出復甦火花,期盼復甦星火可以燎原」,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部分電子暨光學產業出現短急單,使得新增訂單和生產指數緊縮的趨勢轉為擴張,但廠商依舊保守看待景氣,終端需求目前還沒有看到,採購未出現明顯擴張 ***9/28.Global Index針對各國需花1年薪水多少百分比才買得起iPhone 15 128GB調查:前3名分別為盧森堡1.55%、瑞士1.58%、美國1.69%皆僅需花1年不到2%薪水;台灣排名第6名,2.70%,日2.81%排名第9、南韓3.95%排名第14、中國11%排名第18。處於末段班的5個國家分別為緬甸89%、巴基斯坦66%、奈及利亞65%、肯亞61%、孟加拉55%。 9/26安聯集團Allianz 26日發佈「2023年全球財富報告」,台排名世界第5,前4名依序美國、瑞士、丹麥及新加坡。台灣每戶家庭金融資產總額2022年增3.6%,低於2021年12.7%增幅,其主要原因是資產類別下證券價值跌5.5%,保險/退休金、銀行存款則續成長,台灣的負債成長從2021年的7.9%放緩到6.3%。債務與GDP的比率依舊不斷上升達92%,創下歷史新高。但因為台灣家庭擁有的金融資產相比負債多出6倍,因此情況還算樂觀。其他亞洲國家排名:日本第11名、韓國第22名、中國第34名、馬來西亞第39名、泰國第45名 及印度第48名。 9/26.節能家電汰舊換新 今年額度剩42.5萬台 9/16.陳建仁:明年再調高托育補助 公托增至7000元、準公托增至1.3萬 9/25.政府每百元支出 馬11元舉債 蔡僅2.5元 9/25.台中市預備發行公債 議員:是否因應重大建設必需? 9/27.凱投宏觀在「AI 經濟影響指數」報告中,評估 33 個經濟體受益於 AI 技術的程度,前五名依序為美國、新加坡、英國、瑞士和瑞典,第六到第十名分別為南韓、以色列、芬蘭、加拿大、香港、荷蘭。台灣排第 14 名,日本第 16,中國第 18。 9/24.八月工業生產指數91.3、年減10.5%,製造業生產指數90.7、年減10.7%,均是連十五黑,並續寫最長衰退紀錄;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八月工業生產指數優於預期,但全球通膨、升息等因素未消除,全年負成長機率高。因終端需求疲弱、半導體供應鏈調整庫存等,電子零組件業指數僅88.5、年減16.8%;黃偉傑分析,積體電路需求尚未明顯復甦,而大尺寸面板因年底旺季提前備貨,但小尺寸面板多用於手機,雖近期美系最新手機銷售,但目前全球手機銷量下修,對於電子零組件的帶動力道不強,積體電路全年預計將是負成長。AI力道延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生產指數122.99,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8%,寫下連二紅;黃偉傑指出,由於AI應用擴展,帶動伺服器、網通需求,但也有「部分雜音」,因伺服器並非消費品而是資本財,企業投資有其產業趨勢、成本考量,也可能會減緩投資。另部分傳產好轉,包括基本金屬終止20黑、轉為正成長;化學材料及肥料業雖連21個負成長,但年減幅收斂;汽車及其零件也因買氣熱絡、終止連二黑;不過,機械設備連寫16黑,且年減幅度仍達16.7%。黃偉傑說,傳產表現有好有壞,目前通膨、升息等雜音未消除,「反轉訊號沒很明顯」. 9/24.景氣外冷內續熱》8月餐飲連16紅 零售連24紅 9/24.暑假旺季加持 8月餐飲、零售營業額續創高 9/24.央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46%,預測明年經濟成長3.08%,明年優於今年,因全球終端需求可望回升,帶動輸出與投資成長,加上民間消費成長穩定,預測明年經濟成長優於今年;台灣經濟面臨4大不確定性 (1、美、歐央行大幅升息累積效應續發酵,恐使信用條件趨緊,並抑制終端需求,可能擴大全球經濟減緩幅度; 2、中國經濟復甦未如預期,尚有通縮疑慮,若干地產開發商與資產管理公司爆發流動性危機使其金融體系風險升高;若房地產景氣持續低迷、民間投資與消費力道疲弱,加以實施大規模財政政策的可能性降低,經濟成長缺乏動能,不僅將衝擊台灣出口,更可能透過供應鏈等對東協、日本、南韓等亞洲及其他經濟體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對台灣出口帶來間接衝擊; 中國自今年4月起對台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恐影響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能否持續;若協議終止,將衝擊台灣石化、機械、汽車零組件等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影響台灣未來經濟成長動能;3、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全球經濟零碎化,美中科技對抗持續,除影響供應鏈生產效率,造成企業成本上升外,企業也面臨各國愈來愈多管制措施的不確定性,與經營競爭環境改變。為減緩地緣政治風險衝擊,我國企業可能透過分散投資與貿易地區等多元布局方式,減在台投資與生產活動,恐影響未來台灣出口與民間投資動能;4、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風險,全球聖嬰現象恐使氣溫持續創高,加以俄烏戰爭持續,影響糧食、能源、礦物等大宗商品供應,進而增加通膨壓力) 9/24.台灣人愛吃雞蛋 每人每年吃355顆 9/23.數位部推「數據公益」指引 專家2大肯定、3大疑慮 9/23.8月失業率3.56% 23年同月新低 9/22.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人才排名台灣第20名。亞洲僅次星港居第3,「2023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3)」,64個受評比經濟體中,我國排名第20名較去年下降1名,我國在亞洲地區位居第3名,僅次於第8名新、第16名香港;優於第33名的馬來西亞、第34名的韓國、第41名的中國及第43名的日本。評比的三大類指標分別為「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及「人才準備度」。 9/21.竹科裁員潮來到?9月已有40多家公司裁員 9/21.南韓大法院等機構21日提交給國會政務委員會資料:2023年1月至8月,南韓全國各地法院受理企業破產申請案件達到1034起,年增54%,已超越2022年全年申請數量1004起。 9/20.8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60億美元,月減3.5%,年減15.7%,連12黑,全年翻正無望 9/20.10月電價凍漲 三三會林伯豐:要逐步、面對事實來漲 9/19.中國自台灣進口年減24.3% 陸委會:兩岸貿易活動持續降溫中 9/19.最大海歸派現蹤,疫後高達36.3萬人從國外移入台灣。根據內政部統計,疫情爆發期間的2021、2022年合計41萬人因除籍被歸類遷往國外,但解封後,便出現大量海歸派返台設籍,尤其是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的1年8個月,累積達36.3萬人遷回台灣。 房地產業者指出,這波海歸潮並非是大舉搬遷回台生活,而是回台後辦理戶籍遷入,對於房市供需並未帶來太多變化。 9/17.明年統籌款及補助款出爐 六都分走逾5成、北市729億居冠 9/15.我國在半導體相關產業鏈研發力道推升下, 2021年研發金額來到8206億元,首破8千億元大關,年增幅度更達14.2%,近10年平均每年成長7.0% 9/14.我前7月出口衰退 實質總薪資年減0.67%;一至七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381萬元年增2.47%,總薪資平均6.16萬元、年增1.57%;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0.21%,連三個月轉正,因內需服務業薪資成長;但實質總薪資年減0.67%,為近七年同期首見負成長,主因出口衰退抑制獎金成長。 9/12.財政部今公布8月全國稅收1703億元年增3%;前8月實徵淨額2兆4581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8.7%;其中,受惠AI熱潮持續,8月證交稅221億元、年增56.1%,連續4個月正成長;前8月證交稅1289億元、創歷年次高,年增4.3%,今年證交稅可望達成預算目標。以綜所稅增加930億元、營所稅增加719億元較多,但土增稅減少172億元。財政部統計處專門委員梁冠璇指出,包括關稅、營所稅、綜所稅、遺產稅、營業稅、房屋稅及牌照稅,前8月稅收均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9/11.終端需求疲軟 Q2製造業投資年減16.1% 9/8.盧志遠:台灣教授太低薪 每年應加薪15% 9/8.近10月最小減幅!8月出口373.6億美元、年減7.3% 9/8.明年1月1日起,基本工資月薪由目前2萬6400元調高至2萬7470元,增加1070元、調幅4.05%;時薪則由現行176元調高至183元,增加7元;根據試算,勞工每月勞保保費,將因此多繳25元,預計全體雇主未來1年保費負擔會增216.9億元。 9/7.國發會:台灣將於2025年進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二成),且明年起,75歲以上高齡者每年將新增超過十萬人。房產業者指出,這除了將帶動長照、銀髮養生村商機外,也將出現老人獨居、老人住老宅等老人化社會相關議題。最直接影響是近幾年房地產繼承棟數連年創新高;內政部最新統計,今年前七月建物繼承移轉棟數增約18%,且續創同期最高,反映世代間財富移轉越來越普遍。房產業者整理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2013~19年75歲以上高齡者,每年增加人數頂多四萬人,但2023年大增加八萬人,2024~34年11年度,預估一年增加十萬人起跳,11個年度共將增136萬人,凸顯台灣人口老化正加速。 9/8.中華經濟研究院昨發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八月經季節調整之PMI已連續六個月緊縮,且緊縮速度加快,指數續跌○.六個百分點至四十五.五%。中經院院長葉俊顯形容,「黎明前的夜晚總是比較長,靜待需求復甦的曙光。」 9/5.南韓少子化問題難解,今年Q2出生總人口數為5.6萬人年減6.8%,南韓政府為提振國內生育率,宣布明年將增育兒津貼,每名初生嬰兒家庭每月可獲發100萬韓元(約台幣2.4萬),較原先金額多30萬韓元(約台幣7200元),1歲以上未滿2歲嬰兒家庭則獲發50萬韓元(約台幣1.2萬)。 9/4.日經.日本私立大學首次過半招不滿學生 9/4.金管會拚「大股東干政」修法 立委:須11月中旬前送立院 9/1.生成式AI 公部門機密文書禁用 ***9/1.三星智能手機出貨下滑 傳越南政府要求三星建半導體廠 8/31.少子化告急!韩国2022年出生人口数年减1.1万至24.9万人,系自开始相关统计1970年来首跌破25万,总和生育率0.78,同创史新低。 韩国出生人口1970年超过100万,2002年跌破50万,2020年跌破30万。单看今年第二季度,出生人口年减6.8%至56087人,创史新低。总和生育率为0.7,年减0.05,创单季最低纪录;韩国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4.53降至1984年的1.74,再降至2018年0.98,首跌破1;韓國去年新生儿父亲平均年龄36岁,创2010年开始相关统计来最高水平,新生儿母亲平均年龄33.5岁,同样创史新高。 (台灣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僅6.6萬人、年減1.67%,粗出生率(平均每千人出生數)僅剩千分之5.71,較去年全年千分之5.96再度破底;台灣粗出生率自2015年千分之9.1後開始崩跌,今年將連第九年下滑、全年出生數恐十三萬不保。台灣出生人口自2015年的21.3萬人後,幾乎一年就少掉上萬新生兒,到去年僅剩13.8萬,今年很可能跌破13萬大關;且自2020年開始陷入出生人口少於死亡人口的「生不如死」惡性循環後,自然增加從2020年負七九○七人,到去年已數倍增至負六萬八二四四人,今年上半年已達負四萬一三三七人,全年「生不如死」估將破八萬、再創新高 8/31.親中苦果?南韓經濟大倒退 8/31.因應全球稅改 財部擬調高企業最低稅負、採差別稅率;全球最低稅負制(GMT)將於2024年起開始在各國實施,要求全年營收超過7.5億歐元的跨國企業集團實質稅率達15%。由於我國企業最低稅負稅率為12%,為避免將跨國企業課稅權拱手讓人,財政部擬將企業最低稅負稅率調高至15%,並考慮採取差別稅率,即全年營收達7.5億歐元適用稅率15%,未達7.5億歐元可望維持12%。 8/31.新光、三商及宏泰3壽險「資本適足」未達標 金管會限期改善 8/29.台灣與中國貿易 (陸委會最新一季「大陸情勢季報」兩岸經貿統計數字顯示,2023年上半年,台灣與中國(含港)貿易總額1051億美元,年減26%,占台灣對外貿易27.8%。其中,台灣出口中國718億美元年減26%,占台灣出口35.5%。台灣自中國進口333億美元,年減26.5%,占台灣進口18.9%。台灣對中國順差385億美元,年減25.6%。另外,前5月國人赴中旅行,計42.47萬人次,年增557.9%,占國人出國人次11.2%;中國籍人士來台計5.83萬人次,年增1041%,占各國來台人數2.7%;至5月底,在台的中國籍民眾持有效居留證人數計3.77萬人年減3.7%,占外來人口居留人數4.3%。 至6月30日,「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累計吸引292家台商鮭魚返鄉,投資金額達1兆1819億新台幣,年增12.4% 8/29.7月景氣燈號連9藍 落底跡象浮現 8/29.史上次高 去年平均每戶儲蓄27.4萬,竹縣家庭儲蓄40.7萬最多 北市退第3(主計總處調查,去年全國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110.86萬元,各縣市中,以台北市平均144.4萬、新竹縣138萬、新竹市137萬元分居前三;家庭儲蓄方面,新竹縣平均每戶儲蓄40.7萬元躍居冠軍,苗栗縣38.2萬元第二,台北市則以34.7萬元退居第三名。 8/27.南韓陷景氣寒冬 Q2實質薪資大減3.9% 8/27.基本工資可望連8漲 調幅拚3% 8/24.「Wiqtcom」芬蘭智力測試機構,公布2023最新全球智商排名,在109國家排行榜中,日本再度蟬聯第1,匈牙利以第2名緊追在後。曾獲排行第1名的台灣,今年則位居第3名。今年奪冠日本平均智商112.33,其次為匈牙利111.12,台灣則是平均智商111.09,緊接韓國110.84、義大利110.67、塞爾維亞110.28、伊朗110.15、香港110.14、芬蘭109.28及越南108.44。 8/24.台電預估到今年底累計虧損逾4000億元,行政院24日拍板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經濟部將在公務預算編列1000億元增資台電,台電資本額將擴大至5800億元。而總預算中「經濟發展支出」的4342億元,就有近4分之1拿來挹注台電;台電去年大虧2675億元,經濟部今年已增資1500億元,疫後特別預算也補貼電價500億元。不過,台電上半年仍出現1230億元虧損,預估至今年底,台電累積虧損將逾4000億元,接近目前4800億元的資本額。為持續爭取增資,台電去年底股東臨時會已將額定資本額增加至6000億元.. 8/24.公教退撫撥補入法首年就跳票 全教總:不排除發起抗議 8/20.中國經濟惡化升級 南韓成立監控特別小組 8/19.保2落空!主計總處下修今年GDP至1.61% 明年估3.32% ***8/19.瑞信研究所近公布《2023年全球財富年度報告》,至2022年年底,台灣的成年人人均財富淨值為27萬3790美元,全球排名第15,勝過排名 16德國25.6萬美元與排名第20南韓23萬760美元;德國之聲報導,這份報告涵蓋全球五十四億成年人財富的估算。全球私人財富淨值總額年減二.四%,成人人均財富為八.四七萬美元,年減三.六%,主因在於許多貨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報告指出,去年財富損失最多國家是美國,其次是日本、中國、加拿大與澳洲;財富增加最多的國家是墨西哥、印度與巴西。 瑞士以68.5萬美元蟬聯人均財富最高國家,其次為美國55.135萬美元;亞洲四小龍全擠進前二十大排行榜,香港以55.12萬美元排名全球第三,新加坡以38.3萬美元排名第八,台灣在亞洲國家中表現第三亮眼,緊接在後是韓國。若從財富中位數指標來看,台灣10.825)萬美元排名第十二,高於美國的10.774萬美元(排名第十三)、日本的10.368萬美元(排名第十六)、新加坡的9.94萬美元(排名第十七)與韓國的9.27萬美元(排名第十八)。 大選到,習土皇土匪政權,搞小動作為侯柯助選,也拿他沒輒,反正中國關連度高的股票少碰 8/18.施壓?中國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增至2509項 8/18.保2落空!主計總處下修今年GDP至1.61% 明年估3.32% ***8/16.學台灣?布局歐洲新引擎 韓企揮軍波蘭搶商機(今年4月,韓華航空航天在波蘭首都華沙成立其歐洲實體「韓華航空航天歐洲」。浦項鋼鐵(POSCO Holdings)去年8月則在波蘭下布熱格(Brzeg Dolny)開設二次電池回收設施「波蘭萊格尼察採購中心」PLSC)。 8/15.中國失業率屢創新高,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公司為削減成本大舉裁員,以致中國青年求職不易,因此放棄找尋工作,投向門檻更低的直播行業。據統計,2020年起,中國直播業至少增加123萬名直播主,在去年更為中國創造48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3兆元)收益。 8/15.整體上櫃公司上半年營收年減9.8%,稅前淨利也年減少23%,顯示上櫃公司與去年相較,基本面較為衰退。而上半年獲利較去年同期成長的公司佔整體上櫃公司的39%,獲利金額成長前3名的產業為建材營造、觀光餐旅與塑膠工業。 8/14.因物價漲幅達調整門檻,因物價漲幅達調整門檻,明年綜所稅免稅額可望調高5000元,由9.2萬調高至9.7萬元,標準扣除額調高6000元,由12.4萬調高至13萬元;薪資所得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則可調高1萬元以上,由20.7萬調高至21.7萬元以上,綜所稅課稅級距及退職所得免稅額也將調高;薪資所得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則可調高1萬元以上,由20.7萬調高至21.7萬元以上,綜所稅課稅級距及退職所得免稅額也將調高。財政部表示,實際調整情況將於年底公告,後年申報明年綜所稅可適用。 8/14.「遺贈稅法」規定,遺贈稅免稅額、扣除額及課稅級距等,每遇CPI較上次調整指數累漲10%以上時,按上漲程度調整。其中,遺產稅不列入遺產總額之金額及6大扣除額,上次調整是2014年(適用2013年CPI),截至今年7月,累計CPI漲幅已達11.673%,因此明年遺產稅不列入遺產總額之金額及各項扣除額調高。若以11.673%計算,明年不計入遺產總額之金額中,被繼承人日常生活必需之器具及用具將調高10萬元,由89萬元調高至99萬元;被繼承人職業上之工具則調高6萬元,由50萬調高至56萬元。另,遺產稅配偶扣除額可望由493萬元調高至551萬元,直系血親卑親屬、受被繼承人扶養之兄弟姊妹及祖父母扣除額,均由50萬調高至56萬元,父母扣除額、喪葬費扣除額由123萬調高至137萬元,重度以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可望由618萬調高至690萬元。舉例而言,若被繼承人遺有配偶、子女2人、父母及受扶養弟弟1人,繼承人申報遺產時可扣除1285萬元,加上遺產稅免稅額1333萬元,若被繼承人遺產總額在2618萬元以下,將不會被課到遺產稅。 8/10.7月證交稅223億元、年增57.1%,稅收及增幅均創20個月新高。前7月稅收2.288兆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9.2%;其中,AI概念股熱絡帶動證交稅連3紅;前7月全國稅收年增1923億元,以綜所稅增1026億元、營所稅增加722億元較多,土增稅則減170億元。包括關稅、綜所稅、營所稅、營業稅、房屋稅、牌照稅及印花稅,前7月稅收均創歷年同期新高;今年綜所稅、營所稅、營業稅及證交稅等,可望達成預算目標, 8/9.出口優於預期!七月出口387億美元創九個月新高,月增19.8%年減10.4%,連11個月負成長,九個月來最小減幅,主因AI熱潮帶動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大增54%;前七月出口2408億美元,年減16.9%。財政部:預料八月出口年減5~10%,最快9月、最慢11月可望恢復正成長。七月進口302.5億美元,月增14.7%,年減20.9%;前七月進口2058.9億美元,年減20.2%。出、進口相抵,七月出超84.8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34.8億美元;前七月出超349.2億美元,年增29.8億美元。 7月出口主要貨品普遍月回升,但年比多減,電子零組件因半導體復甦緩、供應鏈續調庫存年減7.9%,礦產品、運輸工具高基期各減57.3%、34.1%,石油煉製品自行車零件出口值均折半,塑化基本金屬製品也減約3成;資通與視聽品受惠於顯示卡、伺服器等出貨大增54%。前7月僅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年增5.1%,餘均兩位數衰退。 5大市場:7月對歐出口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成4,主因銷荷蘭資通產品遽增;對中港出口減幅收斂為16.3%;對東協、日本、美國出口跌幅更明顯縮小至個位數,分別年減 8.4%、6.1%、3.3%。前7月:對歐出口規模為歷年同期最高年增2.3%,其餘市場續呈減勢,對中港出口降24.6%較多,對東協美國各減15.7%、13.%,對日減3% 8/10.審計部:今年總預算加特別預算預計短絀 6190 億元,多仰賴舉借債務支應,而主計總處去年底也揭露,總預算與特別預算歲入歲出併計後,2023至 2029年度均為差短。財政部次長阮清華表示,屆時是否會真正舉債,要看財政狀況,若歲入良好,就不用舉債,發債金額就會往下降。阮清華:今年總預算預算編列歲入歲出差短1095億元,若加特別預算歲預計短絀6千多億元。從2018到2022年的經驗,歲入不斷成長,且財政狀況很好,政府不僅減舉債且增還債,所以雖然編列6千多億元短差,有很大一部份,會用歲計剩餘,預估只有3千多億元要舉債。中央政府債務比由2016年底33.0%,降至2019年底29.6%,新冠疫情時因編列特別預算協助防疫、紓困及振興經濟發展稍有上升,但今年7月止債務比率實際數降為27.2%,顯示中央積極管控債務成長。 8/8.財政部次長阮清華:不管總預算或特別預算,都要列入債限管控,過去五年政府總預算減少舉債4825億元,近五年半債務還本6337億元,蔡政府七年多債務淨增4350億元,遠低於馬政府八年淨增1.734兆億元,即使加計前瞻與戰機特別預算尚未執行部分,蔡政府債務淨增數還是低,這些數據均經立法院及審計部驗證,「絕不可能做假帳」。 8/2.倡議數位信任治理 資策會發布企業生成式AI指引 ***8/2.AI泡沫化隱憂浮現? 林百里︰看好長期應用發展 ***8/2.全民瘋AI!研華董座:研華不是AI概念股 8/1.芯片拖累 韩国出口连跌十个月 7月跌幅创三年最大(韩国7月出口年降16.5%,进口年跌25.4%,芯片出口年跌34%,其中出口不及预期表明全球需求和贸易复苏缓慢) 8/1.逾20年新低!中央債務比率降至27.2% 舉債空間還有2.87兆 8/1.全球经济“金丝雀”再拉响“警报”,韩国出口连跌十个月,芯片需求进一步恶化。(芯片拖累 韩国7月出口503.3亿美元,年減16.5%,跌幅创三年最大,远超上月6%的降幅,也超出市场预期的14.5%; 进口年跌25.4%,芯片出口年暴跌34%,其中出口不及预期表明全球需求和贸易复苏缓慢。不过,韩国仍连续第二个月实现贸易顺差16.3 亿美元,该国在6月份结束了连续15个月的贸易逆差。原因是进口大幅下降,7月份进口同比下降25.4%至487.1 亿美元。其中,芯片需求进一步恶化,韩国半导体出口同比下滑了34%,比上月28%的降幅更为严重。此外。石油产品出口下降了42%,石化和钢铁产品出口分别下滑25%、10%。 7/31.陳建仁:青安貸款精進方案 8/1上路 7/30.舉債比一比!蔡政府債務僅增4350億 馬政府增1兆7344億 7/28.杜蘇芮颱風補水 北中南3水庫進帳破1500萬噸 7/28.台灣經濟研究院今發布6月製造業景氣燈號,信號值為10.17分,較上月增加0.36分,燈號續為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台經院表示,AI浪潮雖然帶動部分需求回溫,但不足以抵銷全球不景氣帶來的需求疲軟,拉貨仍維持保守。 7/26.台經院昨最新經濟預測:預估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66%,較上次預測下修0.65百分點,主因前兩季外銷出口不理想、投資也偏弱,但景氣逐季成長。 7/26.經濟部昨:六月工業及製造業生產統計,六月工業生產指數83.9、年減16.6%,製造業生產指數83、年減17.2,兩指數皆是連十三黑;累計上半年工業及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17.6%、18.3%,均為十三年來最深跌幅。 7/24.6月零售22紅、餐飲14紅 批發連8黑 7/20.供應鏈移轉挹注 上半年對泰國、印度出口創新高 7/20.今年前6個月,南韓汽車出口總額達到357億美元,年增46.6%, 飆升近50%,創史同期新高紀錄,打破2014年同期252億美元紀錄。 現代汽車為全球銷量第3大汽車製造商,去年共售出685萬輛,僅次於豐田的1050萬輛、大眾826萬輛。 7/20.6月外銷訂單:金額441.8億美元,月減3.3%,年減24.9%,陷連10黑;前6月訂單金額2685.7億美元,年衰退20.8%。 7/20.健鼎:產品出貨放量 下半年業績回溫 7/20.保2落空!中經院估今年經濟成長1.6%、CPI2.1% 7/18.星展下修台灣今年GDP為0.5% 2024年上調至3.5% 7/18.南韓2024年最低時資上調2.5%至9860韓圜(約新台幣224元) 7/20.供應鏈移轉挹注 上半年對泰國、印度出口創新高 7/18.南韓經濟疲軟,家庭債務負擔正在加重。南韓媒體報導,南韓今年出現的1個新問題,是隨著南韓央行今年連續第4次凍結政策利率,越來越多的家庭急於貸款。截至6月,家庭貸款餘額達到1062兆韓元(約新台幣26.1兆元),創史新高。就7次上調政策利率,將利率從1.25%提高至3.25%,其緊縮貨幣政策,加劇南韓家庭利息負擔。南韓家庭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位居世界第3。BOK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家庭債務與GDP之比為105%,在43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3,僅次於瑞士的128.3%和澳洲的111.8%。 7/7.6月出口323億美元,月減10.6%,年減23.4%,連10個月減,並創近14年最大減幅;Q2出口1043.9億美元,年減16.9%;上半年出口2021億美元年減18%。6月出口遠低於預期,預估7月出口348億至363億美元,年減16%至19.5%,9月出口轉正機率降,可能11月才會轉正,但還要再觀察幾個月。上半年出口年減18%,在亞鄰國家中偏弱,主要有3大原因,一是近幾年我國出口快速成長,拉高基數;二是我國出口貨品結構相對集中於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三是我國出口地區也較集中,對中港比重達35%較高,而今年來中國需求較弱,我國出口受到衝擊較重。6月出口5大市場全面挫落,除歐年減3.6%外,其餘降幅均逾2成,對東協出口年減27.6%最弱,對美、日各年減25.2%、24.7%,對中港出口年減22.2%。前6月,5大市場出口皆滑,對中港年減26%最多,占總出口比重35.5%,為20年來同期新低,對美日分別年減 15%、2.5%,占比升至16.1%、8%,為近20年同期高點。 6月進口則是263.6億美元,為近28個月低點月減15.6%、年減29.9%;第2季進口868.3億美元年減24%;上半年進口1756.5億美元,年減20%。出、進口相抵,上半年出超264.6億美元,年減4.8億美元。 7/4.加強國際攬才 蔡總統:4年提供1萬個獎學金名額給來台留學願意留下留學生;6間半導體學院由北至南依序為台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台北科技大學創新前瞻科技研究學院、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陽明交通大學產學創新研究學院、成功大學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造學院,以及中山大學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 7/4.2021年度綜所稅申報戶共644.2萬戶,其中約305萬戶所得淨額為零、占47.35%,扣除1413戶股利所得分開計稅(應納稅額138.7億元),有304.9萬戶完全不用繳稅、占47.33%。0.13%金字塔頂端 包辦2成稅額 2021年度綜所稅申報戶中,所得淨額一千萬元以上有8643戶、占0.13%,應納稅額726.98億元、占總應納稅額3531.8億元20.58%,等於0.13%富人繳了逾兩成綜所稅;若加計所得淨額五百萬至一千萬元約3.56萬戶、占0.55%,應納稅額617元、占17.47%,合計所得淨額五百萬元以上申報戶僅占0.68%,卻繳38.05%綜所稅。 7/4.南韓國防部6/21日通過「THAAD,薩德終端高空防衛系統」環評,預期2024年將全面部署,引發中國不滿。南韓近幾個月轉向美日,與中關係惡化,首爾準備全面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中韓關係更複雜。南韓2017年5月通過,於南部慶尚北道星州郡部署薩德系統,前總統文在寅上任後啟動環評。此舉當時激怒中國,北京隨後發起針對首爾經濟報復行動, 影響從南韓零售商、汽車製造商到流行音樂等各產業,中赴韓旅遊也大降。2021年,中佔南韓貿易總額24%,是南韓最大貿易夥伴,那一年約6成晶片出口流向中國,總額達768億美元;南韓2大記憶體商皆在中國設廠,三星電約20%記憶體晶片在中國西安生產;SK海力士在無錫設工廠,並在2021年收購英特爾大連廠,目前約40%晶片在中生產,2021年至2022年間南韓對中國降近10%至1220億美元,同期對美國的商品出口成長22%以上達1390億美元。2004年來,南韓對美出口商品首超過對中出口。數據也反映出美國對韓系汽車的需求激增,2023年前3個月,南韓對中出口佔比降至20%以下,這是自2005年以來首次。 7/2.南韓6月出口額年減6%至542億美元,雖高於分析師預期3%,但與上月15.2%降幅相比,明顯放緩,進口降11.7%至531億美元同樣較上月14%放緩。南韓做為全球主要出口經濟體,連15個月遭貿易逆差後,如分析師預期,6月實現11.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7/2.行政院院會六月廿九日通過「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配套措施方案」,除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私立大專學雜費減免加碼至三.五萬元,預計明年二月實施。汽車行近行人穿越道不暫停禮讓行人先通過,六月卅日起加重處罰規定,提高罰鍰至六千元,並違規記點三點,以及應受道安講習三小時。 6/30.BusinessKorea:5月對中國出口:與中國貿易大國皆大滑,台韓年暴跌23%,,其日本年減14%、美10%。 台股表達不同訊號 6/30.國發會昨發布五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十二分,燈號亮出第七個代表「低迷」的藍燈;景氣領先指標轉為下滑,同時指標下跌、但跌幅縮小,顯示國內景氣持續盤整,成長動能偏低。 6/29.經濟部統計處:「近年東協外人直接投資FDI分析」,受美中貿易戰影響,全球供應鏈大洗牌,我國也提高對東協地區投資,近兩年投資金額分別為56.4億美元、47.32億美元,合計103.72億美元;主要以新加坡、越南居前2名 6/29.財政部表示,使用牌照稅呈穩定上升,2022年680億元為史新高年增1.54%;以燃油車900萬輛最多、較2017底增加10.3%,其中自用小客車688萬輛、占燃油車總數7成6;而電動車受惠於電池、馬達等車輛零組件的關鍵技術有所突破、淨零碳排政策等因素,2022年底為3.6萬輛,較2017年底增21倍,其中自用小客車2.8萬輛,5年增加35倍。 6/28.半導體晶片主要出口國南韓,因全球半導體需求降低壓低價格,使該國5月出口價格大減14.4%,已連8個月下滑,進口價格則年減11.9%,從而得知,出口價格下跌速度大過進口價格下跌速度,貿易條件仍持續惡化。 6/28.韩国4月新生儿数量创42年来新低!60岁以上“打工人”成就业主力 (今年招生人数仅为91人,首尔一所百年私立女子高中传出即将于2027年关闭消息,另一所位于首尔男子高中为解决生源问题,今年开始接收女生) 韩国《2023年4月人口动向》报告显示,今年4月,韩国新生儿数量为18484人,年减12.7%,这也是自1981年韩国有相关记录以来,4月的新生儿数量首次低于2万人)。 6/27.Google未來佈局聚焦AI,看好台灣具有3大優勢條件,從雲端、資料中心到通訊裝置,Google在台灣建立起AI服務生態鏈,並宣布將大舉徵才。 6/27.6月消費者信心顯著上升 學者:還沒回到正常水準;5月失業率續降至3.46% 逾22年最低 6/27.經濟部:五月零售業營業額37763億元,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6.6%、連續21個月正成長;五月餐飲業營業額達829億元,也創下歷年同月新高,年增44%、連續13個月正成長,累計前五月零售及餐飲業營收均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另五月工業生產指數為85,年減15.7%,製造業生產指數84.2,年減16.4%,都是連十二個月負成長。 6/26.經濟氣候「陰轉晴」 國泰金估下半年GDP成長4.5% 6/26.台經院:外銷數據低谷已過 廠商對下半年展望樂觀 6/26.教育部推動疫後就學貸款補助,協助符合資格的貸款人償還1年本息或扣抵1學期本金,預估約54.6萬人可受惠,貸款人可自7月10日起查詢補助資格。 6/21.南韓電力公司近年赤字嚴重(因俄烏戰國際燃料成本飆升),2021年虧5.9兆韓元(約台幣1416億),去年累虧32.6兆韓元(約台幣7824億),而今年第1季虧損6.2兆韓元(約台幣1488億),因此不得不向要求政府漲電價,去年民生用電價分5次上調,共漲40.4韓元(約台幣0.96元),漲幅達39.6%,今年民生用電已2度漲,上月調漲8韓元(約台幣0.19元),即將進入夏季用電高峰,恐加重國民負擔,21日宣布,今年第3季度(7至9月)民生用電價格凍漲--維目前水準;南韓電力累虧超過45兆韓元(約台幣1.08兆),後續仍需上漲電價,政府原預計今年全年電價將漲51.6韓元(約台幣1.23元),但今年前兩季累漲僅21.1韓元. 6/20.5月外銷訂單金額456.8億美元,月增7.5%,年減17.6%,連9個月負成長,但比上月預估減幅更收斂,受惠於高效能運算需求加持。統計處預估,下半年按往例是步入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銷售旺季,加上熱門的AI商機湧現,第3季、第4季都會有逐季增溫的情況 6/20.2023年IMD世界競爭力我排第6 連續5年進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今日公布「2023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台灣在64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6名,整體排名連續第5年進步,且為2012年以來最佳表現。在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經濟體中,連續3年排名蟬聯世界第1。 6/16.漲電價挹注600億 台電今年虧損仍破千億(夏季尖峰負載下修至4075萬瓩,且今年再生能源併網量高,備轉容量率白天達10%、夜間8%「沒有問題」;去年燃料飆漲,台電獲經濟部增資1500億元,及挹注特別預算500億元等綜合性方式降低虧損,但統計至今年前4個月,台電累虧仍高達3058億元;電價審議會今年同意台電4月起電價平均漲11%,預估挹注台電600億元) 6/16.2022年度營所稅申報件數105.9萬件年增3.2%,自繳稅額7260億元年增7.8%;含竹科北區營所稅結算申報36.3萬件自繳稅額3263億元最多,北區國稅局轄區內繳稅排行:推估台積電蟬聯「繳稅王」由去年約550億元大增至1000億元以上;陽明海連2年繳稅約270億元居亞軍;聯電繳稅破100億元居第3;鴻海約80億排名第4。台北國稅局申報件數19.75萬件自繳稅額約2234.57億元居次,但自繳稅額年減2.46%,應與金控獲利大減有關。 6/12.去年對中出口依存度降至38.8%,是20年來新低,「出口多元化」是重要經貿方向,盼未來能開拓更多市場、全球布局更穩健,提高台灣經濟韌性,朝貿易總額一兆美元目標邁進。對美出口比10.5增至15.7%.. 6/11.碳盤查元年起跑 軟體廠搶4大商機(碳權交易所預計七月八月成立,上市櫃公司「碳盤查元年」需求推升軟體廠新商機,精誠、東捷、倍力等都推碳盤查軟體系統。ESG帶動包括能源管理、碳足跡、碳報告、碳交易四大系統需求;精誠自開發SaaS(軟體即服務)雲端碳管理系統,推永續顧問服務,ESG產品與服務已有半導體檢測廠、醫材廠等客戶;東捷資訊自研「碳捷流」:從前端製造執行、ERP等四系統蒐集碳足跡,再整合碳捷流平台,顧問協助取得查證證書,再連接全球雲端報告大廠Workiva出永續報告書;倍力推碳管理平台「碳管家」:E環境保護S社會責任、G公司治理領域產品) 6/3.中油至4月稅前虧損318億元,預告全年虧損約可收斂在200多億元,因受惠油、氣價格走跌,雖下半年仍天然氣、油價仍可能反彈,但「今年會比去年好」;而中油淨值雖透過國際會計準則IFRS調整、資產重估緩解淨值數字,但負債比高達90%,財務仍相當困難。(李順欽強調,去年因為配合政策,導致中油虧損2123億元,他說,政策吸收有2997億元,光是天然氣吸收2400多億元,他強調,中油不是因為經營困難,若還原吸收,中油其實還有8百多億元的盈餘) 6/2.需求疲軟 中經院︰五月經季節調整之PMI已連三個月緊縮,指數續跌1.5百分點至41.3%中經院院長葉俊顯直言,調查呈現「庫存去化已非問題、需求疲軟才是關鍵」。 6/1.,南韓5月出口連8跌,年減15.2%至522.4億美元,需求降溫和晶片價跌,半導體出口達73.7億美元降36.2%。 5月進口額年減543.4億美元,其中能源進口降20.6%。貿易逆差21億美元,去年4月以來,由於能源價格高漲,南韓進口額超過出口額,這也是南韓自1997年以來,再出現連續15個月的貿易逆差。對第1大貿易夥伴中國的出口年減20.8%,連續12個月下滑, 6/1.至5月31日,綜所稅與營所稅申報件數及稅收淨額均增。綜所稅:申報655.9萬件年增1.74%,稅收淨額年增39.5%至2440億元(總自繳稅額3026.6億元,含最低稅負申報稅額48.6億元,年增740億元,減退稅金額586億元),主因薪資所得及股利所得增;營所稅申報105.8萬件年增3.1%,總自繳稅額7855億元年增11.1%。合計綜所稅及營所稅稅額破兆元約達1.3兆元,創歷年新高;另,境外電商申報營所稅件數117件,申報應納稅額16.92億元。財政部說明,營所稅申報件數增幅與去年約略相當,申報自繳稅額增加主因部分公司2022年獲利成長。 5/31.節能家電減徵貨物稅優惠自2019年6/15日上路,民眾購置能源效率第一、二級的新電冰箱、冷暖氣機及除濕機,每台可退稅五百元至二千元,期限將於今年6/14日到期,財政部提出貨物稅條例修正草案,讓節能家電退稅再延長兩年至2025年6/14日止。 ***5/31.擺脫20年來對中依賴 韓媒:南韓經濟正在歷經成長之痛 5/31.韩股也进牛市:继欧日,韩综指自去年9来涨幅已超20%。主受益于海外资金看好芯片制造商和电动汽车供应链。其中重量级三星电同期涨近40%,指数涨最大贡献者。电池制造商LG ES为第二大推动因素。 5/31.為因應OECD先前推動2023年上路15%全球最低企業稅,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三星電子、英特爾等在越南設廠的跨國公司正積極與當局協調盼獲得補助,據悉,越南政府正在研擬提供企業補貼的草案,且很可能在今年10月通過。 5/30.2021年NVIDIA與經濟部合作計畫-大A+計畫: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總投資經費約新台幣243.37億元,經濟部補助67億元,在台灣投入相關技術研發,Omniverse平台是其中之一;也會和台廠共同進行AI應用開發,提供各項產業解決方案,也幫助台灣廠商打入國際市場。他續指,該計畫也將打造一部「台灣最大的AI運算平台」,提供學研機構、合作夥伴研發所用,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另外也會針對台灣所需要的AI人才,與台灣的頂尖大學合作設立虛擬的「人工智慧大學」。 5/29.5月消費者信心止跌回升 耐久性財貨指標偏樂觀 5/29.黃仁勳發表AI新品 經部補助Nvidia「大A+計畫」2022年3月到2027年2月,為期5年(1、在台灣成立「AI研發中心」發展Omniverse平台技術;2.運用先進GPU技術,與台灣廠商共同進行AI應用的開發,提供各個產業解決方案;3、建置運算平台,以提供給台灣AI研發中心使用,並開放部分算力給予國內的學研機構、合作夥伴,或新創業者等用於研發;4、Nvidia的台灣AI研發中心會與國內頂尖大學合作,加速台灣的研究能量以培育在地的AI人才,目前正在與頂尖大學洽談AI University合作) 5/29.台電前四月稅前虧損高達1210億元,電價在四月雖有調整,仍無法完全反映燃料成本,台電預期下半年氣價有降價空間,全年虧損可控制在二千億元以內。 5/29.台大和輝達攜手合作 將成立AI大學中心(將推動3件合作案:教學面有AI,教師將AI融入教學,各學院課程都融入AI,其次是NVIDIA與台大進行AI相關合作研究,NVIDIA也允諾協助台大的AI創業;陳文章校長認為:黃仁勳在9歲時和10歲哥哥到美念書,住在一間來自生活較為艱難家庭寄宿學校,除了要跟各種不同背景人交流外,學校也強迫學生要義務勞動服務,這特別生活經驗及其勇於挑戰創新的精神.讓黃仁勳懂得尊重不同族群,及擅長與不同背景的人士進行溝通協調,相信這也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台大培育的學生須要有與時俱進新面貌.除要具備系所專業、數位素養及跨域知識硬實力外,也要有著不畏挫折、正直誠信、團隊合作、和利他感恩的心,黃仁勳所展現的人生態度與故事,可以給台大學生很多的啟發. 5/29.正國會民調: 賴清德以34%支持度領先侯友宜的23%和柯文哲的23%(六都選民中,賴清德在台北市以26.7%落後侯友宜的35.1%、柯文哲的31.2%,但在其他五都都由賴領先2人。30歲以下年輕選民:柯文哲45%支持度最高,其次是賴清德23%、侯友宜18%;40歲以下支持度,柯文哲38%,賴清德27%、侯友宜22%;教育程度:也呈現大學及研究所以上學歷者支持柯文哲比例較高)。 5/29.行政院打詐辦公室31日揭牌 李憲明任辦公室主任 5/29.立院三讀》核研所改制行政法人 定名「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 5/26.出口衰退、投資不如預期,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公布第1季經濟成長率-2.87%、較4月概估數-3.02%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則由2.12%下修至2.04%、下修0.08個百分點,暫時「保2」成功 ,但為近8年來新低。 5/26.行政院週四通令,「大陸地區人民亦為中華民國人民」的函釋已過時,應即日起停用。台灣行政院長陳建仁稱,這是為了避免國際誤解。這意味著,台灣官方認定:中國大陸人民不具中華民國國籍、並非國民,也因此不享有或負擔中華民國國民的權利義務。 5/26.私校退場改做「社宅基地」?潘文忠首曝多元規劃方向 5/24.立委提財劃法修法8版本 財部估中央財源最多減3900億 5/24.台綜院:四月整體產業電力景氣燈號連七個月呈現代表衰退藍燈;由於全球終端需求未見起色,半導體業四月用電成長不到四%,創下近三年半新低,產業景氣持續偏弱。四月全國產業高壓以上用電量年減5.85%,國內產業生產用電跌幅擴大,經濟仍陷景氣循環谷底;預測四月經濟成長率負2.2%,並下修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3%。 5/24.全球終端需求持續萎靡,經濟部昨公布四月工業生產統計,由於基期改編並重新追溯計算,四月工業生產指數76.4年減22.86%%連十一黑;四月製造業生產指數75.85,年減23.5%%,同樣連十一黑。 5/24.陳歐珀涉im.B案無償使用房屋、車輛 民進黨廉政會祭警告處分 5/23南韓:3月新生兒人口只有2.11萬人年減8.1%,連88個月降,創1981年開始統計來最低;低生育率是南韓主要危機之一,因高房價和經濟不確定,許多年輕人推遲或放棄生育,(疫情結束,新人結婚數增,3月年增18.8%至約1.82萬對,離婚數也年增4.7%至8255件); 3月死亡數年減35%至2.89萬人,自然減7784人.. 5/23.「4月批發、零售、餐飲業營業額統計」,批發業因全球經貿動能減緩,連6黑;零售與餐飲則持續暢旺,分別是連20紅與連12紅。展望5月,受惠於母親節及謝師宴檔期,餐飲業5月營業額年增率可望48.7%至51.7%,零售業5月營業額年增率預估也有雙位數。 5/23.四月失業率3.5%,為二十三年同月最低,月降0.06百分點;經調整季節因素後,四月失業率3.56%,23年多來最低,月降0.03百分點:四月外銷訂單424.9億美元,月減8.8%、年減18.1%,連續八個月負成長;累計一至四月外銷訂單1787億美元,年減20.6%,為2010年同期以來最大減幅,而五月接單仍不樂觀,恐連九黑。 5/22.台大經濟系近系學會會長選舉,選舉公報上驚見有候選人政見涉及對特定性傾向、性徵、性經驗等對象充滿惡意歧視,引發軒然大波(最重將可勒令退學);對此,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忍不住感嘆「台灣教育似乎過於重視考試成績、忽視了人文關懷」; 5/19.戴琪: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完成 數週內簽首批協定 5/19.內政部:近11年博士畢業人數從約6.2萬人成長到去年底10.2萬人,成長率64.5%;碩士畢業人數從69萬餘人增至121萬餘人,成長率逾75%,幅度居高等教育人口之首;大學畢業人數從304萬餘人成長到475萬餘人,成長率56%。二、三年制與五年制後二年的專科畢業人數卻從205萬餘人跌到199萬餘人,少5.8萬餘人;改制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有關外、大學入學門檻降,也是原因。(全年新生兒人數:2000年30.7萬人高峰後,一路滑到2010年農曆虎年16.65萬人,2015年雖然回升到21.3萬人,但後逐年降,2022年農曆虎年僅13.9萬人,創史新低) 5/17.華碩施崇棠:台智雲開發出台灣第1個與OPEN AI同級的福爾摩沙大模型,並提供讓大企業彈性、安心與便捷的生成式AI解決方案,加速企業進入AI 2.0時代(華碩旗下台智雲年度科技盛會「2023 AIHPCcon 台灣 AI 超算年會」今日在華碩AI雲創園區盛大展開,以「AI 2.0 · 超算 · 新生態」為主軸) 5/17.朱立倫徵召侯友宜參選2024 5/16.南韓更新全球經濟成長預期 上調0.2個百分點至2.6% 5/16.南韓汽車4月出口額61.56億美元年增40%,創歷年同月新高,前4月總出口額232億美元也創歷年新高。主受惠南韓電動車受海外市場歡迎,4月電動車出口額狂增55.8%達20.5億美元,創史次高,已連3個月出口額超20億美元,帶動整體出口增長,銷量也年增33.7%至6.38萬輛。以出口國分,最大出口市場北美29.88億美元,排名第2歐盟10.07億美元,再來亞洲5.2億美元、歐洲4.8億美元,其他地區及中東4.76億美元 5/15.日韓貿易回溫!南韓4月日酒進口量年增9倍 5/15.為應對國有電力公司入不敷出的情況,南韓政府15日宣布,5/16日起上調居民用電價格和城市燃氣價格。數據顯示,南韓電力公司去年已累積虧損超過30兆韓圜約台幣6900億,因此要求政府上調電價。16日起居民用電價格每度(kWh)上調8韓圜(約新台幣0.184元)、城市燃氣價格每兆焦耳(MJ)上調1.04韓圜(約新台幣0.024元),以1家4口月均用電332度、用氣3861兆焦耳來計算,預計每月4口之家的電費和燃氣費負擔將分別增加3000韓圜和4400韓圜(約新台幣69元和101元)。 5/12.JL鬼扯:白痴中國官媒與決策者,去ECFA就是加大逼更多台商供應鏈轉出中國往越泰印度等,擴大中國失業潮!豐泰寶成可成緯創和碩廣達仁寶等等,都已帶供應鏈大撤很大部份,造成失業大潮,中國白痴決策者群,要逼剩下的再撤更多,更多失業大潮? 5/12.兩岸貿易大減,4月中自台進口驟降26% 北京對台啟動貿易壁壘調查之際,官媒人民政協報,中評社等:兩岸已沒ECFA合作基礎:4月:中對台出口59億美元年降14.4% ,中自台進口153億美元年減26.7%;前4月:中台進出口總額815億美元,年降25.7%,中對台出口:218億美元年降20%,中自台進口597億美元,驟降 27.5%;(中國商務部4月宣布:即日起對台啟動貿易壁壘調查,主涵蓋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產品,預10/12日前結束調查) 5/5.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瑞北,過去針對郭台銘的永齡基金會捐贈200餘億元和醫療儀器讓台大興建癌醫中心,要求學校公開捐贈合細節,並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告校方。4日判決結果出爐,台大需公開捐贈合約相關資訊。對此吳瑞北表示,這項法院判決「為大學爭取回獨立自主」。吳瑞北指出,雖然前台大校長管中閔輕易棄守了大學脊梁,但至少法院判決為大學爭取回獨立自主 5/3.台灣經濟研究院3日發布3月製造業景氣燈號,信號值10.41分,月減0.56分,燈號由代表景氣低迷黃藍燈轉為代表景氣衰退藍燈。台經院分析,歐美日製造業表現欠佳、中國復甦力道不確定、廠商持續去庫存等情況下,國內製造業景氣仍處低迷 5/2.中華經濟研究院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4月經季節調整PMI已連2個月緊縮,續跌4.5百分點至42.8%,主因全球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需求和去庫存不如預期,廠商心態轉趨保守。 5/2.主計總處4月底下修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預估為負3.02% ,甚比2月預估「負1.2%」還低,經濟成長率大幅下修的主因是出口表現不如預期。 5/1.韩国4月出口连七月录得下跌,创下三年来最长连跌纪录:韩国4月份出口同比-14.2%,预估为-12.2%,前值-13.6%。韩国4月份进口同比-13.3%,预估为-12.0%,前值 -6.4%。 5/1.南韓4月出口年減14.2%至496億美元,其中主出口品半導體出口降41%,表明全球需求疲軟導致半導體需求降續給南韓經濟帶來壓力;南韓自去年10月來出口續滑,2020年來再現出口連跌7個月跌,也因工作日減和高基期,南韓2022年4月出口達同期史上最高578億美元;4月進口年減13.3% 到522億美元,貿易逆差26億美元,出現1997年來,首連14個月現貿易逆差;貿易逆差已從1月125億、2月53億,3月46億美元逐步收窄;細項:需求降和晶片價跌,晶片出口大減41%;油價跌,石油產品和石化產品出口也分別降27.3%和23.8%;全球鋼鐵產品價滑,南韓4月鋼鐵出口降10.7%; 出口地:對南韓對第1大貿易夥伴中國出口降26.5%%,連第11個月跌,主要是因中國對晶片產品需求降;4月對東南亞國協出口降26.3%;由於高基期效應,韓對美出口降4.4% 4/29.受全球原物料價格影響,韓國公共機構2022年負債總額高達670兆韓元(約台幣15兆),年增15%,創史新高,其中南韓電力公司和南韓天然氣公司佔比較大 4/21.3月外銷訂單連7黑 全球終端需求仍疲弱,庫存去化持續,三月外銷訂單金額465.8億美元,月增10.6%年減25.7%,連第七個月衰退,也是2009年二月來最大減幅;Q1外銷訂單金額1362億美元,年減21.3%,是2009年Q2來最大減幅。 尤其南韓出口主力產品半導體已進入緊急狀態,2018年南韓半導體出口占全球半導體出口比重達20.9%,但自2019年起連續四年跌破20%大關,去年為18.9%,今年前三個月更急降至13.6%,面臨10%保衛戰。 ChatGPT掀機密外洩風險 台灣公部門2原因暫不禁用 4/20.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3日公布世界軍費支出年度報告:2022年歐軍費開支出現至少卅年來最大成長,全球軍事支出連續八年創新高達2.24兆美元,占世界國內生產毛額GDP2.2%;歐軍費整體成長13%增至4800億美元;軍費前五名是美、中、俄、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合計占全球63%,中國軍費連28年成長達2920億美元;台軍費支出為125億美元全球位居第21名,年降一名,但金額增0.4%;烏克蘭軍費激增七倍達440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毛額三分之一,其中還不包括接受外國價值數十億美元軍援,全球排名從前年的36名躍升為第11名;俄羅斯軍費在2021年排第五位,22年上升為第三位達864億美元年增9.2%。 4/20.中華經濟研究院預測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2.01%,較上次預測值大幅下修0.71個百分點。 4/18.去年全球出口總額約24.9兆美元,南韓總額為6835.9億美元,占2.74%,創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低,當年為2.61%;南韓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於2014年首度突破3%,到2018年連五年保持在3%以上,並2017年達到最高峰的3.23%,但2019年起連續四年低於3%。 尤其南韓出口主力產品半導體已進入緊急狀態,2018年南韓半導體出口占全球半導體出口比重達20.9%,但自2019年起連四年跌破20%大關,去年為18.9%,今年前三個月更急降至13.6%,面臨10%保衛戰;至今年三月,南韓出口已連六個月負成長,更連13個月出現貿易逆差。去年南韓貿易赤字達創紀錄477.8四億美元,今年前三個月已達224億美元,已達去年47%。南韓不穩定的出口結構是貿易失衡原因。南韓的中間產品出口比重達74%,過去中國和越南經常從南韓進口中間產品,再做成成品後出口,全球不景氣已減這種需求,中國也在推動擴大國內中間產品生產。 4/13.韓資通訊ICT產品3月:出口暴跌至158億美元年32%,創14年來最大降幅,從去年7月至今已連第9個月降;進口年降7.9%至119億美元;仍有40億美元順差;因全球經濟放緩,ITC幾所有類別上月出口都下滑,其中佔約5成的半導體出口年減33.9%至87億美元,手機出口額降49%至8.3億美元,顯示器出口減41%至14億美元,電腦出口減52.5%至8.5億美元;按地區總出口額:韓最大貿易國中港,年降40%至63億美元,對越南降20%,對美及歐盟分別減33.3%及30.2%;此前報導,韓2月ICT出口額128億美元,年降32%,如今3月出口額再減32.2%,創14年來最大降幅 4/12.三月出口352億美元月增13.4 %年減19.1%;Q1出口977.5億美元 ,近八季首跌破千億美元,年減19.2% 、為近14年同期最大減幅;預估4月出口年減18~20%,第二季出口減約15%,「整體外貿情勢還是走在隧道裡,第四季才會看到光」;三月進口309.8億美元,月增7.9%、年減20.1%;第一季進口888.4億美元,年減15.8%。出、進口相抵,第一季出超89億美元,年減65億美元;五大市場三月出口同步下挫,對中國與香港年減28.5%,連八個月負成長;對美、日分別年減20.5%及16.9%,均創十三年半最深跌幅,對東協、歐洲各減11.6%及3.1%。第一季對五大市場出口皆呈跌勢,為七年來首見;對中港出口年減三成一最慘,出口占比降至35%、為二十年同期最低.. 4/11.CRIF指出,2022年Q4存貨比2021年Q4增加8239.46億元,增幅高達12.61%,顯示上市櫃公司去庫存速度緩慢。 4/11.IMF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達2.1%,較去年10月預估2.8%下調0.7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率則預估為1.9%,遠低於全球7.0% 4/11.CRIF指出,2022年Q4存貨年增8239億元,增12.6%,顯示上市櫃公司去庫存速度緩慢。(2022年台灣全體上市櫃公司Q1至Q4的存貨總金額分別為7.21兆元、7.52兆元、7.67兆元及7.36兆元。可看出2022年存貨高峰落在Q3,Q4存貨雖較Q3減0.312兆元減4.1%,但仍較Q1增1446億元,增幅2%) 4/9.南韓與美推動全球供應鏈多元化,遠離中國影響,正計畫加強韓印關係。南韓外交部長朴振7日起在印度2天訪問時表示:「在經濟安全時代,加強與印度的供應鏈和科技合作至關重要。」 4/7.中華經濟研究院三月經季調後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3%,月跌4.1個百分點,中斷短暫一個月擴張,轉為緊縮。 4/6.台灣去年貿易總值9074.5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8跌2名(WTO:2022年全球出口總值24.9兆美元年增11.5% ,我國出口4794億美元占1.9%,世界排名第17滑落1名,但出口占比較10年前提高0.3百分點;進口4280億美元、占比1.7%維第17名,合計貿易總值9074.5億美元,排名第18名退2名。去年中國出口3.6兆元續居第1占比14.4%,後依序美占8.3%,德6.6% ,荷3.9%,日3%;而南韓出口6836億美元,占比2.7%,排名前進1位至第6;香港占2.4 %排名第10,滑落4名;新加坡居第16、滑落1名) 4/6.去年我國出口至日本前3大貨品積體電路、儲存媒體、聚縮醛,在日本進口市場市占率均居各國之冠,其中積體電路市占58%,大幅領先他國;綜觀我國與日本貿易概況,統計處指出,日本是我國第5大出口市場,亦為第2大進口市場,台日兩國各擁市場競爭優勢,彼此也具高度互補 4/1.全球經濟「金絲雀」 韓國3月出口連6降,因經濟放緩導致全球半導體需求疲弱,韓國3月出口年減13.6%至551.2億美元,不只連6個月出口出現年減,更是連13個月貿易逆差。韓國主要出口項目半導體,在3月出口年減34%,除需求降和晶片價跌,高基期。韓國2022年3月出口達638億美元,創史上新高. ***3/29.RankingRoyals今公布「2023世界最幸福國家」排名,台灣第27名,在亞洲排名第4。前3名都是北歐國家,分別為芬蘭、丹麥和冰島,其中芬蘭已是連續6年榮登最幸福國家榜首。亞洲:僅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新加坡、台灣和沙烏地阿拉伯成功擠進前40名,以色列以第4名成為亞洲最幸福國家;新加坡25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6名;台灣位居27名,排名亞洲第4;沙烏地阿拉伯則是30名。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排名47,南韓57名,泰國60名,中國64名;10個最不幸福國家依序為阿富汗(137名)、黎巴嫩、獅子山共和國、辛巴威、剛果、波札那、馬拉威、葛摩、坦尚尼亞和尚比亞,以上除阿富汗外,餘9國均為非洲國;(以6層面對全球137個國家進行評:「預期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人均GDP」GDP per capita、「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個人決策自由度」Freedom to make your own decisions in life、「商業和政府腐敗程度」Absence of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corruption及「慈善機構捐獻」Giving to charity); 3/25.台經院景氣動向調查:第2季是景氣谷底,在各國供應鏈「去中化」情況下,台灣有望受惠於轉單(二月製造業、服務業與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齊揚,其中製造業測驗點更連續四個月上升,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目前看來第二季是谷底,與國發會評估一致;(劉佩真指出,半導體業去年表現優異,今年則面臨國內外經濟成長趨緩、庫存去化、供需調整,Q2國內半導體產值確定將呈現個位數跌幅;而細看各季表現,第1季業績呈現谷底態勢,第2季預期晶圓代工、IC設計、封測等跌幅會相對減緩;第3季和第4季則有望轉正,但下半年復甦態勢,還無法確定會是溫和或熱絡,端看全球主要經濟體復甦力道;下半年當下游需求復甦、庫存去化告一段落時,轉單效應可望慢慢浮現,使得台灣領先其他國家一步)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573951 3/24.6000元來了!疫後特別預算案三讀 最快4/6入帳 3/24.二月失業率3.53%,為近23年同月最低,但較一月上升0.03百分點,主因年後轉職潮及臨時性工作結束;經調整季節因素後,二月失業率3.58%、下降0.02個百分點,為二十三年最低。 3/21.經濟部昨公布二月外銷訂單金額421.2億美元、年減18.3%,連續第六個月衰退。 3/19.年金改革5年檢討 公教退撫基金明年擬撥補各約百億元 3/24.中廣「2024年總統選舉候選人民調」:賴清德32.25%支持度續領先,第二名柯文哲20.88%支持度超車侯友宜20.7%;假定郭台銘代表國民黨、柯文哲、賴清德參選:賴清德以34.2%支持度領先郭台銘18.9%與柯文哲20.2%支持度… 3/19.2024總統大選,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賴清德獲41.4%、侯友宜29%、柯文哲17.6%;若賴侯對決,賴48.1%,侯38.3%, 3/17.一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萬元、年增2.3%;不過,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72%、為近六年最大減幅,實質總薪資更年減1.49。另,一月製造業受僱人數月減一.四萬人,加班工時年減一.九小時,已連七個月減少 3/15.韓聯社報導,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MTIE今宣布,南韓將在首爾大都會區龍仁(Yongin)打造全球最大半導體聚落、以確保產業競爭優勢。報導指出,這是南韓政府推動六大重點產業(晶片、顯示器、二次電池、生技、未來車、機器人)全方位計畫的一部分。 3/10.中廣蓋洛普民調:最新「2024年總統選舉及相關民調」:「賴鄭配」獲支持度最高36.5%,次高「郭柯配」支持度23.6%,「侯朱配」第3位,支持度只有18.23%. 3/9.全國稅收:2月956億元年增24.6%;前2月2724億元年減2.7%年減76億元,證交稅減94億元、土增稅減72億元較多,不過,2月證交稅年增11%,結束連13黑,2月日均成交值增至2807億元,3月來日均成交值更增至3175億元,為證交稅迎曙光 3/8.針對勞保財務困境,行政院長陳建仁昨表示,明年會努力編列一千億元撥補預算,盡可能彌補勞保的財務缺口,一定會讓勞工安心工作。 3/8.台灣人均GDP,GNI正式超車南韓,為廿年來首見!南韓央行:2022年人均GDP3.2237萬美元、人均GNI3.2661萬美元,低於台灣3.2811萬美元及3.3565萬美, 3/7.連6黑!2月出口310.5億美元、年減17.1% 3/7.這次疫後特別預算中,健保補助兩百億元,勞保補助三百億元,勞保從2020年至今雖已撥補1470億元, 行政院長陳建仁昨表示,明年會努力編列一千億元撥補預算,盡可能彌補勞保的財務缺口, 3/6.雙北孤老老人宅續飆高,去年Q3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居住宅數69.5萬宅,占比7.64%,再雙創新高(去年Q3最新住宅統計:僅一名老人居住宅數(孤老宅)約52.9萬宅,僅兩名老人居住宅數約15.6萬宅,僅三名以上老人居住宅數約1.07萬宅,其中孤老宅占比逾76%;對比2013年Q3,老人宅約36.8萬宅,10年大增32.7萬宅。 雙北老人宅均突破十萬宅,新北市最多、約13.48萬宅,北市第二、約10.28萬宅,高市第三、約8.98萬宅;「孤老宅」也是新北市最多、達10.62萬宅,其次是北市近八萬宅。 3/6.內政部:台二波嬰兒潮,最大波是1958~1966,出生人口:每年破40萬人,九年間達378萬人,今年起陸續到法定退休年齡65歲,台灣將出現有史來最大退休潮,但十年內新增滿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僅181萬餘人,落差近兩百萬人;台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7%) ,25年後的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14%),國發會預估在此7年後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達20%);去年底,台老年人口占比已達17.5%,老化持續加速;第二波是1976~82,這期間僅一年出生人口低於40萬人,共誕生298萬人;這二波嬰兒潮後出生人口幾乎一路下滑,去年跌破14萬人,為史上新低;隨今年起台灣最大一波退休潮啟動,十年內新增滿15歲的工作年齡人口估僅181萬餘人,少快兩百萬人;勞動部統計:到今年一月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勞參率僅9.76%,遠低於韓星日25~35%,加因求學年限延長而延後進入職場,14到29歲青年勞參率也較歐美國家低,勞動部官員示警,這已是迫在眉睫的國安危機。 3/4.韓國官方統計:今年1月製造業庫存率(庫存量/出貨量)達120%,月增2.2個百分點,尤其半導體,創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新高。 3/1.半導體、化學產品出口下滑 韓貿易連22個月惡化 3/2.一月景氣連三藍 分數創14年最低(一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11分,月減一分,是2009年五月來近14年最低分,燈號連第三個月出現代表低迷藍燈。國發會表示,從信心指標可看出悲觀情緒淡化,浮現景氣止跌跡象,但還是要持續觀察) 2/22.疫後強化經濟特別條例,五百億元將用於台電財務補貼。結算至去年底,台電帳上單年虧損高達二二七一億元,另政府多管齊下挽救台電財務,包括經濟部增資1500億元、發行特別股五百億元,合計增資兩千億元,提高台電額定資本額到六千億元,讓台電不要瀕臨破產門檻。若以今年不虧錢為目標,四月電價應漲三到四成;不過考量物價通膨與台電財務壓力,據悉電價仍有微調機率,但漲幅不超過去年的八.四%. 2/17.房貸補貼方案出爐:符條件一次拿3萬、55萬戶受惠(資格:僅1筆自用性質購置住宅貸款、名下持房屋1戶以內、110年家戶所得合計於120萬元以內;原始核貸金額台北市850萬元(總價約1200萬元)以下,其他縣市為700萬元(總價約1000萬元)以下)。 2/15.民進黨中執會今通過修訂黨職人員選舉辦法、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草案,未來涉黑金、槍毒或曾遭受感訓者,都沒辦法擔任黨職或代表黨參選公職;未來民進黨全代會通過此辦法,民進黨中常委黃承國將無法參選黨職或公職 2/15.配合社宅興建 國產署匡列、保留逾112公頃土地 2/12.南韓不斷升息房貸率升高,同時也造成房價續跌,原近緩和,但首爾豪奢江南區屋主急脫手,賠約新台幣2、3千萬也要賣,首爾房價跌幅再增。 2/10.韓國天團防彈少年團BTS母公司HYBE,10日公告,將收購SM娛樂創辦人兼最大股東李秀滿的14.8%SM娛樂股份,收購總額高達4228億韓圜約110億元新台幣,這也讓HYBE成為SM娛樂的最大股東,外界預料,韓國娛樂市場版圖將迎來巨變 2/3.台灣2022民主指數 亞洲第1 「經濟學人集團」旗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2022年民主指數」2022 Democracy Index,台灣在全球16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0,雖退2名,仍居亞洲之冠。中國在武漢肺炎疫情期嚴格執行「清零」政策,在滿分十分中僅拿到1.94分,排名第156,為2006年發布民主指數來最低。俄因侵烏,排名重挫22名至146名,退幅最多。年前十名為挪威、紐西蘭、冰島、瑞典、芬蘭、丹麥、瑞士、愛爾蘭、荷蘭、台灣 2/2.美智庫Cato Institute),加智庫Fraser Institute)1/26聯合公布「2022年人類自由指數HFI」:台灣排名全球第14居亞洲之首,日本16、南韓30,中國居於「後段班」152。 2/1.金丝雀接连报警!韩国出口连续第四个月下滑,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 全球经济放缓正在冲击韩国的出口,并拖累韩国经济。韩国自1997年以来首次连10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2/1.南韓1月出口年減16.6%,貿易逆差達126.9億美元,創下單月新高 1/31.國發會延攬外國專業人才超過1萬人次 1/31.12月與全年外銷訂單,受到高基期、全球經濟放緩影響,12月外銷訂單金額521.7億美元,雖優於預期,但年減23.2%,呈連4黑;全年外銷訂單金額則是6667.9億美元,年減1.1%,中斷連續兩年正成長,全年外銷訂單確定翻黑。第4季外銷訂單1577億美元,季減18.1%。 1/30.2022年人均GDP:台灣以3萬2788美元,首度超車南韓0約3萬0923美元(2022年GDP預估:南韓央行:南韓為1965兆4476億韓圜,經濟成長2.6%;台灣實質GDP概估達21兆6736.7億元,經濟成長2.43% 1/14.BERI(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2022年度第3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出爐,台灣排名全球第14名,較前次6名滑落8名,主因為中國軍演、地緣政治風險。從亞洲第3退至第5…… 1/14.台美貿易談判登場 鄧振中:盼APEC前簽署協定 1/12.去年出口增2成以上廠商占1/3 貢獻總出口金額近半 1/11.財政部:去年全國稅收3.22兆元、創歷年新高,超出預算數4950億元,高於原預估4500億元,超徵金額創新高,含中央政府3824億元、地方政府749億元及中央特種基金377億元;財政部:近年稅收超徵部分,均依法納入國庫,以減舉債、增還本或累賸餘:自2008~22,中央政府總預算原編舉債4825億元均未舉借,且實質還債5227億元,減緩政府債務累積。 去年稅收:年增3449億元或12%,以營所稅增3225億元、綜所稅增1197億元、營業稅增290億元較多;但證交稅減889億元(或36.3%,創21年來最大減幅)、貨物稅減284億元,包括營所稅、綜所稅、營業稅、關稅、菸酒稅、遺產稅、房屋稅及牌照稅等,去年均創史上新高;去年證交稅1756億元、創歷年次高,但年減36.3%;土增稅:930億元,為2009年來首度低於千億元年減15.4%,同主因基期較高,加升息及經濟因素干擾。 1/11.去年度高雄市總稅收3161億元,首突破3000億元,也首超新北市3150億元居全國第2,僅次台北市1.1兆元。高雄市去年總稅收年增近640億元25.4%,是全國稅收平均增幅兩倍;去年高雄市總稅收最大收入來源是所得稅達1462億元年增93%,其中營所稅實徵972億元、增幅117%,綜所稅實徵489億元、增幅57%。高雄市去年的營業稅實徵794億元,也比前年增加15%。 1/13.韓央行再升息1碼至3.5% 利率創2008年底來新高 1/13.擁抱核能 韓國擬提高核能發電至34.6% 1/9.南韓的低出生率加上較高的預期壽命正在迅速改變該國的人口結構,(2022年南韓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901.8萬人,佔總人口17.5%,也是首突破900萬人,預計在2025年達20.6%,5200萬人口,使南韓進入超高齡化社會,2035年達30.1%,2050年超過40%) 1/9.還稅於民?綜所稅申報戶49%免繳稅(2020年綜所稅各級距申報統計:2020年646.2萬戶,其中317萬戶不用繳稅、約占49%,近半不用繳稅 ,因近幾年綜所稅免稅額、扣除額大幅調高,加上基本生活費差額等,愈來愈多綜所稅申報戶不用繳稅;2022年預料更多人免申報、免繳;財政部預估2022年全國稅收超徵誒唉[,不少人高喊「還稅於民」無繳稅者何從還?) 1/7.12月出口357.5億美元,下探20個月新低,月減1.1%年減12.1% ,連4黑;去年4795億美元創新高,年增7.4% 居亞洲四小龍第二;12月進口309.6億美元月減5.3%年減11.4%;去年進口4276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年增11.9%;去年出超519億美元,年減124.9億美元。其中對中國與香港出口年減16.4%,跌勢最深; 對美國出口比重升至15.7%、為十八年新高,對中港降至38.8%、創十八年新低。 1/7.社宅進度大公開 20萬戶目前達成率約64% 1/7.12月出口年減12.1%連4黑 去年4795億美元創新高 1/5.百貨公司去年前11月營業額衝上3500億元大關,達3537億元,超越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3235億元的水準,營收占比達27.8%,重返綜合商品零售業首位,年增率在低基期下回升至15.8% 1/5.星展經濟學家馬鐵英:預估台灣今年GDP成長率將從去年2.9%放緩至2.3%,通膨率從去年3%回落至1.8%, 隨通膨緩,央行貨幣政策更多空間,預估第一季延續溫和緊縮步調,升息半碼 ,第二季起利率按兵不動至年底(今年全球經濟預期進一步降溫,台灣難逃貿易衰退負面影響;因全球需求疲軟及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走穩,今年原油和其他原物料進口價格有可能回落) 1/3.通膨、供應鏈危機等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情況下,南韓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不減反增,達304.5億美元,年增3.2%,創史新高;而實際到位的外商直接投資為180.3億美元,年減3.1%。 1/2.能源漲太兇!2022年貿易逆差達472億美元,創史新高(因全球經濟放緩,加去年下半年半導體庫存調整,晶片價疲軟,衝擊南韓半導體業出口,加俄烏戰使能源價飆使能源依賴進口的南韓,2022年進口額攀升18.9%至7312億美元,貿易逆差達472億美元,也是南韓自2008年來再現貿易逆差,規模更是1996年亞洲金融風暴前2倍以上) 1/2.人民生活、經濟動能、國家安全、區域責任/新年談話 蔡總統揭施政四要 1/1.超徵稅收 蔡英文2023年元旦談話」摘:優先撥補勞保、健保缺口 及補貼電價(全國稅收可望超過預算數4500億元;其中,扣除應分配給地方政府的稅收700億元,中央稅收占3800億元,這3800億元財政餘裕,政府朝3個方向規劃使用。將額外以1000億元撥補勞保及健保基金財務缺口,並同時挹注台電資源,進行電價補貼;再規劃以1000億元支應作因應經濟情勢變局的第一波7項方案初期的財務需求;第三:1800億全民共享,預留一定財源以備不時之需,並在財政許可範圍內,適時研議全民共享可行方案) 1/1-2022年我國防疫、紓困及振興計畫特別條例預算:「防疫」預算投入1539.4億元,使用內容包括:疫苗、防疫旅館、防疫計程車、快篩、隔離補貼及醫護人員津貼等;「紓困」:投入3740億元;「振興」:三倍券五倍券等,已支應2048億元,等於8393.4億元預算已用掉7328億元。政府尚有可執行到今年六月底1065億元部分,將用於融資保證預算、新一波防疫物資及振興計畫。 1/1.食古不化,早在9~12個月前該實施,現在全世界都因那些大灑錢政策引發不斷大通膨而升息收縮股房市崩盤所苦,還在打通膨中,這些食古不化的媒體慢五拍錯亂…… 23--1/1.他山之石》疫情重創 美日韓星撒幣救經濟
++++++++++++
22-12/31.蔡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 拍板7項因應經濟民生措施:1.減輕居住負擔、提高居住品質,持續落實居住正義(5支箭,減輕居住負擔,提升優質居住環境,續實現居住正義。1)推動《平均地權條例》修法防止炒作;2)續推動興建社會住宅外,並推動長期使用權住宅計畫,並鼓勵民間參與,讓平價住宅的供給更多元化;3)將現有租金補貼政策更簡政便民,更要擴大租金補貼,減輕租屋族負擔;4)規劃房貸補貼方案,減輕房貸族壓力;5)協助並獎勵危老房屋改建與品質提升,將都更審議全面簡化加速,並鼓勵老舊公寓加裝電梯,提升住宅品質。2.擴大公共運輸補貼,減輕通勤族交通負擔。3.由中央主導、地方參與,推動北北基桃、中彰投、南高屏等三大生活圈通勤族公共運輸補貼方案。3.加強照顧弱勢族群,提供貼心關懷服務。4.協助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朝向低碳化、智慧化、模組化升級轉型。5.強化農漁基礎設施,照顧農漁民生計權益。6.加速國際觀光客來臺,明年目標600萬人次。7.持續穩定整體物價,特別關注日常所需民生品價格。 12/31.元旦多項新制上路一次看!基本工資調漲、家電換新補助3千 12/29.交通部長王國材於立法院備詢提及,高鐵延伸屏東部分路線將與高雄─屏東間東西向第二條快速公路(簡稱高屏二快)共用路廊一事 12/28.民進黨敗選檢討報告出爐 鄭文燦:黑金、治安、論文爭議(九合一敗選檢討小組召集人鄭文燦今中常會提交報告:明確點出民進黨在處理黑金爭議及重大治安議題造成外界執政不力的疑慮,也點名前新竹市長林智堅的論文爭議,影響年輕族群對民進黨的信任。 (12/26.批這統派的神邏輯「過於一廂情願,根本不現實」;早上我批這統派傢伙井蛙的白痴說夢話) -12/28.特斯拉重挫 韓散戶仍不離不 棄,大買28億美元(即使特斯拉12月重挫44%,但至12/27日,韓散戶仍於12月增持1.6億美元特斯拉股票,可望連續3個月淨買入;4月來特斯拉遭嚴重拋售,2022年至今跌幅高64%; 特斯拉供應商LG新能源,也受益,該股1月公開上市時募集了創紀錄資金,自上市以來股價上揚46%。三星電也是韓國散戶最愛,在全球科技股拋售,三星電2022年至今股價跌28%,但韓國散戶仍淨買入三星電子123億美元。 12/26.韓國第二大財團:SK集團或出售東南亞公司資產,以應對全球經濟放緩。 12/26.退役上校籲與中談判成「台灣特區」矢板明夫PO文破除統派神邏輯「過於一廂情願根本不現實」。 12/25.風.台大受夠被捲抄襲案!畢業證書加註「在職專班」學生不滿 雙方沒共識明年再議 **12/24.三星電在越南河內斥資2.2億美元打造研發中心,計畫把越南打造為三星全球重要策略據點之一,因三星全球手機產量約一半來自越南。三星在越南手機製造中心位北越,而家電產品主在南邊胡志明市生產,預計2022年底,三星對越南總投資額超過200億美元;至2021年年底,三星共在世界各地設有39個研發中心,除南韓、越南外,另美、加、中、日、英 、菲、印尼等國;《日經》報導蘋果計畫明年把MacBook部分生產移到越南,做為其在中國以外地區,實現供應鏈多元化;越南總理范明政敦促越南出口業者加速推動本土晶片生產,越南已是英特爾最大測試和組裝地。 12/23.大型柴油車汰換減徵貨物稅延至2026年 立院三讀通過 12/23.11月批發、零售、餐飲業營業額統計,批發業9981億元,年減8.3%,終結連24紅翻黑,機械器具、化學材料及建材批發業分別年減13.9%、年減20%及年減8%;零售業營業額3827億元,歷史次高,連15紅;餐飲業營業額760億元餐飲業今年前11月營業額為7785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19.6%,連7紅。 12/23.創新高!今年地方統籌款「超徵紅包」約650億 12/23.南科管理局:積體電路產業在產業庫存循環調整的逆風中,南科受惠全球最先進、最高值的5奈米製程加持,在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相關應用的強勁需求支撐下,前10月營業額大幅成長近6成,達9240.9億元 南科大幅成長逾3成,已超越去年全年營業額。 12/23.出口轉冷,製造業下半年出現庫存壓力。中經院發布調查:今年面臨庫存壓力製造業者中,近七成預期明年第二季前可改善,製造業對明年營運展望悲觀,製造業自2013年六月調查來,首對未來一年營運展望為「較差」,擴散指數跌至45.2%新低; 製造業有43%回報今年起面臨去庫存壓力,遭受存貨跌價損失、資金斷鏈或客戶要求降價壓力;其中有57%業者目前存貨量超過正常營運所需。 12/23.11月工業生產指數130.3,年減4.93%,連續第3個月負成長。 製造業指數132.8,年減5.26%,連續第3個月負成長。 12/21.行政院主計總處:2021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50.6萬元(月薪4.2萬元),年增1%;各縣市中(不含外籍及部分工時),以新竹市77萬元蟬聯冠軍、年增4.8%,新竹縣68.4萬元躍居第2、年增5.4%,台北市68.3萬元落居第3、年增0.4% 12/21.中華信評: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5% 12/20.11月外銷訂單,訂單金額501.4億美元,月減9.5%,年減23.4%,是連續第3個月負成長,寫2009年4月金融海嘯以來最大減幅。 前11月外銷訂單金額為6146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長1.4% 12/16.經部增資台電1500億 小股東怒轟民營化開倒車(台電至10月底為止,虧損已達1723億元,全年預計大虧約2000億元,因虧損已超過實收資本額的2分之1,今召開股東臨時會,同時也將章程修改,1500億元預計經濟部認足,另外500億元則發行特別股;目前經濟部持股約94.04%,增資後95.89%,民股比則由3.07%降至2.1% 12/15.日媒:2022台灣人均GDP將超越日(日經亞洲:根據IMF和聯合國UN過往統計的數據,日2021年人均GDP達到3萬9583美元,比南韓高出13%,也高台灣22%,但受日圓走貶、勞工生產力、平均工時及就業率等因素影響,日經濟研究中心JCER)表示,台灣將提前至2022年超越日本,南韓要到2023年才能超越日本; 12/14.俄侵烏戰後,突顯能源依賴,為達碳中和目標與能源安全和穩定,日德韓法中等重啟或續用核能,或延機使用,台灣能源幾都進口,綠能太陽能風電不穩定,最終要像日德,重新思考核能選項 12/14.韓國重新擁抱核電 第27座機組投入商轉(含其在內,目前韓國核電廠機組,2座已除役,25座正商轉,3座正建設中;韓國目標2030年時將核電擴大到整體發電量30%以上,以提高能源安全並更好地實現淨零碳排目標;韓聯:新韓蔚核電廠2010年開始於首爾東南方307公里處的慶尚北道蔚珍郡建設,最初預計2017年商轉,但因慶州2016年地震,計劃遲至2020年完工,歷多年測試,上週商轉;該核電廠1號機組用韓國產APR1400壓水反應爐,預計全年累上網電量可達1.04萬吉瓦時GWh,約當慶尚北道2021年用電量4分之1,也可把冬季電力備用率11.7%提高至13.3%,緩解冬季用電壓力。 12/12.財政部次長李慶華:預估全國超收4千億元,會交給國庫統籌運用, 12/12.電動機車補助再延]4年 王美花:政院同意續推補助7000元 12/12.青安貸款今年底到期,可望延2年,利率減半碼擬延1年,尚待行政院拍板(2010年12月推出,由台銀等8家公股銀行自有資金配合辦理,目前第5度延長至今年底;至今年8月底,青安貸款已協助32.9萬戶無自有住宅家庭購屋,核貸金額1.36兆元,目前貸款戶還有約18萬戶) 12/9.中經院估明年經濟成長僅2.72% 景氣呈「內平外冷」 12/8.經濟部重啟節能家電補助 冷氣、冰箱每台3千元 12/11.聲寶:受惠節能補貼 聲寶明年Q1優於今年Q4 12/7.發十倍券?王美花:沒有特別指示 12/7.11月出口361.3億美元,19個月新低,年減13.1%,為近7年來最大跌幅,且不如原本預期的年減5%至8%;主因全球終端需求萎縮,第4季出口負成長已成定局。11月進口327億美元月減11.5%年減8.6%;前11月進口3966.億美元年增14.3%,出、進口相抵,11月出超34.3億美元,年減23.4億美元;前11月出超471.5 億美元,年減115.2 億美元 12/7.韩国官方调查:韩家庭贫富差距创近10年新高,两端20%家庭平均资产差64倍;与穷人相比,韩国富人阶层房屋持有比例更高;伴随着楼市火爆,相关资产增值也更为迅速。 12/2.中國拖累 韓半導體出口重挫近30% 12/2.摘綜.金丝雀拉响警报!韓貿易部:10月出口年減5.7%後,11月出口再降14%至519億美元,南韓自4月來進口持續大於出口,這也是自1997年以來,南韓首次連續8個月出現貿易逆差。今年8-10月 ,韩全月出口增速分别:6.6%,2.3%,-5.7%,去年全年出口增速25.7%. 23--12/2.11月經季調後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3.9%,連5個月緊縮,月減1.5個百分點,為2012年7月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 +++++++++++++++++++ 22-11/30.侯友宜連任成功 2024總統大選民調勝郭.賴.柯 11/30.民進黨失票,矢板明夫分享友人分析4因(摘.1.前新竹市長林智堅被台大學倫會認定抄襲後,民進黨要全黨支持林;2.「中共同路人」標籤亂用,如打慈濟成中共同路人,批民進黨,就被貼「認知作戰」或「不抗中保台」;3.選舉過程不停轉話題、沒主軸,隨爆料起舞,從打蔣孝嚴多年前外遇事件,到高虹安醜聞等;4.誤判「感謝陳時中就是要讓他當台北市長」) 11/28.九年来最大跌幅!危机四起的韩国房地产正加速下跌?跌势不止的韩国房价恐成下轮亚洲金融危机起点。 根据韩国国民银行11月25日公布:11月韩国房价年跌0.32%,2013年来最大跌幅,首尔年跌跌0.12%。2021年8月起,韩央行开始有史来最激进加息,目前累加息275个基点,高利率遏制房屋需求,成楼市降温重要原因 11/27.大讚台灣民主成熟 小笠原曝1關鍵「民進黨2024贏面仍大」(國民黨大勝,不意味2024總統大選就順遂,因「中國近年來不斷釋放武統威脅,國民黨並沒辦法提有說服力的中國政策。台灣將來取決於總統選舉,美中對立強化對國民黨也是一個不利狀況,所以國民黨苦戰可預期的,民進黨2024年總統選舉贏勝利可能性還是非常高。會有很多人對逐漸擴張勢力民進黨產生警戒,這次地方選舉,可看成是一個要給民進黨制衡壓力的投票行動」;「這次的地方選舉,被很多人視為2024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但我並不這樣認為。地方選舉結果等於對政治局勢重新歸零,總統選舉從現在才剛開始。好好決定候選人,然後對台灣的選民做出好好的論述,會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台灣的選民期待的是這個部分。」「在這次選舉中,不時聽到『不同意民進黨就是反民主』這樣的論述,這種論點跟「不愛共產黨就等於不愛中國」是一樣的思考方式,如果民進黨再堅持這樣子的想法,那就真的會政權輪替了。」 大讚台灣面對中國如此強大壓力下,還能冷靜行使投票權,投票結果其實是台灣安定的象徵,也彰顯台灣民主機制與選民的成熟,國際社會應給予高度評價。 11/27.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10月26日,臉書發布台灣地方選舉預測除金門外完全預測中:民進黨僅能拿下5席,其餘為國民黨15席、台灣民眾黨新竹1席、無黨籍苗栗1席。 11/23.10月外銷訂單554億美元,月減9%、年減6.3%,連兩黑;接單地區:美國172億美元居首年增1.2%,連第6個月正成長;其次歐141億美元年增4.3%;中港105億美元年減26.7% ,連第7個月負成長;東協55.5億美元年減0.7%,終連28紅. 11/23.10月工業生產指數130.8 年減3.56%連2黑,第3季製造業產值4.36兆 年增3.75%,受惠各大品牌手機新品上市,及新興科技與數位轉型商機延續,刺激資訊電子產業產值成長;電子零組件業產值續創史新高,成推升製造業產值成長主來源,產值年增11.9%;其中積體電路業受惠國際品牌科技新品備貨效應,加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推升晶片需求,產值攀升至七八四六億元,創史新高,年增43.8%;液晶面板因終端產品需求疲軟,價量齊跌,產值年減54.5%;伺服器及網通設備產出增加,產值年增26.5% 正好韓國散户也愛 11/23.馬斯克將南韓列為電動車投資首選國 離中返台潮:半導體人返台潮:11/22.蔣尚義返台任職鴻海策略長受訪回答:「感覺很好」,有人親土親親切感 11/22.鴻海延攬曾任中資中芯半導體 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前台積電研發老將蔣尚義,任鴻海集團半導體策略長;蔣尚義對重返台灣半導體業,他用台語說「感覺很好」,有人親土親親切感, (8/11.蔣尚義:加入中芯人生最愚蠢決定之一(去年底辭去中國中芯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為台積電前研老將後轉中任職,中芯為中國傾全國之力扶持的半導體公司,主要核心高管都來自台積電,迄今仍遙遙落後台積電) 藝人返台潮…11/18.李立群後,又一個要潤出中國落葉歸根台灣,台灣內卻有一堆以馬英九吳斯懷等藍紅白營嘴說好中國,小孩却多送去美國當美國人,要留在台灣的都送給中國當習土皇封城清零監獄沒選舉沒言論新聞自由的奴隸!) 11/21.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明年半導體業告別多頭 台灣經濟呈「外冷內溫」 11/18.61歲方芳芳賣房產返台養老 親曝感受到「落葉歸根 11/17.今年9月辦理的營所稅暫繳申報情況出爐,暫繳件數24.99萬件、年增8.4%,暫繳稅額2649.5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年增27%。官員說明,營所稅暫繳申報,反映企業前1年營運狀況,因企業去年獲利表現佳,今年營所稅暫繳稅額再創新高。 11/14.勞動部最新統計,住宿及餐飲業、支援服務業穩居薪情最差的二個行業,其中餐飲業又慘過住宿業,平均提繳工資僅二萬五二二六元,幾乎只領基本工資,二行業共吸納就業人數逾七十三萬人;而隨著產業聚落分布不同,台北市可說是服務業重鎮,占就業人口逾八十七%,花東則是養老退休縣市,就業人數最多為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11/13.南韓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5.7%,南韓央行認為,通膨壓力到明年第1季恐都將暫時維持在5%上下,加上韓元走貶,削弱民生實質消費力,據韓國經營者總協會統計,近8成學者認為,目前南韓經濟條件與金融海嘯狀況類似,甚至更糟。 還有逾7成學者預估,南韓受疫情衝擊的經濟至少要到2024年或2025年才會明顯好轉,而除了疫情,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也認為,疫後寬鬆貨幣政策退場速度過快,加上今年來,俄烏戰、美中新冷戰所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可能也對全球景氣造成負面影響。 11/8.財政部8日公布10月出口金額399.3億美元、年減0.5%,連2個月負成長;前十月出口4076.6億美元,年增12%。財政部統計處:10月出口優於預期,但不至於改變出口走緩的既定現實,下半年出口值將不如上半年,為近七年首見,預估11月出口383億至395億美元、年減8~5%。 11/7.台灣每戶財富按購買力換算近80萬美元 與OECD相較排第3 (主計總處:2020年我國家庭部門平均每戶財富(資產負債淨值,不含人壽保險及退休準備)1263萬元,若依購買力評價PPP換算,每戶財富PPP79.8萬美元,年增5%;若與OECD國家相較,2019年台灣每戶財富PPP在42個國家中排名第3,僅次盧森堡與瑞士. 11/4.軍公教退休數 10年大減萬餘人(55.29延到59.03歲 公務員延退最明顯) 11/2.韓10月CPI漲5.7%,隔3個月再次月增(6月和7月分別為6%和6.3%,8月降至5.7% ,9月降至5.6%)時細分來看,水電氣價格漲23.1%,創2010年1月來最高。 11/1.韓國連7個月貿易逆差 25年來首見 11/1.印度塔塔集團計劃增加在南部生產iPhone組件的電子工廠員工人數,預計增加數萬名工人,以爭取從蘋果公司贏得更多業務 10/31.2035年 台灣恐成全球生最少 高齡社會,達20%為超高齡社會);香港今年已進超高齡社會,台韓預估將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新加坡則2028年。 10/29.第3季經濟成長 主計總處下修至4.1% 10/29.南韓調查外國人在韓涉嫌違規炒房案 其中過半都是中國人 10/28.三星進入李在鎔時代 5大挑戰等著他 10/28.9月份清華安富房價指數,全國房價指數年漲21.9%,其中高雄市漲25.9%,高於全國平均值,六都中僅次台南市30.1%。以行政區分,高雄市楠梓區房價指數年漲38.59%,居六都各行政區之冠。高雄市另10行政區房價指數年漲也超過20%,有捷運延伸利多岡山區漲幅達26%,在高雄市僅次楠梓區。 10/28.中央大學台經中心昨公布十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61.22點,創13年新低;較九月下降1.37點,連兩個月下降。其中,「購買耐久財」下降最多,僅「物價水準」上升 10/28.景氣暌違2年亮「黃藍燈」 蘇貞昌:擬定相關對應措施. 10/27.近乎停滞!韩国三季度GDP季增0.3%,前值0.7%,2021年第三季来最低增速创一年新低,年增3.1%略高于预期。(随利率迅升、出口增长停滞和贸易赤字不断增,韩经济面临压力越来越大,推动韩元贬值到2008年金融危机水平——韩元是今年亚洲除日元外表现最差货币)。 10/20.中經院:2022年GDP下修至3.28% CPI破3% 10/20.9月外銷訂單,訂單金額609.3億美元月增11.6%、年減3.1%接單地區來看,美國訂單金額居首,其次歐洲,創史新高,而中港已連續半年呈負成長。 10/20.解缺工難題 許銘春:評估開放新移工來源國 10/19.自由之家:台網路自由全球第5 中國連8年最差(17國評自由、32國部分自由,21國是網路不自由國家) 10/18.10月債務比率28.3%近20年低點 每人國債負擔約24.7萬
10/17.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2021年人類發展報告」HDI人類發展指數:全球受評比191國中,我國排名第19,較2019年疫情前進步4名,亞洲國家中:低於新12名,但高於日韓20名,且遙領先中國第80名(2021年HDI排名居冠者瑞士0.962,挪威及冰島分列第2,3名分別0.961與0.959 ;亞洲鄰國,新加坡0.939居第12名,台0.926居19、日0.925與南韓同列第20名、中國0.768第80)。 10/20.数据中心10/15.锂电池架火災,引发韩国“互联网大瘫痪”,2万亿韩元市值蒸发,数据中心由SK与IBM共建,主要管理SK电信,韩国国民社交软件Kakao、门户网站Naver等核心平台运营商的数据;起火為Kakao主数据中心,有Kakao3.2万个服务器,该软件在韩有4300-4700万的活跃用(韩人口约5100万);是韩国应用最广泛移动通讯工具,涵盖即时通讯、移动支付、在线交易、在线地图和打车,甚公民纳税时用数字证书,以新冠疫情期数字疫苗证书等功能。 韓台越政府出手救市,野村斷言:明年Q2韓很可能比市场预期更早地“迅速转向宽松周期” 10/20.韓建商倒債、信貸荒恐懼升,當局急釋 340 億美元救市 10/20.出手救市!韩国重启1.6万亿韩元债券稳定基金(近股债汇市续震荡,韩屡出手救市打金融保卫战;股市:如股指跌破2000点,可能禁止做空;韩金融委员会计划本周启动规模10万亿韩股市稳定基金;9/28,韩财政部决定9/30紧急回购2万亿韩元韩国债,韩央行9/29买入3万亿韩元3、5、10年期韩国债;10/12韩金服会声明:将把企债支援计划扩大到8万亿韩元,即在原6万亿韩元支持计划,再额外花2万亿韩元购买低评级公司债和商业票据,以加强对弱势公司支持) 10/22.韩国楼市摇摇欲坠!如地产这块多米诺骨牌倒下(野村断言:韩国正临一场“迫在眉睫房产衰退”,严重程度将大于2009-2014年金融危机后颓势。韩央行明年Q2起很可能比市场预期更早地“迅速转向宽松周期”,甚大幅降息150基点;10/20.韓銀升息影響顯現 首爾房價跌幅達10年最大) 10/19.前9月台對韓出口172億美元,年增18.6%,整體出口比4.7%增0.2個百分點;進口266.5億美元年增20.5%,占整體進口比重8.1%、也增0.2個百分點,出進口相抵後,前9月對韓貿易入超94億美元年增18.4億美元。 10/17.台經院:今年Q4至明年Q1景氣最差 通膨2023年趨緩 10/16.FTSE Russell 於9/30日表示:已將韓列世界政府債指WGBI觀察名單。財政部長:原明年初提早到明起啟動減稅計畫(取消對外國人投資國債和貨幣穩定債券徵稅收入,促進資本流入進入本地債市) 10/15.北市每人每月可支配所得 首破4萬元(竹市竹縣追在後) 10/13.調查:南韓政府近6成高官炒股 最青睞三星電(餘依次:KAKAO南韓社群媒體與金融科技巨擘,NAVER 南韓最大網路服務公司,蘋果,及Nvidia)。 10/13.IMF:台灣人均GDP預估升至3.55萬美元,首超車日韓 居東亞之冠 (預估2022年人均GDP:南韓3.36萬美元-4%,日3.44萬美元-12.6%;滙貶較大;IMF:有紀錄來人均GDP最小差距;今年Q3台積電銷售額已首超南韓三星電) 10/13.IMF:台灣人均GDP預估升至3.55萬美元,首超車日韓 居東亞之冠 (預估2022年人均GDP:南韓3.36萬美元-4%,日3.44萬美元-12.6%;滙貶較大;IMF:有紀錄來人均GDP最小差距;今年Q3台積電銷售額已首超南韓三星電) 台灣運氣好稅收超徵,大部分可去補貼台電與中油的凍漲油天然氣價補貼民生用電的巨大虧損,英國德國歐洲等就沒這麼幸運了 10/12.今年稅收估超徵逾4千億 財長:債務還本增至1500億 (10/2.中油台電累虧今年恐破4千億 10/11.IMF上調2022台灣經濟成長至3.3% 通膨低於國際 10/5.韩国9月外汇储备下降197亿美元,创2008年来最大单月降幅 10/5.南韓9月通膨放緩 連2個月降(9月CPI 年升5.6%,升幅小於8月5.7%,符預期;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核心CPI年增4.1%,繼8月分別漲4%和0.3%後,9月與前1個月持平) 10/5.印尼台灣高等教育展登場 60所大學參展(台灣鬆綁國際生畢業後留台工作規定,增印尼學生赴台灣留學動機,期待未來有更多人赴台求學。 目前有超過1.6萬名印尼學生在台留學,近年有超過200名印尼大學講師來台進修。過去兩年教育部也補助24名華語教師赴印尼任教) 10/3.9月PMI連3月緊縮 存貨指數終止20個月擴張 9/30.全球需求大幅衰退 8月製造業景氣燈號連6亮黃藍燈 9/30.明年勞保費率調至12% 勞工每月負擔最多增46元 9/27.9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 62.59點,月降0.49點,創12年10個月新低;下降最多「購買耐久財」,上升最多指標是「物價水準」 9/26.全台首創「AWS Outposts」 在高雄亞灣區啟用 9/26.8月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連8降 創2020年6月來新低 9/25.台灣高齡社會,以勞保退休金為主給付 每年1.1兆元月約中央政府一年總歲收(我國社會保障支出,2020年實際決算金額是2兆3753億元,年增2864億元或增13.7%,佔GDP比12%年增1%,8年來成長最大一年); 9/23.8月工業生產指數141.57,創歷史新高年增3.68%,連31紅;製造業生產指數143.39,創同月新高,年增3.87%,連31紅。 9/22.穆迪維持我國國家主權評等為Aa3 未來展望則由「正向」調整為「穩定」,肯定央行貨幣政策表現 9/22.央行再下調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3.51% ,並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2.9%;同時,二度上修今年通膨率至2.95%、核心通膨率至2.52%,惟明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核心CPI都將降至2%以下。 9/6.上市櫃公司今年H1投資海外賺逾6248億,年增8.4%,金額創史上最高 ,投資中國獲利卻年減16% 9/8.出口成長強弩之末 8月年增僅2%:八月出口403.4億美元,歷年同月新高,但僅年增二%,增幅為25個月新低,其中對中國及香港出口年減近一成最弱,前八月對中港出口比重 38.8%,年減3.7個百分點,為17年同期新低;對美國占比升至15.5%,創18年新高。出口提前吹起冷風,第三季旺季不旺,九月出口可能轉為負成長,連二十六紅恐劃句點。 9/8.台灣BERI整體投資環境風險評比排名從前次的全球第3滑落至第6,經濟部表示,主因是中國軍演、地緣政治波動等因素影響
9/2.明年基本工資拍板//月薪調至2.64萬調幅4.56%時薪176元 8/31.南韓計畫擴大核反應爐 2030年占總發電量32.8%(計劃到2030年核能發電量達201.7太瓦時TWh,佔全國總發電量32.8%,可再生能源佔21.5%,煤炭佔21.2%,液化天然氣佔20.9%;南韓承諾2030年時,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會減2018年排放量的40%,且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8/31.圜匯率今年來貶值約12%,已至13年新低,但仍續下探,8/31.一度貶至1美元兌1352 8/31.半導體需求弱 南韓7月晶片出貨3年來首降(7月半導體出貨年減22.7%,6月增5.1%。7月全國庫存仍年增80%,月持平) 8/30.南韓國民年金上半年虧損8% 賠掉逾1.7兆元 8/29.升息+經濟衰退隱憂 南韓首爾房價暴跌 8/28.因缺少生源,韩国首尔一高中将关闭!本世纪末韩国人口将减半到2100年,韩国人口将下降53%,仅剩2400万。 8/27.韓國央行25日升息25個基點至2.5%,以抑制高通脹和資本外流,創韓史上首4次連升息。去年8月來共上調7次,6次升1碼,1次升息2碼,累升達200個基點2%.韓央行也下調今年韓國經濟增長,從2.7%下調至2.6%,預計2023年則會放緩至2.1%。上調今年通膨預測,從原4.5%到5.2%,創1998年來最快增速…… 8/25.年輕人生活不順利,台韓人口加速消失
8/25.前7月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1兆7262億 年增2595億 8/25.繼面板業後,工具機、鋼鐵業也「鼓勵休假」:台灣7月外銷訂單意外翻黑,已有近2萬人放無薪假 8/24.外媒消息指出,南韓散戶對美國電動車特斯拉情有獨鍾,疫情期間紛湧入該股,總持股量增逾100倍,價值超過150億美元 8/24.根據南韓央行最新數據:至今年6月底,南韓家庭負債總額達1869.4兆韓圜(約新台幣38兆元),創2003年開始相關統計來新高紀錄。 8/24.Q2南韓生育率再創史新低 死亡人數攀升至新高(Q2:5萬9961名新生兒出生,年減9.3%,6月新生兒總數為1萬8830人年降12.4%;2021年總和生育率(TFR,女性人均生育數)0.81個孩子,低於前年0.84。 Q2南韓共9萬406人死亡,比去年多出20.5%,再創Q2新高。6月死亡人數也增1.9%達2萬4850人高點,連第16個月成長) 8/23.韩元暴跌!外储不足?韩国要查“离岸市场恶意做空”(周一盘中,韩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走低至1340.20韩元,为韩元自2009年4月29日触及1357.7以来首次突破1340韩元) 8/23.韓圜貶至13年新低 當局「口頭干預」示警(兌1341.90韓圜) 8/22.2025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發會:台灣老化程度稍增 8/22.人老屋也老 9年雙增逾百萬 (今年第一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近400萬人,逾30年老屋超過448萬宅 ,而僅老人居住宅數超過67萬宅,兩項均創統計來新高;九年前同期:老人居住宅數為37萬餘宅,九年來大增逾三十萬宅,平均一年增超過三萬宅。其中僅一名老人獨居宅數首突破五十萬宅、約51.1萬宅;房產業者指出: 老人住老屋,老人照顧更老的人早已是進行式,且老人獨居有增多趨勢, 不婚、少子、高齡化等結構性問題將會更棘手;影響到住宅市場,近幾年大台北都會區出現高齡換屋族「以大換小」,主因高齡獨居、不需過大空間,及房子太大無體力收拾等,日常無法負荷爬樓梯,需使用電梯)。 8/21.將台分七大區,超過三成老人集中北北基宜等縣市,大台北逾115萬名,占全國比近三成;另今年Q1大台北30年以上老屋也逾141萬宅,占全國比逾31%。房地產業者指出,大台北可謂「老人、老屋」最大集中地。今年三月北市人口超過249萬人,新北市逾398萬人,而今年Q1老年人口數中,北市超過50萬人,新北市逾65萬人,分別占全市比重約20%,16%;也就是說北市市民,每五人就有一人年紀超過65歲。因醫療、照顧資源多集中在都會區,反形成更多老人願在北部終老。北市平均屋齡36年,居六都之冠,且12行政區有7行政區40年以上老宅占比近半. 8/21.低所得家庭負儲蓄續下滑 13年新低(2021年,最低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約35.9萬元、年增1.02%,消費支出37.6萬元、年增0.95%,低所得家庭連15年出現「負儲蓄」,但負儲蓄金額降至1.7萬元,為13年新低,低所得家庭負儲蓄金額漸縮小,低所得家庭經濟戶長六十五歲以上占比高達六成;所得次低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64.2萬元、平均消費支出59.7萬元,平均每戶儲蓄7.1萬,增1020元,儲蓄率10.8%。所得最高20%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220.6萬元、平均消費支出134.2萬元,平均每戶儲蓄86.4萬元,儲蓄率39%。 8/20.7月出口433.2億美元成長14.2%,為歷年單月次高,前7月出口2899.7億美元,+18.4%,7月主要出口產品多為成長,仍以電子零組件169.6億美元,占比39.2%居冠;成長以礦產品123.4%增幅最大,電機產品22.3%次之。前7月 主要出口產品多為雙位數成長,礦產品成長97.6%增幅最大。出口5大主要市場,以美國最多為24.8%,其次為東協21.0%,再次日本12.7%,呈現雙位數成長 ,歐洲3.5%,中國與香港為3.0%。前7月,對東協、日本及美國出口成長均超過20%,其中以美國28.8%最佳。 (8/20.台灣近5年赴美投資金額成長4.3倍 對美進出口也大增) 8/19.基本工資 勞團喊連7漲 工商團體籲配套 8/18.缺車補不了 和泰下修台灣車市目標至43萬輛 8/16.我上市公司第一季轉投資收益 :新南向國家首度超過中國,新南向國 1621億元年增187%,認列中國1026億元年衰10.6%(8/16.非金控全上市公司上半年獲利2.3兆,年增24.5%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係封城停擺及通膨壓抑消費性電子需求,去年庫存拉長因而提列存貨減致獲利減) 8/14.背殼族平均房貸逾24年創紀錄 8/13.主計總處下修今年GDP成長0.15個百分點至3.76%,預測明年GDP成長3.05%。CPI年增率2.92% 創14年新高 8/13.9公立2私立大學滿招 7私大缺額率破90% 8/12.救經濟!三星李在鎔、樂天辛東彬獲南韓總統特赦 8/12.個資法保障不足有違憲之虞 國發會:將研議獨立監督機制 8/12.去年所得差距6.15倍 10年新高,較前年擴大0.02倍 8/12.水利會收歸國有合憲 國民黨團:完全無法接受 7/28.中國封控拖累台廠 不在中生產就能正成長 8/1.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 47.8%,中斷連24個月擴張,轉為緊縮,指數大跌5.8個百分點,為2012年7月創編來單月最大跌幅。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製造業目前終端需求疲弱,去庫存壓力較大。 7/30.中國經濟躺平清零封控疫情,Q2經濟成長率僅增0.4%,嚴重拖累台商,不在中國生產,台廠訂單正成長,台商也大量將產線移出中港(7/30.去年外銷訂單國內生產比48.4%,升2.4個百分點,九年來新高,海外生產比創9年來新低) 7/28.主計總處下修第2季GDP成長至3.08% 7/27.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連6降至 63.05點、創12年8個月以來最低,降1.09點,已連6個月下跌。 7/27.台電今年恐虧2千億 經部將增資1500億 1)7/24.谷歌和臉書每年至少該向台繳稅2500萬美金 2)7/16.媒體議價各國做法不同 政院:交NCC等部門研議(澳洲、法成功透過不同司法途徑,讓數位平台巨頭為使用新聞內容付費) 3)7/16.強制數位平台使用新聞付費 法律學者:政府應帶頭立法(7/16.0三大問題衝擊業者…學者:政府未正視媒體困境;谷歌、臉書囊括台灣近八成數位廣告獲利,但媒體分潤問題卻未獲得政府重視;澳洲,法國,) 4)7/16.落實新聞使用者付費 朝野立委支持立法 保障媒體 5)7/16.新聞業苦撐 媒體公會:政府應有作為 7/18.今年合計累積虧損恐達3千億元 搶救油電 擬資產重估+特別預算(7/18.台電重估資產 北高閒置土地 增值均破百億) 7/18.中研院今年GDP下修0.33個百分點至3.52% 預測CPI突破3% 7/17.旅外人最宜居國家 台排第3(墨西哥與印尼分別排名冠亞軍,而科威特、紐西蘭、香港的排名則是在該調查中墊底,分別為第52名、第51名、第50名)。
7/9.出口:6月422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次高,年增15%,連24月紅、近十年最長週期 ,推升史上最旺上半年:2466.8億美元,年增19%,7月有望續強;6月對中港出口終止連28紅 年減4.5%,為5大市場中唯一出口衰退;對中出口更年減15.8%,創2019年4來最大跌幅,對中港出口比重已降至36.6%,為近19年同期新低。,6月對日出口首破30億美元,年增35.3%,對東協出口73.9億美元,歷年單月最佳年增27%,資通訊及電子零組件貢獻大,因中國疫情升溫,有些產品轉往東協生產。對美出口69億美元單月次高,年增27.9% 7/2.5月虧損擴大,台電累虧1057億元(前4月虧損469億元,5月虧損擴大到672億元,一個月虧損即達203億元。新版電價已於7月正式實施,平均電價調漲8.4%,台電日前估計此次調漲電價可望挹注財務290億元
6/27.消費者信心下滑 未來半年不看好景氣、股票投資
6/27.景氣連3綠燈 下半年出口挑戰大
6/23.台綜院:經濟上半年接連利空衝擊下修2022全年經濟成長率0.25個百分點至3.8%(6/20.瑞銀上修台灣GDP成長率2.8%上調至3.3%)
6/11.5月出口420.8億美元 創史上次高,年增12.5%、連23個月成長「5窮6絕」變「6趕7追」 6/8.最貴外派城市出爐,香港蟬聯冠軍,台北第20名(括弧內為2021年3月排名:前十名:香港(1),美紐約(2),瑞士日內瓦(3),英倫敦(5)、日東京(2),以.特拉维夫(7),瑞士蘇黎世(6),上海(9)、廣州(10)、南韓首爾(8)。 第11至20:美舊金山(15)、中深圳(12)、新加坡(13)、中北京(16),以耶路撒冷(18),瑞士伯爾尼(17),日橫濱(11)、丹麥哥本哈根(14)、挪威奧斯陸(19),台.台北(21)。
台日在為台先行
6/6.韓星日高齡最拚 逾25%還在工作 (2020年勞參率:65歲+:台8.8%,遠低於韓35.3%,星30%,日25.5%;60~64歲:台37.7%,日73%,韓62.5%,星65%;我國基尼係數或五等分倍數財富分配都較日韓等國為佳,因此,我國高齡者勞參率相對較低,較少出現日韓「老來貧窮」或「下流老人」等現象..;國際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達7%:"高齡化社會",達14%"高齡社會",達20%"超高齡社會" ;國發會彙整各國推估資料: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30年,2050年達24%,36.6%,對比同期韓:24.7%,38%,星:22.5%,33%,日:30.9%,37.7%都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6/5.疫情後做更老 高齡工作者大增8.4萬至37.5萬人:勞參率8.1%增至9.5% (前四月勞參率:45~64歲 "中高齡"及65歲以上“高齡",分別達65.3%,9.5% 雙創統計來與且疫情爆發來新高)
5/27.烏俄戰爭推升通膨,中國封控衝擊供應鏈,本土疫情影響內需(5/27.主計長:影響GDP約0.5~0.7百分點)等,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91%
5/26.55億振興觀光9月上路!住宿每晚補助1300元、團遊每團3萬
5/26.政院拍板345億新一波振興經費 89.9萬人受惠(補助受衝擊觀光運輸業、餐飲業、會展與藝文業及失業勞工等)
5/26.穩定民生物價!政院宣布桶裝瓦斯凍漲 關鍵原物料減徵延至9月底
5/22.台灣寺廟年年增、教堂漸凋零
5/21.中國封城衝擊 4月外銷訂單終結連25紅
5/13.300億租金補貼專案7月上線 補貼戶達50萬史上最多
5/13.5月通膨還會走高/楊金龍:今年GDP恐難保4 (雖上半年經濟表現不錯,但下半年可能受全球經濟放緩衝擊)
5/12.4大利空罩頂! 美系外資出重手降評台股至「減碼」(1、台灣供應鏈與全球及中國高度連動;2、對於升息利率高度敏感,導致外資持續匯出;3、烏俄戰事後,兩岸地緣政治緊張;4、企業每股獲利成長趨緩)
5/9..10年增長99.1% 韓媒:台灣出口競爭力勝過中日韓
5/9.史上第3高!4月出口414.6億美元,年增18.8%
5/4.密碼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2037年台灣新生兒不足10萬
4/30.暌違21年 標普調升台灣主權評等至AA+
4/25.小英政府政策成功 韓媒:今年台灣人均所得可超越南韓
4/21.中經院上修今年GDP至3.96%
4/12.上市櫃去年度中國獲利創新高 匯回資金反創8年新低
4/12.iKala簡立峰:中國疫情讓X,Y世代返台 Z世代成重要挑戰
4/12.封城衝擊台廠 161家上市櫃公司停工
3/25.原油飆120美元國內竟降!下週汽油大降3角
3/12.富邦金:台灣GDP增長連4年逾3% 全年CPI恐衝破2%
3/11.央行:油價若漲至110美元 衝擊我經濟成長率0.3-0.4個百分點
3/3.興達開關場事故!全台無預警大停電、災情遍布南北東
******2/1.IMF預測:經濟強勁+台幣升值//台人均GDP有望超韓追日(2025年台灣人均GDP: 4.28萬美元,超過南韓4.272萬美元為2023年來首見;將超南韓;日經濟研究中心JCER更預測,日本人均GDP將在2028年被台超越)
1/28.去年GDP成長6.28% 創11年新高
1/7.投資收益亮眼 勞保破產延後至2028( 勞保保費收入不足支付給付缺口,勞保精算報告建議,應將費率由目前10.5%,提高至收支相等,不攤提過去未提存負債的平衡費率16.27%,否則高達10.29兆元潛藏負債缺口將續擴大)
1/7..台灣去年出口年增29.4% 連3年居亞洲4小龍之冠
說過N次:中油大虧即政府大補貼電價,補貼民生與工業出口用電大戶,作低假通膨數字,壓低利率維持大灑錢政策續吹股房泡,政策慢拍作經濟假象 22--1/7.中油去年轉盈為虧,虧損達434億(光天然氣大虧749億, 政策吸收上千億),今年天然氣,虧損恐破千億(主要購買給台電發電) ++++++++++++++++++++++++++
21--12/28.學者︰明年限電 幾乎沒辦法避免
12/23.連五個月下降/11月失業率3.66% 近21年同月新低
12/15.台綜院上修今年經濟成長至6.07% 明年估4.05%
12/15.疫情衝擊 2020年赴海外工作人數共50.1萬人(中:24.2萬人最多占48.3%,東南亞8.6萬人次之占17.1% ,美國7.7萬人占15.4%,三者合占8成1);年大減23.8萬(赴中國工作減15.3萬人最多,赴東南亞及美國也分別減3.4萬人及1.5萬人)
12/9.2021年IMD世界人才排名 台灣升至第16名 近10年最優 (亞洲區排名第3名,僅次於港、新,優於韓、中及日等)
12/7.連5月創新高!11月出口415.8億美元 年增30.2%
11/27.主計處:今年GDP成長5.88%上修至6.09% 創11年新高,明年經濟成長率也由3.69%上修至4.15%; 10月景氣燈號連9紅 38年最長紀錄
11/26.睽違23年!IMF預測2025年台灣每人GDP:4萬2802美元,高於南韓4萬2719美元
韓為台先行借鏡
11/25.韩人口指标亮红灯:生育率结婚率双双新低,人口减幅史上最大
11/8.出口:10月401億美元(首破400億),連16月正成長,創單月新高,月增1.2%,年增24.6%;前10月3642億美元年增30%,續創歷年同期新高,全年新高紀錄;進口:10月340億美元,歷年單月次高,月增2.4%,年增37.2%,前10月3103億美元,年增33.7%,同提前改寫全年新高。出進口相抵,前10月出超538億美元,年增56.8億美元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729892
11/1.10月PMI微升0.5bp至58.3% 連16個月呈現擴張;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續跌1.3bp到54.2%,創去年9月來最慢擴張速度,但仍是連15個月呈現擴張。
10/19.蘇揆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111年度):歲入2.239兆年增9%,歲出2.262兆年增5.9%,還債金額20年來最高,擴大照顧國人,加碼挹注地方共5159億年增6%293億元;疫情前債務未償餘額實際數5.3兆餘元,因應疫情衝擊政府特別預算應對,至今年9月底止擴大至5.6898兆元,(與2016年5月底5.399兆元相較,5年僅淨增2910億元);今(110年)經濟成長率可望創11年來新高,人均GDP也將超過3.2萬美元.
10/18.勞動部公告 基本工資明年元旦調升 漲幅5.21%
10/4..9月PMI續放緩至57.8% 中經院:製造業上肥下瘦,夾心餅乾!
9/30.IMD世界數位競爭力 台躍第8
9/23.亞銀大幅調升 台灣今年GDP成長由四月估4.6%上修至6.2%
9/19.央行可望四度上修今年GDP成長至5.5~6%
9/19.歐美復甦撐出口 需留意美恐旺季不旺
9/10.台灣國家主權信用評等:穆迪,標普2,4月間分別調升展望為正向;標普:將"AA-"調升"AA";惠譽時隔5年今首升長期至"AA" ,調升上限為"AAA";惠譽此次改以"Taiwan, China"稱我國... 惠譽:我國今年財政赤字佔GDP比,雖因增編中央政府振興特別預算預,估升至2.2%(AA同級國家中位數5.3%),但預期明年歲入續成長及逐步降低疫情相關支出規模,財政赤字佔GDP可望逐漸縮減至0.7%;政府債務也保持微幅下降趨勢,估計今年各級政府債務淨額佔GDP比將降至35.8%,同樣低於AA同級國家中位數43.6%
9/7.8月出口395.5億美元 年增26.9%創歷年單月新高,月增4.2%、連14個月正成長;8月進口則是360.8億美元,也是歷年單月新高,月增12.6%、年增46.3%
********9/6.晚婚少育+高齡化 單人家戶 10年增45.5萬戶; 去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367萬人,十年增122萬人或50%:與子女同住最多51.9%,與配偶(或同居伴侶)同住21%,與其他親友同住8.8%;獨居57萬人,占15.6%,10年增22萬人或63%,獨居比增1.3bp;需長照者48.7萬人,占比約13.%,10年增0.6bp.
9/3.經濟表現亮眼 上半年中央稅收大增36.3%、2167億元
8/31.金門普發5000元紓困金 首波3.3萬人今天入帳
8/31.疫情未傷台投資排名 BERI穩坐全球第4
8/26.少子化嚴重1年少1.6萬人 118學年國小學生數恐跌破百萬
8/14.主計總處上修GDP成長率:Q1: 9.27%,Q2 7.43%,並將Q3上修至3.31%,4.01%,將六月作今年預測上修0.42bp至5.88%,創11年新高; 並表示目前經濟「外熱內溫」,外需強勁帶動出口及投資,若疫情往好方向發展,民間消費也可望升溫
8/14.政策上可再灑錢助弱勢,教育投入減惡性循環更重要
8/14.自.去年可支配所得家庭差距(最高與最低20%)6.13倍,近八年新高,年增0.03倍
8/10.7月出口379.5億美元 創新高
8/9.較前一年增加近一個月 國人不健康餘命達8.47年
8/9.自.連13紅! 7月出口創新高 年增34.7% EDT五倍券受惠股?
8/5.振興五倍券 行政院:不排富全民普發
7/28.景氣「內溫外熱」!中研院上修今年台灣GDP成長至5.05%
7/21.自.外熱內回溫 中經院調高GDP成長率至5.16%
7/21.六月外銷訂單537.3億美元,年增31.1% 連8個月雙位數成長:上半年電子傳產雙強;美中歐 東協四大區均創新高,東協更年增44.8%,創歷年單月新高,主因顯卡,電子產品,晶圓等科技產品帶動。但海外生產比卻創疫後新低,僅48.9%,年減5.2bp.
7/17.自.渣打集團2度上調2021年台灣GDP成長預估至5%
7/14.自.生產出口熱絡 台綜院上修今年GDP至5.12% 7/12.南韓政府也推新南向政策 在越南設產業園區吸引60韓企進駐
7/8.公股兆元振興方案達標 6.7萬家企業獲融資1.59兆元
6/25.4.2%升至5.6% 看好出口 標普上調台經濟成長率
****6/27.野村證券預警台灣等六國有「金融危機」?央行回應 (媒體報導野村證發布預警模型報告:以民間信用對GDP比率、房價,股價,民間部門償債能力及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等五項指標偏離長期趨勢程度,警示美,德,日,荷,台及瑞典等六經濟體未來三年內可能出現金融危機。央行:近兩年我國部分金融指標上揚,是因結構性變化因素或有經濟基本面支撐,而非金融系統性風險上升)
6/25.野村預警:未來3年台灣等6國 可能會爆發金融危機
6/23.慘!日本去年餐飲店關閉數量達5230家 遠超雷曼危機
6/15.台灣站穩全球第5大淨債權國 香港受政經情勢干擾排名與中國對調
6/15.紓困4.0家庭防疫補貼6/15發放 中央、地方補助措施、對象一次看
6/8.防疫紓困振興共編6799億 占今年GDP3.2%
6/8.出口連11紅!5月出口374.1億美元 再創單月新高 年增38.6%
5/31.立院三讀紓困4.0加碼至8400億 政院:6月4日起發放或受理
5/28.蘇揆指示發放「孩童家庭防疫補貼」家有國小以下學童每人領1萬
5/27.政府紓困》健身中心等5大類業 補助每名員工2個月薪資共4萬
5/25.富比士全球2000企業:科技類:台積電前十,鴻海百大!蘋果冠軍6年;總榜前10:中國工商,摩根大通,波克夏海瑟威,中國建銀,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蘋果,美銀,平安保險,中農業銀行及亞馬遜;科技前10:蘋果 三星 谷哥 微軟 騰訊 臉書 英特爾 IBM 台積及甲骨文;台灣排名前10大:企業則分別是台積電66,鴻海94,國泰金209,富邦金211,中信395,聯發科543,南亞塑膠615,廣達632,日月光671及台塑化687;
5/21.外銷訂單年增33%連14紅 549.3億美元創4月新高,金屬暴增破史紀錄
5/21.Q1經常帳順差近260億美元 創新高,金融帳連43季淨流出,今年第1季淨流出159.3億美元,其中證券投資淨流出357.4億美元,創下歷年單季新高,其他投資淨流入206.9億美元,同創歷年同期新高主因銀行外幣存款減少,外資減持台股淨減124.9億美元,對外證券投資淨流出232.6億美元,為2018年第2季來最高
5/8.4月出口連10紅 年增38.7%
5/3.4月PMI升至68.7% 創編以來新高
4/30.10年半新高!台GDPQ1成長由6.2%上修1.96bp至8.16%
4/27.3月景氣燈號續亮紅燈 國發會:經濟持續走強
4/27.4月CCI升至77.28點 學者示警通膨壓力大 創2020年4月以來新高,「顯示台灣消費者信心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
4/22.19年沒動過! 標普上調台灣主權評等為「AA/A-1+」、展望正向
4/20.自.3月外銷訂單536.6億美元,年增33.3%,創同月新高;傳產漲勢驚人,7大類貨品全面雙位數正成長,基本金屬,塑橡膠,化學品都年增破5成,分別達到54.4%、61.8%及51%,前兩者創歷年單月新高,都是2010年以來最大漲幅。已連13個月正成長,更是歷年來3月首站上5字頭。第1季訂單1489億美元季增42.9%,也創歷年同季最高,更是2010年第2季來最高年增率。
4/9.出口連9紅!3月出口358.9億美元再寫新紀錄 年增27.1%
4/8.3月CPI年增1.26% 米價漲幅61個月新高
4/7.IMF認錯!上修今年台灣GDP成長至4.7%
4/3.自.低基期,傳產回溫及電子業需求強勁等因, 3月出口估年增15至20%
4/1.自.前2月製造業景氣指標 創10年同期新高
4/1.3月PMI微幅下跌至62.7% 中經院: 廠商看好未來景氣
4/1.自.節能電器退稅優惠,政院今拍板再延2年
3/29.自.3月CCI升至76.52點 學者:通膨疑慮可能加快貨幣緊縮
3/27.睽違逾10年 2月景氣燈號轉亮「熱絡」紅燈、綜合判斷分數月增加3分至40分,創31年新高(前次40分1989年4月);領先指標連10月升,累增幅10.23%,同時指標連9月升,累增幅9.93%
3/25.自.2月製造業氣候測驗點轉跌 台經院:上半年出口暢旺 3/23.自. 百業史上最旺!2月工業生產,商業營業額全面創新高 3/9.自.2月PMI 63.2%連8月擴張 廠商急去化滿手訂單 3/10.央. 農曆春節因素影響 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1.37% 3/5.自.傳產回溫,資訊業續強 1月製造業燈號10年來首亮黃紅燈 2/26.自.製造業氣候測點 創13年新高 台經院:今年將是百花齊放 2/26.自.2021年民間固定投資將破4兆 投資率創11年新高 經濟成長率估為4.64% 2/25.自.財政表現佳 我信評展望 首獲穆迪調升「正向」 2/25.自.一月外銷訂單527億美元 年增近5成 我對美訂單成長49.6%創統計來最大增幅;對中國及香港則為年增61.8%,對歐年增53.8% 2/22.自.再送小確幸!購買節能家電退稅優惠 財部擬再延長2年 2/8.自.出口開紅盤!1月出口年增36.8% 創10年6個月最大增幅 1/29.自.10年新高!2020年Q4經濟成長4.94% 1/28.自.1月CCI升至71.98點 物價信心連兩月上揚 1/28.自.今年公建大案桃園航空城 等6000億點火 2策略推動 1/27.自.暌違近10年 12月景氣燈號轉亮「黃紅燈」 1/25.自.內外需同步轉好 台經院上調全年經濟成長率至4.3% 1/25.自.台積火車頭效應 去年工業生產破歷史紀錄 年增達6.81% 1/6.自.今年經濟成長率估達3.83% 財長:有望創7年來最佳